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中國的鮮卑-中亞元素 | 郭譽申

中國的正史一向以漢族和儒家文化為中心,比較忽略其他的種族和文化及其對漢族和中國文化的影響,使後人大多不了解不同種族和文化融合的過程。筆者最近讀了陳三平所著《木蘭與麒麟:中古中國的突厥-伊朗元素》,學到很多,願以此短文分享中古時期(五胡十六國、南北朝、隋唐)進入及逐漸融入中國的一些異族元素。

唐朝皇室自稱祖上是隴西李氏,甚至可以上溯到道教始祖老子李耳(正史上都這麼記)。唐朝因此特別推崇道教,在唐太宗時,和尚法琳很可能為了對抗道教,公開質疑:「琳聞,拓跋達闍,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隴西之流也。」結果法琳被流放至死,而當代沒人敢再提出類似質疑。近代早有一些學者認為唐朝皇室是北魏拓跋王朝的後裔,因此屬於鮮卑族,而作者在書中提出更多唐皇室異於漢文化的證據。

筆者相信作者的說法,中國自從西晉覆滅,北方大多被入侵的異族統治,而北魏拓跋王朝是那時期最興盛的,後分裂成東、西魏,再由北齊、北周繼承。唐朝皇室雖屬於鮮卑族,但已大部份漢化(仍保留一些鮮卑餘緒),其統治不區別胡、漢,因此可被視為中國的本土政權。

小孩都知道的花木蘭故事,完全來自《木蘭辭》。根據很多研究,《木蘭辭》講述的很可能是北魏鮮卑族對抗北方柔然族的戰事。漢人女子柔弱,遊牧民族女子雄健,木蘭應該是鮮卑族而非漢族。木蘭被加上花姓,並無根據,很可能只因為蘭在漢文是高雅的花卉。木蘭應該不是漢文,否則這樣女性化的名字不可能在軍隊裡隱藏木蘭的女兒身。木蘭應該是從鮮卑語轉譯成漢文(在那時代很普遍),表示雄鹿/公牛之類動物,也可能表示傳說中的麒麟。

草原文化盛行收繼婚,即女性在丈夫死後,嫁給丈夫的兄、弟或夫家的其他男性(因為草原遊牧生活艱難),因此遊牧民族家族間缺乏清晰的「輩分」觀念,親屬中比自己年長而比父親年輕的都有一樣的稱謂,只區別男女。

在中國古代,「哥」並不代表兄長,哥等同於兄長,是唐代中晚期才出現的,源自於鮮卑語。

「稽胡」又稱「步落稽」,一向被視為南匈奴的殘餘後裔,過去常被忽略。然而敦煌石窟藝術中最重要的佛教僧侶劉薩河是步落稽;中國最重要的韻書《切韻》的作者陸法言也是步落稽。

草原遊牧民族入主中原,他們積極引入許多西域、中亞民族,因為他們與西域、中亞民族一向比較親近,而這也可視為一種「以文明制文明」的政策(相對於漢族常採取「以夷制夷」政策),因此使一些西域、中亞文化,如祆教、摩尼教、景教等,都經由絲路進入中國,曾產生相當大影響。

作者羅列很多證據,認為大詩人白居易的祖先來自西域龜茲。書中另外提到,元禛是拓跋王族後裔,而劉禹錫是匈奴或鮮卑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