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大選結果牽動中美國際情勢 | 盛嘉麟

五月十四日的土耳其大選,選情混亂。土耳其政黨林立,有超過25個政黨,其中以「正義與發展黨」最大,「共和人民黨」次之。這次有三人參選總統,分別是現任總統厄多安(Erdogan,正義與發展黨),基里達歐魯(Kilicdaroglu,共和人民黨),以及一位弱小的獨立候選人奧根。

厄多安從2003年~2014年擔任三屆總理,然後在2014年起擔任總統。 2017年厄多安通過修憲,將國家政體由議會制改為總統制,裁撤了土耳其總理職位;在新的總統制下,總統是土耳其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擁有任命政府內閣,解散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和任命土耳其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權力。厄多安迄今鐵腕統治土耳其長達廿年。

厄多安是不自量力的政治猛人,他以鄂圖曼帝國的心態統治土耳其。政治上東撞西碰,涉入過多的國際事務,譬如與希臘發生海上油氣資源爭奪;慫恿中東難民越境,藉此勒索歐盟;參與籌組突厥國家聯盟,把手伸進中亞的五個斯坦國;調停俄烏戰爭;協調俄烏糧食經黑海輸往世界;反對瑞典、芬蘭加入北約;不顧北約的呼籲及美國的“2021國防授權法案”的制裁,維持經過黑海的土耳其溪管道通暢,將俄國油氣供應給希臘、保加利亞,再轉輸歐盟國家。

在軍事上更是魯莽行動,為了打壓庫德族勢力,土耳其軍隊不時越界進入敘利亞、伊拉克,攻擊庫德工人黨(PKK)軍隊;2015年為討好美國,擊落了俄羅斯一架蘇-24;2019年深度介入利比亞內戰;同年兩次企圖封鎖驅逐境內的美國空軍基地;支持阿塞拜疆對亞美尼亞的戰爭;因領土問題與希臘發生衝突,並逐退前來支援希臘的法國軍艦;俄烏戰爭期間關閉博斯普魯斯海峽,拒絕北約及俄國的軍艦進出黑海;在中東與俄國、伊朗、敘利亞結成軍事同盟,對抗美國在敘利亞及伊拉克的駐軍;購買俄國S400防空導彈,遭到美國拒售F35戰機,並逐出F35戰機合作生產團隊;厄多安倉促拉出剛設計完成的隱形五代戰機TF-X,雖然引擎、雷達、電戰、武器系統尙無著落,卻號稱在2023年底實現首飛,以示抗衡美國的F35戰機。

土耳其經濟型態類似越南、印度,是依賴外來資本所形成的以廉價勞工為主的淺碟型產業經濟,易受國際經濟波動的影響。 2021年以來通貨膨脹嚴重到70~80%之間,今年元月之後逐漸回降,仍然徘徊在50%的危險狀態。 2022年之後土耳其里拉匯率再度陷入急跌走勢,厄多安卻不顧經濟學的法則,不顧中央銀行的意見,放縱里拉貶值,堅持一再降息,維持出口貿易及外來投資的繼續旺盛,一方面對麵粉麵包大餅等基本糧食,以政府貼補,硬性穩固在固定的低價,同時對全國公務員加薪45%。面對凶險的挑戰,厄多安政府將在 2023年通過繼續增加公共投資和養老金、增長銀行信貸,以及為家庭和企業提供各種福利來支持經濟。 IMF估算其 2023年-2026年實際 GDP 增長率將達到每年 3% ,這是土耳其的經濟潛力。猛人的鐵腕不乏雄才大略,竟也能維持土耳其社會的大體穩定,沒有崩潰。

厄多安對中國並不友善,他包庇疆獨恐怖分子;參與籌組突厥國家聯盟,可能影響中國與中亞的關係;簽約購買紅旗-9防空導彈,隨即轉而購買俄國的S400,背信毀約。但因個性強硬、主觀堅持、無所畏懼,且土耳其有重要的戰略位置,又是北約的軍事第二大國,難以控制的厄多安確是讓美國頭痛的人物,美國必然是除之而後快。 2016年美國一手策動的土耳其軍事政變,希望推翻厄多安政府。當時情況緊急,土耳其國會大廈,土耳其總統府及主要機場皆有爆炸事件發生,數以萬計的軍人及政府公務員遭到逮捕,解散或關閉了許多學校、新聞媒體與政治組織,200多人死亡,數千名群眾受傷,但政變最後以失敗告終,厄多安與美國及歐盟的關係亦自此惡化。

美國積極干預了這場選戰,捆組了在野的「共和人民黨」以及其它六個小黨結成民族聯盟,加上另一個不久前成立的,以土耳其境內的庫德族為主的人民民主黨,其實就是庫德工人黨的隱身,估計能影響10%的土耳其選民。這些力量全力支持親美的候選人基里達歐魯。最近在美國金融資本的操作下,使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股票債券期貨市場大跌6~10%,連續兩日劇烈震盪,接近崩盤;難怪厄多安指控美國操控土耳其大選,拜登下令推翻厄多安政權。

今年2月在土耳其南部接壤敘利亞邊境發生了強烈地震,造成了5萬多人喪生和重大破壞,厄多安受到援救不力的批評。土耳其6,400多萬選民,有340萬海外選民,益增計票的困難。加上美國的干預,厄多安的選情十分險峻。從5月14日初選結果來看,厄多安獲得49.50%的選票,基里達歐得票44.89%,這是厄多安第一次未能在首輪投票中超過50%的選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但是世界大多數的政論分析都認為,厄多安具有強大的領導能力和特殊的執政風格,能夠在詭譎多變的世局中,維持土耳其的聲勢和安定,他的強人魅力受到很多人追捧,所以十之八九,厄多安將會贏得5月28日的第二輪選舉。果真如此,那將在未來五年繼續給美國磨難和挫敗。

在野的候選人基里達歐魯是共和人民黨,這是土耳其國父凱末爾(Kemal )於1923年所創建的老大政黨,奉行親歐洲親西方親盎薩,拋棄自己穆斯林文化的凱末爾主義。基里達歐魯也說了,如果當選,未來要向美國和歐盟靠攏,一再重申要回歸西方,善待庫德族,這一點當然會得到美國及西方國家的歡迎。但是現在的歐洲、西方、盎薩卻在霸權霸道霸凌全世界,尤其美國是世界政治經濟不穩定和不確定的主要根源,這樣的土耳其對盎撒以外的世界包括中國都是不利的,企願不會成真。

不可忽視土耳其 | Friedrich Wang

不久之前,土耳其與中亞各國成立了一個突厥國家組織,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趨勢。美國在阿富汗的失敗基本上宣告了其從歐亞大陸中心地帶的撤退,而土耳其用它製造出來的突厥民族神話糾集這些國家,不斷擴大自己在這個區域內的影響力。

土耳其最近這20年來介入阿富汗戰爭、敘利亞內戰,並且在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的紛爭當中扮演重要角色,這些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計劃的擴大自己在歐亞大陸的影響力。

美國自從中亞撤退之後,恐怕在骨子裡也贊成土耳其在這個地區的發展,以牽制中國大陸。鄂圖曼帝國的光榮早已成為過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灰飛煙滅,所以這些白人似乎忘記了當年那個消滅匈牙利,三度圍攻維也納的伊斯蘭帝國,曾經對基督教文明造成多大的威脅。美國現在徹底以中國為唯一的假想敵,而放任中亞地區極端主義的再度滋長,不計任何的後果。這背後的算計,讓人感到有點可笑。

其實歐美都算錯了。中國大陸對中亞地區,雖然有安全與經濟上的考量,但實際上並沒有領土野心,也願意在全球化的架構下與這個地區的國家和平互動。然而土耳其卻是不一樣的,要利用突厥神話在這個地區成為一個小霸的企圖非常明顯。伊斯坦堡可能很快將成為新的伊斯蘭核心,地位可能將超過沙烏地阿拉伯。

我們就等著看吧,筆者認為,不出10年歐美就會為土耳其傷透腦筋。美國的外交沒有遠見,不斷在這些地緣政治的問題上展現出來,為他自己,也為這個世界,製造出無窮的問題。

東羅馬毀於十字軍-基督教世界的內鬨 | 郭譽申

學生時代念歷史學到:長壽的東羅馬帝國,又稱為拜占庭帝國,在西元1453年終於被土耳其人建立的鄂圖曼帝國滅亡;東羅馬信仰基督教,鄂圖曼信仰伊斯蘭教,這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千年漫長鬥爭的一重要事件。最近讀了Lars Brownworth的《拜占庭帝國》,我才注意到:東羅馬會亡於鄂圖曼,因為它先已毀於十字軍,屬於基督教世界的內鬨。

3世紀末,羅馬帝國的皇帝戴克里先覺得帝國太龐大,難以治理,主動把帝國分成東、西兩部份,後來逐漸形成兩個獨立的帝國,東羅馬和西羅馬 (歐洲人看來不如中國人善於治理龐大國家)。君士坦丁大帝在330年建成君士坦丁堡(現在的伊斯坦堡),作為東羅馬的首都。君士坦丁大帝皈依了基督教,使基督教逐漸成為羅馬的國教。由於東、西羅馬的分治,基督教也逐漸分裂成兩個教派,西方的被稱為天主教,而東方的被稱為東正教 (基督新教是16世紀「宗教改革」時才出現的)。4世紀後半,大量蠻族(主要是多個日耳曼族)開始入侵,到5世紀的476年西羅馬滅亡,西歐此後被蠻族占據,但蠻族也皈依了天主教,多年後形成現在的西歐諸國。

西羅馬滅亡後,西歐進入中世紀相對落後的「黑暗時代」。東羅馬則是相對繁榮得多,君士坦丁堡長年是當時最富裕繁榮的城市。東羅馬文化事業發達,保留了在西歐已經失落的許多古希臘、羅馬典籍,成為後來「文藝復興」的種籽。7世紀伊斯蘭教興起,先是阿拉伯人,到11世紀換成土耳其人,伊斯蘭教國家和基督教國家展開了長期的爭戰,而東羅馬是爭戰的前沿,成為西歐的屏障。

羅馬的天主教和君士坦丁堡的東正教曾經關係惡劣到互相革除教籍,但是為了對抗伊斯蘭教土耳其人的擴張,双方在11世紀末達成和解,羅馬教宗並號召西歐各國多次組成十字軍東征,聯合東羅馬一起進攻土耳其人。然而十字軍成分複雜,很難約束,甚至是唯利是圖,其進駐東羅馬幾乎成為東羅馬的夢魘。

13世紀初,羅馬教宗發起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最初的目標是埃及,後來受威尼斯總督的利誘,改為進軍君士坦丁堡。當時的東羅馬因幾年前弟弟篡奪了哥哥的皇位而政局不穩、軍事鬆散,1204年十字軍趁機攻陷君士坦丁堡,並大肆掠奪屠殺,幾乎毀滅了這屹立了900年的重要都市。東羅馬的大部分土地也被攻克,由十字軍頭頭建立了一些小王國。近60年後,東羅馬才勉強復國,收復了殘破的君士坦丁堡,但帝國已經是奄奄一息、苟延殘喘,就等鄂圖曼帝國的最後致命一擊而已。

真正毀滅東羅馬的是西歐組成的十字軍,屬於基督教世界的內鬨,此事件使天主教和東正教永久地分裂。近代主導世界的西歐大概很不願提及這段在盟友背後插刀的歷史。這大約也是俄羅斯與大部份歐洲國家始終格格不入的遠因,因為俄羅斯信仰東正教,又自認是東羅馬的繼承者(俄羅斯的「沙皇」是「凱撒」的音譯)。

羅馬是古代歐洲最輝煌的時代,西歐似乎想要獨占羅馬的光環,因此淡化東羅馬的重要性。例如,立國千年的東羅馬在歷史書裡一般都沒占到該有的篇幅;東羅馬常被稱為拜占庭帝國,好像要抹煞它是羅馬的繼承者;而東羅馬為後世保留了古希臘、羅馬的許多典籍和文化,則很少被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