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困惑,美國的民主、共和兩黨,每隔數年就政黨輪替,即經選舉更換執政和在野的角色,為什麼美國對內和對外的基本方針卻沒有多少改變?尤其是在國防和外交政策上。
民主黨和共和黨各有各的黨綱和主張,組成分子也各不相同,但卻好像始終都是由同一批人在執政似的。若從階級屬性的觀點視之,則會認為,執政者雖非同一批人,但因階級屬性相同,因此國家的基本方針即不會出現實質的改變。就拿美國的對華政策而言吧,始終沒有脫去帝國主義或霸權主義的色彩。為什麼會出現此一現象呢?
若能抽絲剝繭,再往深一層探視,就會發現,原來無論是民主黨或共和黨,他們都是受美國軍工複合體操縱和控制的。軍工複合體通過長期的軍火銷售,尤其是在二戰期間和戰爭取勝後,將銷售軍火累積的龐大資金,用來賄賂和收買兩黨的國會議員和行政人員,甚至高至國家領導人。
據說美國前總統艾森豪,曾於1961年告老還鄉時,提出過警告。他認為軍工組織通過戰爭和軍備競賽,會將原該應用於社會福利和建設的資金,轉換為龐大的個人利益。此終將令其蛻變為一頭難以控制的吃錢怪獸。今日的美國就是受此怪獸所控制的機器,因此無論何人何黨執政,均得聽命於軍工複合體的指揮控制,否則即將權錢兩空,失去執政的機會。
俄烏戰爭似乎即將分出勝負。本來這場戰爭自始就不應該發生。美國人為這場戰爭的發生,做了長期的準備工作。為什麼要如此熱心地去製造這場戰爭呢? 當然要有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否則耗費如此龐大的人力物力,犧牲了如此多無辜的生命,又將如何交代呢?
俄烏戰爭的表面原因是由北約東擴造成的。北約為何要東擴呢?顯然是為了抑制俄羅斯的勢力與威脅。但隨著蘇聯1991年12月解體後,各加盟共和國已分崩離析。俄羅斯作為原加盟共和國之一,早已元氣大衰,自保猶恐不及,哪裡還能構成北約的威脅呢?
那麼美國霸權主義者的目的又何在呢?顯然有人希望通過戰爭獲取利益。真實的背景是,美國霸權主義者利用加入歐盟或北約為誘餌,使貪婪的烏克蘭領導人墮入陷阱,挑起了這場無謂的戰爭。如前所述,美國霸權主義者是受軍工複合體指揮操控的,必須為軍工複合體的利益服務。作為軍火商,軍工複合體需要靠出售軍火獲利,而挑起俄烏戰爭就能使軍火大賣啊!
軍火買賣雖利潤可觀,但靠戰爭獲取不義之財,是會有報應的。美國霸權主義者必將自食惡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