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唸歷史就學到,堯把帝位禪讓給舜,舜把帝位禪讓給禹。我一方面覺得堯、舜很了不起,另一方面是半信半疑,覺得堯、舜跟後來的帝王怎麼那麼不同?多年後讀到一些翻案文章,認為禪讓完全是假,堯傳位給舜,舜傳位給禹,都是被迫的,跟後來的權臣篡位並無不同,而禪讓是儒家故意美化上古政治的結果。到底禪讓是怎麼回事?
以上是兩種說法:禪讓說和篡位說。很多古書記載了禪讓之事,而孔子又非常推崇堯、舜、禹,漢朝之後,儒家成為文化主流,於是禪讓說成為正統的說法。雖然很多古書記載了禪讓之事,仍有一些例外,支持篡位說:
《荀子·正論》:「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
《韓非子·說疑》:「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竹書紀年》:「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竹書紀年》是戰國時魏國的史書,秦始皇把六國的史書都燒了,所幸此書在晉朝時被盜墓者發掘出來。)
有些古書記載了禪讓之事,有些則完全相反,怎麼會這樣?中國流傳下來的古書,最早的成書於周朝,距離堯、舜、禹時代超過1千年;中國發現最早的文字是商朝晚期的甲骨文,堯、舜、禹時代早於甲骨文時代約7百年,當時可能還沒有文字,即使已有文字,文字必定非常簡單(文字的發展是從簡單到豐富的長期演進過程),應該不足以記錄較複雜的事務,如堯、舜、禹的傳承。換言之,古書中記述的堯、舜、禹之事,都不是當時的記錄,而是後來根據長期的口耳相傳寫出來的,因此難免有很大出入。
禪讓和篡位兩種極端的說法是把後來的君臣關係套上了上古時代,並不正確。筆者認為,堯、舜、禹,和更早的黃帝等,都是部落聯盟的時代,他們是部落聯盟的領袖,古書上雖稱他們為「帝」,與後來的帝王很不一樣。(古史研究發現,世界上很多地方上古時代都曾出現部落聯盟。)
部落聯盟領袖是由各個部落的領袖推舉出來的,主要是為了領導部落聯盟對抗其他部落聯盟。部落聯盟領袖自己當然是一個部落的領袖,他雖然領導部落聯盟作戰,但是平常管不到其他的部落,這是部落聯盟領袖和後來帝王的明顯不同,而部落聯盟領袖和部落領袖也不是君臣關係。堯、舜、禹被稱為唐堯、虞舜、夏禹,表示他們不僅是部落聯盟的領袖,也分別是唐、虞、夏各別部落的領袖。
堯、舜、禹是部落聯盟的時代,則其傳位既不是禪讓也不是篡位。當堯(舜)年老,無力領導部落聯盟時,各部落領袖就推舉舜(禹)出來領導聯盟,堯(舜)可能不太願意退位,因此不是禪讓,相當程度是被迫的。部落聯盟領袖和部落領袖既不是君臣關係,因此也不是篡位。有些學者稱這種傳位方式為軍事民主。禹成為部落聯盟領袖之後,權力越來越大,終於破壞部落聯盟制度,建立世襲的夏朝。
《竹書紀年》說:「舜囚堯於平陽」,多半不正確。《水經注》:「堯都平陽」,平陽是堯所領導的唐部落的都城。舜怎可能把堯囚禁在堯的部落的大本營?大約是堯仍居都城平陽,領導其唐部落,但喪失某些特殊的政治權力。部落聯盟領袖的權力轉移看來是大致和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