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IMF)在4月底預測中國大陸今年經濟成長5.2%,大幅高於歐美的成長率。然而中國4月的城鎮失業率是5.2%,而16至24歲城鎮年輕人的失業率更高達20.4%。此外,媒體呈現出一向雇工極多的富士康鄭州廠有不少廠房已空置,也顯示經濟狀況不佳。這些經濟數據和現象很不一致,為什麼?到底大陸經濟如何?
大陸解封約半年,比歐美晚了約半年,還在疫後的恢復期。大陸嚴格封控防疫,使得染疫死亡和重症人數比歐美少得多,但是對經濟的損害相當大(恐怕跟歐美差不多),尤其去年病毒的毒性已減弱而傳播力增強,使疫情變得防不勝防而封控必須更嚴格、更損害經濟。
疫情損害經濟,全球皆然,但大陸有一獨特的不利因素,它有較多的外資企業。外資比本國投資沒有在地的忠誠度,當疫情挫傷企業的收益,並且使外籍員工無法定期回鄉探望家庭時,外資企業比本國企業更傾向削減投資,甚至完全撤資;而且當疫情消退時,撤資的外資比本國投資更不容易迅速回歸大陸。這是大陸城鎮失業率較高的最主要原因。
除了疫情影響之外,大陸經濟不如以往的兩個較次要原因是:美國自2018年對中國發起高關稅貿易戰,使一些生產線移出中國,以及大陸這两年刻意戳破其房地產泡沫,不再以房地產泡沫支撐經濟。後者是短空長多的政策。這些都造成工作機會的減少,並且總是初入社會的年輕人最受害,因此年輕人的失業率特別高。
上述都是不利於大陸經濟的因素,但是大陸經濟也有高度樂觀的一面。今年1至4月,中國汽車出口金額2045億人民幣,尤其達到120%的年成長率;中國汽車出口的增長中,尤其以新能源汽車為主軸,占乘用車出口量的31%;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等一般俗稱的「新三樣」,皆有極大幅度的成長,且已廣為對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參見《中國服務業消費及出口轉型的影響(劉憶如)》)。這是大陸能有約5%經濟成長的主要原因。
中國汽車出口金額2045億人民幣,在所有機電產品金額4.44兆人民幣和出口總值7.67兆人民幣中似乎占比不高,卻正表示仍有極大的增長空間。汽車工業曾是工業化時代的代表產業,現在世界的產業雖更多樣化,汽車工業的產值和重要性仍是舉足輕重的。中國搶下新能源汽車這塊大餅,是前途不可限量啊!
大陸還在疫後的恢復期,防疫的封控和中美貿易戰造成部份外資的撤出,使大陸的城鎮失業率升高,所幸蓬勃發展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能夠填補這部份的空缺,並且後勢被看好,大陸正從為西方代工逐漸轉向自主研發的產業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