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水表 | 劉廣華

近來瀏覽新聞,「查水表」三字每每映入眼簾;是最近很紅的網路用語,劉杯杯對網路鄉民用語雖然所知不多,對這三個字大概還是知道意思的;不過,為免誤解,還是谷歌了一下,要把真正的意義弄清楚。

「查水表」三字的源起是,在2008年的一部大陸電視劇《派出所的故事》中,有個大陸警察喬裝為水表檢測人員,詐開嫌犯房門,入房查緝的橋段。

電視劇紅了,這用辭也跟著流行;後來就變成警方盤查的代名詞,衍生的用法就是,舉凡有人發表的言論與當道的說法不一,或質疑官方說法,導致被官方單位關切、約談、或是調查,都可以說是「被查了水表」。

較為爭議的是,有時「查水表」並非由警方直接介入,而是由當事人或公司組織的主管機關,假以其它不相干的理由來查水表,間接造成寒蟬效應。

像是在之前知名牛肉麵反駁政府發言人使用爭議牛肉的說法,進而導致發言人請辭的事件中,該知名牛肉麵在事件之後隨之馬上就遭到檢舉,說是該公司有料包工廠未登記、冷凍庫離地太近、垃圾桶未加蓋等問題。

再如,在一家肉品公司否認政府首長宣稱該公司挺爭議豬肉之後,該公司也是馬上就遭到地方政府派員赴該公司進行消防安檢。

這都叫作「查水表」!

「查水表」直接侵害的就是言論自由,讓人不敢跟當道意見不一,或是不敢說實話,噤若寒蟬也!

言論自由(freedom of speech)是民主體制中的基本人權,除了誹謗、中傷、猥褻、威脅、煽動、侵犯隱私等等,會對社會或個人造成傷害的言論之外,體制內任何公民都可以自由表達意見,或是聲明政治主張,不受任何個人或政府單位的審查、限制、處罰或報復。

誠如英籍傳記作家霍爾(Evelyn Hall)在綜述哲學家伏爾泰(Voltaire)理念時所言:

「我不同意你說的,但我誓死捍衛你如此說的權利」(I disapprove of what you say, but I will defend to the death your right to say it)。

這不就是當道在威權時期前仆後繼所爭取的權利嗎?怎麼在自己成為當道之後,就不讓人說了呢?

北宋太祖趙匡胤在立國之後,在太廟裡刻下祖訓,只有繼任皇帝在登基祭祀太廟時才能由一位文盲太監引導到誓碑前記誦,內容是:

「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誓訓中優待後周柴氏子孫部分姑且不論,「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語可就令人動容了;還用「天殛之」來嚇唬後代子孫,真是很有保障言論自由的誠意了。

原來,號稱民主進步的當下,在言論自由的程度上,竟然還比不上千年前的封建時代!

那麼「查水表」有效嗎?

劉杯杯覺得很有效。

至少,膽小如鼠寒蟬一隻的劉杯杯,在寫網誌時,不管評論什麼都是模模糊糊,欲語還休的,不敢指名道姓;就怕被查水表!

順帶一提,劉杯杯家中水表就在牆外,不必敲門,直接查就行!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