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好奇的問劉杯杯:
「寫網誌往往引經據典,有沒有用Google找資料?」
「當然有啊!」
對想找資料的人而言,網路時代真是最好的時代。
無論找甚麼資料,只要模模糊糊的記得幾個零碎的關鍵字,敲幾下鍵盤,《三墳》、《五典》、《八索》、《九丘》、詩詞歌賦,想要找的各種文獻一應俱全。
對讀書不求甚解的人而言,網路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所謂「讀書不求甚解」一直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是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所說的: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這意思是,讀書時僅求其要旨即可,把書中微言大義真正的意思讀懂,一旦搞清楚了之後就很開心,連飯都可以不吃。
另一種則是,後人在解讀「讀書不求甚解」一句的意義時,往往把它當成是學習或工作的態度不認真,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入理解的意思來看,使用上也是這個意思,這跟原意就有出入了。
劉杯杯就是讀書不求甚解的人。
而無論是哪種解釋,都很符合劉杯杯從小到大看書的模式:
劉杯杯從小愛看書,舉凡言情偵探武俠奇情科幻歷史恐怖推理小說,各種離經叛道文字,奇思妙論,無所不看;有一陣子,還特別喜歡看禁書,想方設法地找來看,書沒被禁,還不想看哩。
不過,消遣用的閒書小說,劉杯杯大概都只看故事內容跟發展,至於寫人寫景寫情的部分,都是糊里糊塗的,大段大段的跳過。
至於說道理,知識性的書,往往只求結論,或最後看懂意思就好,其他陳述、論證、推理等細節,也是大概知道就好,根本不想深入理解。
讀書,非常的不求甚解。
這種讀書方式有個很大的問題;亦即,看似博覽群籍,各種知識均有涉獵,說什麼好像都能沾點邊,但要深談卻沒貨沒料;知道有這麼回事,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這就跟知道菜是用炒的,湯是用煲的,雞是用燒的,鴨是用烤的,但卻搞不清楚怎麼炒,怎麼煲,怎麼燒,怎麼烤一樣。
網路時代的來臨,搜索引擎的出現,一下子就填滿了讀書不求甚解劉杯杯那空空如也的肚子。
劉杯杯腦中那些似乎知道,又好像有點不明白,片段的記憶,粗略的印象,大概的認知,一下子變成很有效的索引。
只要記得點甚麼,可以從殘句找到整首詩、整篇文章,從名稱找到整個事件,從隻字片語找到前因後果。
背出整首詩,或是記住整件事,不再是必要的。
所有的答案都在一指一鍵間。
換句話說,只要知道菜是用炒的,湯是用煲的,雞是用燒的,鴨是用烤的就行,真要炒、煲、燒、烤時,再來Google。
空包彈劉杯杯一下子彈藥充足,在谷歌大神的扶持下,儼然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博學鴻儒,人模人樣的意氣激昂,指點江山。
很心虛的。
劉杯杯向廣大的人民坦承,寫網誌能夠引經據典,其實是這麼來的,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