我民國三十年(1941)春節剛過就被抓入伍當壯丁,還沒換上軍服,只發了一双筷、一支碗,就開始行軍。
部隊從安徽阜陽一路走到河南最西邊鄧縣,走了半個多月,休息一週稍加整備。這時發給我一套舊軍服、一個背包架、一個饃兜(裝饅頭和食物用的袋子)、一支鞏縣造老式步槍和五十發子彈。接着又行軍了。從河南西行翻越秦嶺進入陝西,一直走到姜太公釣魚的渭水邊咸陽城。然後再循着原路轉回河南,再進入湖北省荆門縣戰地,才剛過端午節。不到半年就走這麼遠,我從地圖上量一量,至少也有一千五百公里。
行軍,有步行、車運、鐵運、空運、船運五種,我所寫的是步兵步行的行軍。這種行軍又分為三種:
1. 旅次行軍:沒有敵情的顧慮,沒有緊急的任務,像普通旅行一樣,一天行30~50公里。
2. 戰備行軍:有隨時與敵人遭遇的行軍,要一面行軍一面警戒,要小心謹慎。
3. 急行軍:在緊急狀況下,限時到達目標。
行軍久了,我慢慢的瞭解到其組織和過程:
1. 炊事:炊事兵一定要在部隊起床之前,把早晨的飯菜做好,把午餐的乾糧準備好。行軍時,炊事兵是最辛苦的。
2. 前站人員:大概每連派出二、三人為前站人員,先部隊約兩小時前出發,到達當日部隊宿營地後、為部隊找好房子,買好當晚及次日所需的菜蔬食物等,燒好開水及洗腳水。
3. 水站人員:與前站人員一起出發。到達當日中午部隊預定的大休息地,燒好開水,找好部隊大休息場地。
4. 部隊:部隊一般都在六點起床,整備行裝及盥洗,七點早餐及分發中午乾糧。行軍時大概每行一小時休息十分鐘,完全聼號音行止。全營人沒有手錶,只有一支小鬧鐘,由營部號目(號兵班長)保管。
全營到達大休息站(當日行軍的中點),各連水站人員已為部隊找好休息場地,並燒好開水在等待。每個士兵可以卸下背包,解下子彈袋,抱著槍靠在樹幹上,從饃兜裡掏出饅頭及大蒜頭享受當日的午餐。
那時部隊都是住民房,所以部隊行軍時都要考慮下一站的村(鎮、市)的大小及採購是否方便。因此部隊每天行軍的里程就不能由自己訂定了。今天走30公里,明天可能要走50公里,後天要走60公里,都不一定。走30公里很輕鬆,走40公里腿可能僵痛、腳會打泡(腳底板起水泡),走50公里兩條腿會痛得不聼使喚。
有一天我們要從商南趕到商州,全程是60公里,那天我們全營提早一小時出發。啊!那天走到最後我的兩條腿好像不是自己的啦!每步如千斤,全賴慣性一步一頓的向前走。這時只要有人從旁輕輕一點我就會跌倒,跌倒了可能再起不來了。可是那些老班長,個個如鉄打的金鋼,他們一點不在乎,談笑自若,還替我背槍。
有一天行軍走過壩橋火車站(那是歷史上楚霸王邀劉邦飲宴的地方)。正好一列要開往西安的火車停在那兒,營長一聲令下:「上車」!大家一齊擁上火車。我們一上了車,全車的乘客都摀著鼻子。老總開罵了:「老子是為國家才臭的!你嫌臭就下車!」真的就有好多人下車了。想想看:大熱天,十多天不洗澡、換衣服,能不臭嗎!
寫到行軍,就想起我的老班長替我背槍,他叫「楊道生」,河北人。寫到此,忍不住淚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