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5月以來,中國和印度在邊境發生了許多小衝突,於是双方都增派不少部隊,形成軍事對峙的緊張狀態,最近双方終於達成協議,同時撤出部隊,讓邊境恢復平靜。
前兩天,中方公佈了邊境衝突的錄影帶,並且宣佈有一位團長重傷,及四位官兵犧牲,分別被授予榮譽稱號和追記一等功。軍人為國英勇犧牲無論如何是值得尊敬的,反中媒體卻引用國際媒體的報導,強調是中方未按協議撤離,因此造成衝突,而中方被打死了幾十個軍人,比印度部隊死的多,暗指中方吃了敗仗。
中、印的邊境衝突,双方都沒使用武器,只是棍棒、石頭、肉搏,就算造成幾十人死傷,誰打贏有啥重要?反中媒體宣傳中國輸了,占點嘴上便宜,就能獲得精神勝利,真是沒出息。
兩國衝突甚至戰爭,由於民族主義,双方都會宣稱自己有理而對方無理,並且自己是獲勝的一方。印度是美、英的盟國,大半被美、英掌控的國際媒體自然站在印度一邊,幫印度講話,因此是信不得的。反中媒體不過再度表現為美、英的應聲蟲而已。
中、印的邊境衝突為何拖拖拉拉僵持了快十個月之久?在這期間中國很少發聲,完全是息事寧人的態度。而印度則在國內外大肆宣傳抗中,尤其在國內激起廣泛的反中情緒,包括拒用中國貨、關閉中國企業開發的手機APP等等。經濟抵制是双面刃,既損人亦傷己。新冠病毒疫情正重創印度的經濟,它2020年的國內生產總額(GDP)大約是負成長7.7%,印度在此時糾纏中國,合理的解釋是莫迪總理和執政黨藉糾纏中國激起民族主義,以轉移民眾對他抗疫和其他施政失敗的不滿情緒,例如大量印度農民一再示威抗議政府新推出的農業三法。
中國的國內生產總額(GDP)遠大於印度,中國的軍時力量也遠大於印度,這些都是有憑有據的公認事實。然而強大的中國選擇息事寧人,而弱小的印度卻糾纏不放,實在有些滑稽。中國為何不像一些民族主義者所期望的,出兵教訓一下印度?因為中國的領導人都深知「小不忍則亂大謀」,中國的目標是趕超美國的世界霸權,何必與不成氣候的印度糾纏?教訓印度既不會有實質收獲,又會成為眾矢之的,中國絕不會因小失大的。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四十年,各方面突飛猛進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避免衝突,保持安定。面對衝突,則把衝突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中國面對中印邊境衝突,仍是這個態度。中國的領導人都深知「小不忍則亂大謀」,絕不亂了步伐。這樣的國家,誰能阻擋它的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