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仁的謬述與說謊 | 丁紹傑

2020年7月11日,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舉辦講座,前副總統陳建仁受邀出席,以「威權時代出生的孩子-談政治的啟蒙、實踐與展望」為題演講。

上報快訊李婉伶報導,標題是:「父親曾與軍方陷對峙 陳建仁談228:有真相才有寬恕與和解。」

其中陳建仁表示:「父親在我小時候會提起,228發生時,我家剛好在高雄」,「當年因台北查緝私菸引發此事件,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外省人壟斷所有權位,許多官員也開始貪汙,軍隊紀律更是敗壞,而民生用品也都遭掃空,加上語言、文化的衝突、通貨膨脹等種種因素,才導致228事件的發生。」

以上這段是陳建仁的謬述。陳建仁的父親陳新安是本省藉,在二戰結束之後,獲得謝東閔重用派任高雄縣政府戶政課課長。1948年官派旗山鎮鎮長。1951年轉任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專員,同年生下陳建仁。1954年獲國民黨提名,當選第二任民選高雄縣長。從以上陳新安的官運亨通,發現陳建仁與228受難家族無關,完全看不到「外省人壟斷所有權位」的謬述。

另外,陳建仁提到:「1945年起,父親陳新安擔任官派的旗山鎮長,有一天鎮長辦公室突然遭許多軍人闖入,配槍軍人還將刺刀對準陳新安,要求「搬出去!」但陳新安只會說台語,不會說普通話,因此以台語反問「什麼叫『出去』?」不料對方回嗆「我槍斃你!」一度引發緊張對峙,所幸後來找上軍方長官溝通,才順利化解僵局。」

以上這段是陳建仁的說謊。陳建仁的父親陳新安,童年在私塾學過中文,臺北高等學校畢業後,赴日本唸書,畢業於京都大學法學部法律系。二次大戰期間,由於通曉中日文,得以參加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情報組織,戰後獲得陸海空軍甲種獎章,曾擔任軍友社理事,長期為軍人之友。

首先陳建仁的父親陳新安,是會講中文的知識份子,曾參加國民政府情報組織,另外,一位軍官出身的旗山鎭鎭長,會受辱於士兵「將刺刀對準陳新安」,這是什麼笑話?

各位看倌別笑,這不是笑話,而是自欺欺人的謊話,來自台灣院士陳建仁,這種自欺欺人的謊話,在台灣成千上萬,受騙的民眾何止百萬千萬。

從陳建仁內閣看民主制度 | 黃國樑

蔡英文費了好大的勁兒,拼湊出一個陳建仁內閣。就像是一場大風吹的遊戲,不過是同一群人的內在攪動,看似眼花撩亂,實則紋風不動。

陳建仁只當過衛生署長、國科會主委,以及虛位的副總統,如今就要當閣揆了,怎不教人怵目驚心?

然這豈真只是民進黨的問題?我以為不然,這應是台灣共同的問題,甚至是所謂選票民主的內在缺陷;如果國民黨那天重返執政,恐一樣找不著真正適任的內閣閣員。

所有這一類的體制,都是只能用選票這一單一的標準與工具作為甄別依據,去為某一個職位尋覓人選,但選票選出的,往往只有如簧之舌卻無真實才幹。這在台灣這種體制情況還不算嚴重,在內閣制國家,一個人當上總理或部長前,很可能從未有過任何治理的經驗。

以德國外長貝爾伯克為例,她2005到08年都在當國會助理,然後參選聯邦議員失利,四年後即2013年捲土重來終於選上,第一次選上後即任綠黨的氣候政策發言人,然後在2018年與哈貝克一起當上綠黨的共同黨魁。

前年底,她的黨與蕭茲的社會民主黨以及另一個自由民主黨共組聯合政府,她就當上了外交部長,然後在上任不久後爆發的俄烏戰爭中,不顧油氣大漲後的人民死活,死磕俄羅斯。

亦即,這個人從未幹過任何別的工作,一開始就是幹政客,從助理到議員到部長,有什麼比這更平步青雲的履歷?但這樣的政客沒有足夠歷練也罷,卻很容易陷國家於險境。

台灣的好處是,政客選上立委後,可能下一步是去選地方首長,在地方有些治理的經驗後,再被納入內閣成為閣員,這比貝爾伯克好歹多個地方首長的經歷;但台灣仍有可能將一個意識形態狂徒直接延攬入閣,或者將一個不接地氣、不知人間疾苦的人選成總統,譬如現在的蔡英文。

國民黨看似比較循序漸進,遴任閣員時稍微看重學經歷與真實的能力,但從馬英九時代起,就已不免亦有沐猴而冠、朽木為官的現象。這一是因為選舉過於頻繁,敗選後造成重新組閣的情況頻仍,人才不敷使用,二是網路時代容易錯殺真正有治理實力的人選,一個小錯就被網攻或發動街頭包圍,只能辭官歸里。

國民黨過去被稱人才濟濟,其實是受惠於威權體制的結果。兩蔣時期一個人必須從基層的文官開始歷練起,真的堪當大任者才可能被拔擢上來,整個官場生涯必須有多個職位的磨礪、焠煉,然後才可能一朝被拱上高位。

但現在國民黨與民進黨有啥不同?不是一樣選議員、選立委,然後選縣長、選六都市長,然後幹部長,如地方選上的是雙北市長,或就直攻九五。贏了天下歸我,何其順暢、但又何其便宜?

所以我們會選出個讀稿機總統,也會選出個道歉總統,更會選出個貪汙總統。而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口號至上、國家停擺、黎民哀苦,他們卸任時,一事無成,只留下一些煙花與荒唐,供人或憑弔、或罡責。

但人民竟也大都對這種庸懦與無能熟視無睹,當成司空見慣的必然。並仍驕傲地高歌:我們擁有民主,多麼幸福!

陳建仁的「今非」與「昨亦不是」  | 姜保真

台大舉行記者會宣佈林智堅碩論係抄襲,取消他的碩士學位。次日,前副總統陳建仁立即說:「國立台灣大學很突然發表結論,沒充分納入當事人提出的相關論證,希望未來真相大白,以論證還林智堅清白」,輿論嘩然,《聯合報》隨即在社論中評述他的發言不當:

『陳建仁批評台大突然發表結論,未納當事人論證,真相大白會還給林智堅清白。出身學術界的陳建仁,為了自己的政治立場羞辱台大,完全違背學術良知。他若看過爭議論文、作過比對,還相信林智堅未抄襲,其學術能力令人懷疑;他若未讀過論文即表態挺堅,就是盲從蔡英文而不辨是非。他若懷疑抄襲卻說出違心之言,則是羞辱人民、羞辱其「聖騎士」封號』。

陳建仁臉上始終帶著露齒微笑,這是典型的政客容顏。在此且追朔陳建仁昔日的言行:

陳水扁總統的第二個任期,蘇貞昌出任行政院長、蔡英文是副院長的2006年,台中「國立中興大學」生化研究所教授張邦彥博士與學生合寫的論文發表於國際期刊《Cell》 (細胞),當時的蕭介夫校長欣喜的說:「《Cell》是與《Nature》相同等級的國際重要期刊,張邦彥的研究報告能夠刊登在《Cell》,又是國內第一篇,確是殊榮,他的發現將改寫教科書。」

孰料不旋踵,這篇論文遭人檢舉文中繪圖有剪貼造假之嫌。張教授辯稱繪圖是由其博士班學生經手,自己不知情,且未保留原圖檔案。最後,這篇可以『改寫教科書』的論文被《Cell》撤下。當時的國科會主委陳建仁博士嚴厲批判,說不論圖檔由誰製作,『科學家都須為自己發表的論文負最終責任…在學術研究上,所有細節都要非常注意』。

興大抄襲案那位涉嫌偽造圖像的研究生「第一作者」呢?他被追回博士學位,取消博士學位資格,處罰頗重,張邦彥教授仍然留任。

一個月後,臺大醫院某醫師一篇論文投稿國際期刊《Cancer》(癌症),被編輯發現有抄襲之嫌而主動退稿且函告所有掛名的共同作者--包括臺大醫院副院長楊泮池院士及國科會陳建仁主委,他們收到《Cancer》編輯部的信函提醒:『以後對論文撰寫的正確性務必更加嚴謹』。陳建仁主委卻向記者說:「事前並沒有真正看過(論文)相關內容…有機會的話,會更謹慎處理。」

輿論當然不會放過他的「昨是今非」,《中國時報》立即以社論抨擊:

『坦白說,我們對於陳主委的說法感到疑惑,對他一個月前後不同的責任認知感到不解,更對臺灣學術倫理的危機感到憂心。…我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教授不知道貢獻何在、沒看過論文內容就同意掛名共同作者。如果只因為教授大牌、太忙、做大官,就可以在自己沒有貢獻的論文上掛名,那麼其作為就近乎學閥學霸,對學術的發展絕對是個負數。國科會陳主委承認他事前沒有看過相關內容,算是誠實的表白。但是誠實是一回事,沒有看過內容的論文能不能、該不該掛名卻是另外一回事。如今論文已經投稿、國際期刊已經發現抄襲事實、事件又已經上了重要媒體、對臺灣學術界的重大傷害也已經造成。國科會與教育部是台灣處理學術最重要的兩個機關,如今,國科會主委自己是抄襲論文的共同作者,這事情不尷尬嗎?國科會要怎麼處理自己的主任委員呢?』

遺憾的是陳建仁雖然在輿論清議的壓力下被迫向蘇貞昌院長請辭,卻遭慰留續任國科會主委,更在2011年出任「中央研究院」的副院長。媒體轉述臺大某系主任說:『過去有論文抄襲案,最後都是掛名的老闆也就是教授走人,還沒聽過「學生犯錯、老師沒事」的案例。』

而陳建仁當時竟然對《中國時報》主編等人提起訴訟控告,後來皆無罪定讞。

陳先生自己有此不光榮歷史,竟然還敢公開護航林智堅?林的論文與先完成發表的余正煌論文大篇幅完全相同,甚至余寫的錯字,林也照錯不誤!這麼簡單的對照,還不一清二楚?《聯合報》指責陳建仁違背學術良知,學術能力有問題、盲從不辨是非、羞辱人民和自己。罵得真痛快!

這位陳院士官運亨通,不但做了副總統,還加入民進黨,擔任陳時中參選台北市長競選總部的榮譽主委,頻頻走動基層,甚至在阿中不在的場合主持競選造勢活動,輿論揣測這是2024大選的超前部署。

台灣人民還能接受這樣一位國家領導人?真是--
夠了!  (作者為台灣的作家)

學術良知何在?陳建仁、黃武雄  | 藍清水

林智堅雖然退選,蔡英文仍下令全黨要相信林智堅是清白的。這是選擇站在學術界的對立面。綠營鐵桿支持者,唯黨意是從,仍然在不同場合用各種說法,來暗示台大主事者立場偏頗,或者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來遮蓋抄襲的真相。

不過,仍有少數綠營的賦閒派,如蘇煥智、林濁水,以及冒著被開除黨籍的王世堅,還能就事論事,仍能守住道德底線,應該予以鼓掌喝采。

所有在媒體公開發表評論的人之中,我特別要對陳建仁院士及臺大退休教授黃武雄提出我的看法。

陳建仁前副總統是具有中央研究院院士榮銜的學者。中央研究院是國家最高的學術機構,對於學術倫理勢必謹慎又謹慎,陳建仁院士學術生涯中必定嚴守學術倫理,否則也不會有人敢推薦他競選院士。

不想,陳建仁當了民進黨的官之後連價值觀都改變了,先是在高端疫苗未解盲之前,就先披露疫苗效果很好。問題是,未解盲之前,陳院士根本不知道打在身上的是真的疫苗還是對照組的營養劑。他完全違背學術的規則。林智堅論文事件,他又公然懷疑臺大做出來的審定結果,還說林智堅是抄錄不是抄襲。請問一個有院士榮銜的學者,可以為政治做出如此違背良知與學術規範的談話嗎?還發明「抄錄」這個名詞,真是服了。

黃武雄教授是臺灣社區大學最早的倡議者,被尊為「社區大學」之父。我因為曾擔任過中壢社區大學校長,所以拜讀過黃教授有關社區大學的所有論述文字及部分批判時事的文章,非常服膺他的理念及建議的做法,是我心中極為敬仰的入世的學者。

但是,黃教授對林智堅論文的意見是,沒有看到抄襲的痕跡,認為應該另組審定委員會。言外之意就是台大學倫會的審定委員是為政治服務做出的判定。這真是睜眼說瞎話。審定委員所舉出的抄襲之處之多以及細微到錯字,是如何地謹慎,是如何地負責。怎容用一句,我看過兩本論文,便做出如此的結論。那台大學倫會的教授算什麼?整體臺大的名譽將放在哪裡?

黃教授是深綠的,我在拜讀他的文章時,從未因為他的意識形態而否定他的真知灼見,雖然其中有不少對時事扭曲的批判。這是原則問題,不是意識形態。

兩位望重士林的學者,不顧自己的清譽,竟然自捨立場為政治服務,令人失望到極點!別忘了還有史家、史筆呢。

製造記憶-快到選舉,重現二二八、白色恐怖 | Friedrich Wang

大概因為選舉快到了,最近又有很多人出來回憶或者是聽說自己的親戚朋友當年遭受二二八或白色恐怖。

很奇妙的,這些人大多非常年輕甚至有些是八年級以後,不但他們的父母並沒有經歷過,甚至連他們的祖父母當時都只是小屁孩,結果今天他們自己卻能夠活靈活現,說的好像是身歷其境一樣。

記憶的確是可以製造的,而且在大腦中的強度甚至會跟自己親自經歷的差不多。這就是為什麼,柯文哲一說到比自己出生還早9年就去世的阿公,當年被國民黨抓去警察局審問的事情就會痛哭流涕;我們的天主教聖騎士陳建仁更棒,親自見證了在他出生前4年就已經發生過的二二八事件,而且還說得眉飛色舞、栩栩如生,表情非常自然,讓人無法懷疑其真實性。

這一點也不奇怪。當年納粹德國時期,一堆德國人都出來回憶自己遭受過猶太人的壓榨,要不然是破產,要不然是男人的老婆被猶太人給搶走,要不然是女人年輕的時候被逼到走投無路只好獻身給猶太人老闆。反正突然之間,所有的德國人都被猶太人給壓榨過,只要是猶太人就跟魔鬼一樣可恨,每個德國人似乎都有一段非常可怕的回憶,講起來也都是痛哭流涕。

但實際上,想要給猶太人壓榨,還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你沒有相當的財富以及社會程度,還真是沒資格給猶太人壓榨!最後,就是歇斯底里地把猶太人送入毒氣室,只剩下一堆又一堆的白骨。

就好像1950到60年代的中國大陸也是類似如此。突然間憶苦思甜,好像所有人都當過佃農,每個人都被地主階級給壓榨過?沒有被壓榨過似乎就沒有資格說自己是新共和國的國民?結果,就是一團又一團血腥,連結十年浩劫的破壞。

上述當年德國與中國大陸的狀況,就跟戒嚴之後,尤其是最近這20年的台灣完全相同。好像只要親朋好友之中沒有經歷二二八事件就沒有資格當台灣人?前述的聖騎士更妙,自己的老爸明明是國民黨的走狗,幫忙國民黨在地方上喬事情,最後一路爬到縣長,全家都受到國民黨的照顧提拔,結果竟然可以在腦海中建構出一段感人肺腑的受迫害家族故事。您說,是不是很讓人感動?

這種荒謬的故事今天在台灣又上演,實在是讓人覺得非常難受。或許,這就是人類吧?啟蒙運動時期的理性主義認為,每個人類都該有一種理性與節制的靈魂,但事實證明這是錯誤的?

不說了,越說越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