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歷史,就會看到一幕幕諷刺的圖像。
1946年春季,國軍集結30萬主力與空軍三個大隊,在白崇禧策畫,杜聿明的指揮下渡過遼河向東北的共軍發動了浩大的攻勢。其中擔任攻擊箭頭的,是孫立人麾下新一軍。這次的向北攻擊勢如破竹,先後在四平、長春兩次大敗林彪所部的東北民主聯軍,今日大陸的官方的論述也承認,林彪部損失慘重,傷亡不下6萬人,拋棄了大量裝備北潰。國軍到此已經直指共軍的首腦所在地,北滿的第一大城,哈爾濱。
戰後接收日軍武器、人員最多的,就是在東北的林彪。基本上60萬關東軍、20多萬偽滿軍的裝備,以及部分專業人員都在蘇聯的幫助下給了林彪。此役若將林彪一舉擊潰,就是將共軍最強悍的一部給予致命打擊,國共內戰幾乎可以宣告底定,至少中共將被迫完全接受國府的條件進行談判。
根據大陸方面公開的史料,林彪多次請示延安的毛澤東,已經無力再與國軍作戰,必須放棄哈爾濱,向北滿與西滿撤退,並且表示佳木斯也難以守住,必要時必須退入蘇聯境內。哈爾濱的共軍單位開始焚燒大量文件,搬運器材裝備上車,隨時就要動身。根據李敦白的回憶錄中也說,毛澤東就在這段時間脾氣暴躁,情緒不穩,失眠嚴重,惶惶不可終日,甚至蘇聯代表建議他要去莫斯科就醫,否則健康堪虞。延安中共中央也都已經在討論,如果國軍又在山西與陝西發動攻勢,那就必須計畫退入外蒙。

國軍攻下長春,前鋒已經渡過松花江。新一軍一個連進入雙城,建立橋頭陣地,確保幾個渡口與橋梁暢通。這裡距離哈爾濱只有80公里,大概等於台北市到新竹竹東鎮附近,眼前已經全是一片平原,無險可守,通往哈爾濱的大門已然打開,只剩最後的命令。但是,多年後孫立人、白崇禧等人都談到這時讓他們難以接受的是,南京方面給的命令卻是全線停止北上,與共軍停火2周。…..何以如此?
負責調解國共軍事衝突的馬歇爾以斷絕所有美援為要脅,逼迫蔣介石主席必須停火。這對國府而言是整個國共內戰最關鍵的時刻,裡面的原因很複雜,但主因就是美國要國府與中共和談,不能消滅中共。美國此時要的是削弱國府,逼迫其讓出部份政治權力給其他黨派,建立所謂的民主聯合政府作為行憲前的過渡,而其他黨派主要指的當然就是中共。美國的理由是中國要民主,所以必須不能消滅共產黨,國府必須與中共妥協。杜魯門、馬歇爾,都相信中共是民主的、進步的,而國府是獨裁的,甚至是反動的。
這一停,國軍士氣頓挫,以後補給更加困難,整個戰局陡然走向了逆轉。最後,就是一敗塗地,中華民國就斷送了大陸,一切枉然了。該打,美國人不讓打,結果是中華民國因此差一點點完蛋。…..而今天呢?
台灣與大陸的經濟、科技、軍事….各方面的實力相差甚遠,並且越拉越大,甚至必須依靠大陸的產業鏈才能挺到今天。中華民國的上策,就是追求和平,保持兩岸的長期穩定,取得生存與發展的空間。若兩岸發生全面戰爭,台灣沒有一點點的贏面,就是大陸最後沒有占領台灣,台灣也必將重創,幾十年的建設成果全毀,與今日的敘利亞半斤八兩。…..美國這個時候卻是把台灣擠壓到對抗中國大陸的最前線,並且不斷升高台海緊張局勢當作一張牌來打,這又何顧於台灣人民的生命與幸福?這是不該打的時候,美國卻是巴不得中華民國此時去打。
但是最精彩的還是我們英明的蔡總統在勝選時就說「我們隨時準備面對戰爭!」執政黨不去避免戰爭,修補和平框架,還要隨時可以開戰,這種智商真是讓人敬佩。
美國人認為兩岸到底該打或不該打,都是他自己的利益考量,何嘗為中華民國考慮過?歷史上的斑斑血跡未乾,而今天島上當權者不是不學無術,就是愚昧無知,甚至貪婪無恥,完全去附和美國,丟棄自己國家的利益,讓人嘆為觀止。只能說,非常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