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福台灣抗日 | 鄭可漢

1894年7月,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台灣地位十分重要。清政府命劉永福赴台灣幫巡撫邵友濂辦理防務。8月,劉永福率黑旗軍赴台北,後又奉命駐守台南,並先後在潮汕、台灣等地招募新兵,將黑旗軍擴充至八營,決心爲保衛台灣血戰到底。

1895年4月,清政府戰敗求和,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把台灣、澎湖列島割給日本。爲了逼使台灣人民投降,日本派北白川能久親王率領日軍主力近衛師團,於5月27日從沖繩出發,分兵兩路進攻台灣。其中一路日軍從三貂角強行登陸,攻占基隆。接着,又進犯台北,這時的巡撫唐景崧等人畏日如虎,紛紛逃回大陸。6月7日台北陷敵,林朝棟亦相繼内渡。

台中空虛,台南形勢緊迫。劉永福在台南草擬《盟的書》,發出聯合抗日的號召,表示為保衛國土「萬死不辭」,「縱使片土之剩,一線之延,亦應全保,不命倭得」。6月28日,台南地方紳民推舉劉永福為台灣民主國總統,領導抗日鬥爭。劉永福堅辭不受,仍以幫辦之職,統率防軍與台灣義軍抗敵保台。

日軍攻占台北之後,隨即南侵新竹。新竹內負崇山,外瀕大海,為台中門戶和戰略要地。劉永福令副將楊紫雲統率新楚軍會同台灣生員吳湯興、姜紹祖、徐驤等領導的義軍據險而戰,大量殺傷敵人。6月下旬,由於義軍軍械不繼,糧食斷絕,新竹陷入敵手。

1895年8月中旬,戰爭轉入台中。為了保衛彰化,黑旗軍和台灣義軍在大甲溪一帶同敵人展開激戰。黑旗軍在大甲溪南岸設伏狙擊,靜待日軍靠岸,突然四出截堵,日軍倉惶北渡,剛回渡至河中間,徐驤指揮義軍猛烈衝殺,日軍船隻被打沉沖翻,紛紛落水淹死,岸上的日軍四散逃遁。這一仗,抗日義軍取得全勝,繳獲敵軍槍械甚多。後來,日軍不甘心失敗收買奸細帶路,偷襲黑旗軍後路,大甲溪遂為日軍所占據。

大甲溪失守後,日軍步步進逼,又靠優勢兵力攻占台中等地。劉永福的部將吳彭年率軍退守彰化。8月28日,日軍以優勢兵力進攻彰化城北的八卦山。吳彭年帶領士兵與敵人展開了肉搏戰,擊斃日本號稱最精銳的近衛師團一千餘人,打死少將山根信成。在這場悲壯的血戰中,義軍首領吳湯興中炮犧牲,吳彭年英勇戰死,劉永福黑旗軍的精銳七星隊三百餘人也壯烈殉難,彰化失守。雲林、苗栗亦相繼淪陷,義軍首領徐驤帶領餘部數十人殺出重圍,退往台南。

接著嘉義告急,劉永福命令黑旗軍統領王德標迅速率領所部七星隊北上增援,又派部將楊泗洪節制前敵黑旗軍各營及各地義軍密切配合,並親赴嘉義前線坐鎮指揮。楊泗洪在嘉義附近推行「聯莊法」,各路義軍協力作戰。因而連獲大捷,殺敵近千人,並相繼克復雲林、苗栗,反攻彰化。但黑旗軍和義軍在連續苦戰之後,斷餉缺械,劉永福派人回大陸求援,清政府不但不予接濟,反而將內地募捐援台款項強行扣留,並下令嚴密封鎖沿海,斷絕對台增援。劉永福痛心疾首,發出「內地諸公誤我,我誤台民」的悲嘆!

1895年9月11日,日本又派第二師團增援台灣。在其海軍的配合下,於10月8日,瘋狂地進逼嘉義城。守將王德標在城外暗埋地雷,炸死日軍七百多人。其餘倉惶潰退,半路又被伏兵截擊,死傷甚眾,近衛師團長北白川能久中將亦重傷斃命。翌日,日軍用大炮猛烈轟擊,城牆崩塌,日寇擁入城中。王德標率領黑旗軍和義軍戰士與敵人展開巷戰,終因勢孤力弱,隻身退到台南曾文溪一帶。

10月15日,日艦進攻台南東南的打狗港。劉永福的養子劉成良率軍多次打退敵人的進攻,後來守衛炮台的兵士饑餓不能戰,成良退守台南。這時,據守曾文溪的黑旗軍和義軍將士,在王德標、徐驤的指揮下與日軍展開白刃格鬥,徐驤陣亡,王德標下落不明,台南最後一道防線失守。日軍攻占曾文溪,立即調集海陸精銳部隊,夾攻台南城。

10月18日,劉永福召集部將會議,商討戰守之計,未得結果。次日,日軍大擧進攻安平炮台,劉永福親手點燃大炮,轟擊敵艦。當晚,日軍攻城益急,城内糧盡彈絕,在艱苦的惡戰中,士兵饑疲力盡,至不能舉鎗揮刀。當時城内秩序混亂,劉永福欲衝回城内,部眾極力勸阻道:「各路倭兵大至,此城萬不可守,請公去。」劉永福見大勢已去,仰天搥胸,呼號慟哭說:「我何以報朝廷,何以對台民!」當天深夜,劉永福帶領劉成良等十餘人乘坐小艇,然後搭上英國商船「迪利斯」號内渡廈門,21日台南陷落。台灣全境被日寇占據。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