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不在美國退市了? | 盛嘉麟

中美達成重要協議,中概股退市風險暫時解除 / 深圳衛視 

廢話說了那麼多,我看就是以下的簡單事實:

1)中國在紐約上市的公司共有200多家。

2)中國公司在紐約上市的意義就是:
1. 中國公司在美國募集資本。
2. 美國的資本有了投資的出路。
3. 華爾街的金融機構有服務的傭金收入。

3)無知的美國政客只看到中國公司在美國募集資本,見獵心喜,就要藉審核基本帳務資料找中國公司的麻煩,強迫中國公司退出紐約交易所。

4)有不少家規模較小的中國公司被迫退出了紐約交易所(如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無知的美國政客歡天喜地,以為計謀得逞。

5)中國忽然決定讓在紐約上市的最大的五家中國國營公司(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人壽、中國鋁業以及上海石化),主動申請退出紐約交易所。

6)這一舉動嚇到美國,因為美國的資本少了投資的出路,華爾街的金融機構少了傭金收入。

7)中國決定破釜沉舟,將來200多家公司會全部退出美國的資本市場,解除兩國的資本掛勾。

8)受驚的美國的資本及華爾街的金融機構不甘損失,壓迫美國政府,重啟審核基本帳務資料的談判。

9)談判結果,依據香港的審核基本帳務資料的標準,在香港進行審核,不接受美國的故意刁難中國公司。

10)現在達成了協議,中國公司不再退出紐約交易所,維持以前的正常狀態,讓無知的美國政客學會尊重自由市場的經濟運作。

結論

對盎薩美國的鬥爭就是不能軟弱的呼叫「合則雙贏,鬥則兩輸」,而是拿出鬥爭到底,不要雙贏,不怕兩輸,破釜沉舟的決心。

中、美有債務危機?恆大如何?「現代貨幣理論」解惑 | 郭譽申

2008全球金融風暴,隨後又有歐債危機,使世界經濟陷入衰退或不振多年,到2016年才大致恢復。然而去年新冠病毒疫情蔓延全球,再度重挫世界經濟。長期的經濟不振使大部份國家,包括美、中,都累積了龐大的債務或赤字。最近中國的恆大集團出現倒閉危機,一些好事者於是危言聳聽:中、美都有債務危機,可能會破產。

S. Kelton教授恰在此時出版《赤字迷思》(The Deficit Myth, 2020),以淺白的話語介紹「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適用於擁有貨幣主權的國家,這樣的國家能自行發行本國的貨幣、票券等,不受其他國家的干擾或一些規定的限制 (如保證可兌換黃金)。中、美都有貨幣主權;但是很多歐洲國家使用歐元,本身卻不能發行歐元,就沒有貨幣主權。

書中強調現代貨幣理論與傳統貨幣觀念的差異,後者早已深入人心,形成許多迷思,而前者則要破除這些迷思:

迷思一:政府應該像家庭一樣收支平衡。
真實是:政府和家庭不同,因為它發行自己所使用的貨幣。

迷思二:赤字是過度支出的證據。
真實是:是否過度支出,端看是否引起通貨膨脹。

迷思三:政府赤字使我們都被債務追著跑。
真實是:國債不構成任何財務負擔。

迷思四:政府赤字排擠了私人投資,讓我們變得更窮。
真實是:財政赤字增加了國民集體的財富和儲蓄。

迷思五:貿易逆差代表國家輸給順差的國家了。
真實是:貿易逆差其實是「東西」的順差。

迷思六:社會安全保險和醫療保險等福利制度,財政上沒有辦法一直支持。我們負擔不起。
真實是:只要聯邦政府願意付錢,總是有能力可以支持這些制度。關鍵是我們的經濟能長期生產人們所需的實質商品和服務。

簡單說,擁有貨幣主權的國家可以隨時印鈔票償還債務,因此財政赤字本身不是問題,也沒有國家破產的問題(即無力償付其債務);若財政赤字引起通貨膨脹(即貨幣貶值),才是問題,因為劇烈的通貨膨脹會導致經濟崩潰。換言之,若經濟疲弱,財政赤字能夠提振經濟,是好事;反之,若經濟已經溫熱,財政赤字很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就需要小心了。

不過,經濟是疲弱或溫熱,有時並不容易判定,這是經濟決策的難處。美國現在已有一些通貨膨脹,而且似乎全球都有通貨膨脹,但是聯準會的經濟學家認為這是暫時性的,不足為慮。他們的判定是否正確只能等時間來驗證了。

反中者常喜歡說,中國大陸赤字龐大,不久就會破產或經濟崩潰;而反美者也會說,美國赤字龐大,可能會破產或經濟崩潰。根據現代貨幣理論,這些都是無稽之談。赤字根本不會造成破產,只可能造成通貨膨脹;現在中、美是有點通貨膨脹(美國通膨高於中國),但是離經濟崩潰還遠得很。政治狂熱者這樣造謠生事,只顯示自己的無知,可以休矣。

最近恆大集團有倒閉危機,根據8月底披露的2021年上半年財報,集團負債總額達人民幣1.97兆元(約合3050億美元)。就企業而言,這是非常龐大的金額,但是與美國今年1.9兆美元的疫情救助計劃比,仍是小巫見大巫 (不到1/6而且恆大還有很多資產),因此即使恆大倒閉,大陸政府完全吃得下它的債務,不可能造成金融或經濟崩潰。恆大事件顯示,私有企業有積極進取的優點,也有過分貪婪擴張的風險。「國進民退」有時是私有企業咎由自取啊!

大陸改革再接再厲 | 郭譽申

在世界各國仍窮於對抗新冠疫情之時,中國大陸近來又推出了多項改革措施,涵蓋經濟、金融、教育、影視、網路等多方面,顯現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西方自由資本主義的不同,雖然它引進了西方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經濟方面主要以「三次分配」推進「共同富裕」。「第一次分配」是通過市場實現的收入分配;「第二次分配」指通過政府調節(如所得稅)而進行的分配;個人或企業出於自願,在道德與習慣的影響下把收入的一部分捐贈出去,可稱為「第三次分配」。在習近平的號召下,很多政府官員已響應捐出自己的一日所得;而一些高獲利的大企業則以不同方式撥款支持「共同富裕」,如直接捐款、成立部門或專案助力社會、承諾為員工穩步加薪、配股等等。

與經濟、金融、網路都相關的重要政策包括網路金融的加強監管與網路電商平台的反壟斷。由於前者,螞蟻金服在公開上市(IPO)前夕被擋下;由於後者,阿里巴巴被市場監管總局重罰182億人民幣,而很多經營網路電商平台的企業都受到反壟斷的督查 (詳見《大陸加強網路金融監管與反壟斷》)。

在教育方面,大陸在七月下旬推出中小學的「雙減」政策,即減少學生作業和校外補習的負擔。包括:大力整頓校外補教機構,要求學校開展課後服務以減少學生校外補習的需要,增加體育課程,禁止學校設立重點班(類似資優班、升學班),規定1、2年級的小學生不得進行紙筆考試,而其他年級每學期只能進行1次期末考等等。教育部並設立「雙減」問題舉報平台,讓民眾舉報學校和校外補教機構不符合「雙減」規定的行為。

與教育、網路都相關的一項重要政策是,防止年輕人沈迷網路遊戲。規定網路遊戲平台必須限縮未成年人玩網路遊戲的時數,每週只能玩網路遊戲3小時!

大陸近來再度整頓影視圈。包括:重罰逃漏稅的明星;封殺行為不當的「劣跡藝人」;禁止「娘炮」的畸形審美;抵制低俗的網紅;並對追星粉絲祭出多項規範,即監管所謂的「飯圈文化」等等。

若實行西方的新自由主義,上述的所有改革大多是不必做的,由資本主義的市場去自由決定即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責任要照顧人民,掃除貧窮,建立公平優質的社會,因此積極承擔一再的改革改進。這些改革政策看來都能利國利民,但是也有頗高的執行難度;部份政策甚至短期內是不利於經濟的,例如網遊公司的股價大跌、部份補教機構破產等等。這些改革政策的執行能產生多大效益,目前還難以預料,但是大陸政府的用心至少值得讚許。新自由主義已經使世界愈來愈不平等,大陸的持續改革有潛力能扭轉這不平等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