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從何而來? | 張復

從事視覺藝術的工作者具有不同的目的來創造他們的作品。有些藝術家想要呈現自然景物(海邊、河邊、鄉野風光、靜物的組合),有些人的興趣在社會景物(火車站、咖啡館、舞者的練習場),有些人想要呈現更複雜的人與人的互動關係(例如,Norman Rockwell),還有些人想要呈現非現實世界的景況(例如夢境)。然而,他們所面臨的挑戰都相同,那就是,如何選擇物件的特徵(feature)以及它們之間的組合來建構自己的作品,讓欣賞者能夠看到他們想要呈現的物件、場景,甚至體會到他們想要傳達的某種情感(如果這也是他們的目的)。

事實上,這些藝術家想要做的事正是我們的記憶系統所要做的事:儲存哪些特徵以及它們的組合,以便在將來看到類似的物件或場景時,我們可以馬上認出它們來;不僅可以辨認某些物件的身份,還可以理解它們與其他物件之間的關係(或互動),甚至可以產生某種情緒的反應(例如懷舊之情)。另一方面,藝術欣賞者也使用自己的記憶系統來觀賞藝術作品。為什麼?因為,記憶系統本來就有encoding與retrieval兩個功能。藝術家從事的是前者,而欣賞者所從事的是後者。

這麼一來,藝術家在創造自己的作品時就有了一個很好的憑藉。他們可以讓自己同時扮演兩個角色,創作人以及欣賞者。他們一方面創作,一方面用欣賞者的角度來判斷:自己所創造的東西是否在欣賞者那邊得到他們所要製造的效果(看到他們所要呈現的,得到他們所要表達的意義、情感等等)。這是為什麼藝術家會不斷回顧自己的作品(短期或長期)。從回顧裡,他們可以看到很多可以改進甚至重組自己作品的地方。

上述的工作不僅發生在視覺藝術上,也發生在文學、戲劇、電影的創作上。事實上,也發生在科學的研究上。

後言

一、科學家最常扮演雙重角色的時機是當他們開始撰寫論文時。這時候,他們會從評審者(referees)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論述是否合理,證據是否充分等等,就像他們擔任評審者的時候(會對別人的論文)所做的事。

二、很多人不曉得,電影導演扮演雙重角色的時機是在edit自己影片的時候。據說,好的導演一定會在剪輯人員的幫忙下親自做影片的editing。這才是他們創造藝術作品的時機。之前的拍攝工作只是在幫助他收集必要的零組件而已。

三、也許對某些人來說,創造力來自一個突如其來的偉大靈感。但這種充滿了奇幻以及wishful thinking的想法早已經被經驗所否定。已經有大量的證據顯示,創造力來自遠超乎常人所願意付出的嘗試與錯誤。這也是很多被公認有天分的人常常表達的看法。然而,這裡還留下一些問題:人怎麼去嘗試,怎麼看到錯誤,又如何修正錯誤?我在這裡提出的解答是,創造者經常以雙重角色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而這兩個角色都是從記憶系統裡汲取它們所需要的東西。這個方式很清楚地表現在藝術的創造上。我認為,它也表現在各種型態的創造上。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