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史看美國要怎樣的歐洲 | Friedrich Wang

沒事,翻翻資料,看了一下中南半島史。1954年3月到5月初的奠邊府戰役,最後的結局基本上終結了歐洲人在亞洲的殖民歷史。最值得注意的是當戰況緊急之時,巴黎第四共和政府不斷向美方求援,美國方面組織了幾次的空投,以補充法軍的彈藥與補給。

根據近年開放的檔案,艾森豪政府很關注這場戰役,內閣成員對於到底要不要救援法軍有不同的看法。國務卿杜勒斯主張對法軍給予救援,派遣東京灣的四艘美軍航艦的戰機對包圍的越共進行轟炸,法軍同時施行突圍作戰。美國海軍也認為,若及時行動,以其空中火力應該可以將法軍由包圍圈中救出。但是防長威爾遜則相反,他認為維持歐洲人的殖民勢力對於美國的長遠利益而言沒有實質幫助,法國在印支的戰爭已經進行良久而沒有決定性的勝利,其統治落伍且不得民心,況且更重要的是,若美國海軍出動戰機幫助法軍,則可能冒著直接與中共作戰的風險,因為美方情報指出共軍提供大量的軍火、顧問在越軍中,所以在沒有與中共交手的準備下不能忘記韓戰的教訓。

最關鍵的是艾森豪的態度。最後這位二戰英雄拍板定案,不救法軍,美國靜觀最後的結果。儘管第四共和還出動了總理親訪美國,希望美方能伸出援手,但是美軍除了又進行幾次空投補給,以及答應未來提供飛機與軍火給法方外,沒有實質動作。

最後,法軍三名准將無法面對戰敗的事實,在指揮所裡拉手榴彈自盡,16000多精銳之中的6000多在猛烈的炮火打擊下陣亡或失蹤,超過10000人投降。越共大獲全勝,指揮官武元甲一戰封神。法蘭西帝國史上最大的海外慘敗,殖民事業也宣告結束。

北越這次有中共提供的大量火砲、高射砲、火箭等等重武器的援助,使越共的火力、防空短期內都有躍升,而法軍的空中優勢大減,空降、空投都損失慘重。加上不斷由廣西、雲南等地運送充足的補給,韋國清、茹夫一等中共將領事前對於情報精準的判斷與卓越的作戰規劃,所以打了一場經典的「砲兵遮斷作戰」,將輕敵且鬥志低落的法軍(其中除了法國人之外,還包括北非、越南等外籍殖民地部隊)全部殲滅,由此使得歐洲人在亞洲的殖民事業就此成為落日餘暉。

但是美國的心態與政策變化更有趣。法國第四共和是美國人於二戰期間與英方一手扶植的親美政權,馬歇爾計畫中也給予大量的援助。但是這次關鍵的戰役,美國認為其殖民事業已經沒有維持的價值,歐洲人的勢力必須退出亞洲。

簡單說,美國要的秩序必須由美國來主導,歐洲人就回家吧。美國對歐洲的一貫態度在此役中表露無遺,也就是歐洲可以當個跟隨者,無條件接受美國的指導與安排,除此之外不必有非份之想,美國不會支持其海外事業。不久之後的蘇伊士運河危機,美國等於也終結了英國對於殖民帝國的最後掙扎,讓倫敦也就此徹底死心。

其實,今天烏克蘭事變下的歐洲不也是如此?美國人不准買俄國天然氣,不准買俄國的糧食,甚至不准歐洲與俄、中等國單獨發展關係,一切都必須在美國的指導下跟隨。最好的歐洲,就是一群溫馴、聽話、光鮮亮麗,但是實質上卻是弱不禁風的紳士淑女,就是美國心中最理想的歐洲。

歐洲人應該早就懂了。但是要不要掙脫?有無能力掙脫?

從中越戰爭看中國的戰力戰略 | 張自立

最近不少歐美將領、智庫警告,中國大陸有可能發動以武力統一台灣。武統的關鍵在於中國的戰力、戰略,從中國的上一次戰爭,1979年的中越戰爭,可以看出中國的戰力、戰略。

先說一下中越戰爭的背景,1969年起中、蘇交惡達於頂點,蘇聯此時兵鋒正盛,陳兵百萬在中國的北邊;1975年,北越在美國全面退出越南以後,揮師南下,一舉滅了南越。

此時的越南,有百萬久戰之師,中國、蘇聯和美國的武器,全國皆兵,認為二戰之後,能連續戰勝法國、美國兩大強國,自許為世界第三的軍事強國,立馬進軍寮國、柬埔寨,要成立「印度支那聯盟」,同時與泰國在邊界開火。泰國的西邊是緬甸,南邊是馬來西亞,均無一是越南的對手,所以越南一心要成為東南亞之虎,而且忘恩負義的和中國翻臉,全面排華,向蘇聯靠攏,締結「蘇越友好同盟條約」,對中國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面對如此不利的局面,中國決定要對越南動手,中國做了三件事:
1. 在中國北邊,各大軍區備戰,預防蘇聯入侵。
2. 大軍開始聚集在廣西、雲南邊界。
3. 中美建交,時在1979年1月1號,同時鄧小平訪美,向全世界表明,雖然中美不是同盟,但是友好。

等到鄧小平回國之後,懲越戰爭即發動。三路大軍同時攻入越南北部,而且戰爭非常的殘酷,對越軍全是殲滅戰,一直打到越南北部戰略要地,諒山,拿下諒山之後,一馬平川,僅150公里公路直接就到河內,北越已無險可守。就在越南全國震動,從柬埔寨把精兵調回之際,中國向全世界宣布,懲越戰爭達到目的,全面撤軍。撤軍同時,摧毀所有的越南防禦工事、公路、鐵路,能帶走的全部帶走,不能帶走的全部破壞。基本上,越南北部,全部掃平殘破,元氣大傷。

此戰從2月17日開始,到3月16日結束,總共28天。(後來,越南不甘心,在中越邊境,小打小鬧不斷,就是老山與者陰山的「兩山輪戰」,又打了10年,但是與大局無關) 對蘇聯而言,戰爭來得突然,還沒有想好該怎麼辦,戰爭就已經結束,自然沒有出兵支援越南。對越南而言,雖然沒有被中國打死,但是國力大傷,雖然嘴硬,號稱自己勝利,但是終於體會到什麼叫做「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也了解中國不會任由越南對東南亞諸國為所欲為,蘇聯老大哥不是那麼靠得住。

此戰不但解除了中國在南疆國防安全的憂慮,破解被南北夾擊的困境,而且穩定了整個中南半島的局勢。全世界都看到了,美國搞不定的事,中國可以搞定,大大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聲望和地位,開始了與美國10幾年的蜜月期,使中國的經濟和國力快速提升。

這次中國對越戰爭,戰爭的必要性、戰爭的時機、戰爭的準備、戰爭的執行和戰爭的結束,無不條理分明,絲絲入扣,尤其是在攻佔諒山之後,忍住可以攻取河內的誘惑,果斷撤軍。不像美國,打了20年的越戰、20年的阿富汗戰爭,結果均一無所獲、狼狽撤軍,這種蠢事,中國是不做的。

看清1979年「中越戰爭」 | 郭譽申

改革開放不久的中國在1979年2月17日出兵進入越南北境,攻下20幾個城鎮,然後在3月16日迅速退兵。戰後中、越双方都聲稱勝利,到底誰贏?有人說,這場中越戰爭是中國投效美國的「投名狀」,即藉此表示對抗蘇聯的堅定立場 (越南是蘇聯盟國),以換取美國大力支持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如此嗎?

維基百科的中越戰爭所公佈的双方傷亡數字,越南的傷亡高於中國。不過很多人不相信不接受,反而找出一些證據,證明中國的傷亡高於越南,因此結論是越南獲勝,中國不該打這一仗。真相到底如何?

中越戰爭雖然只打了一個月,卻相當激烈,双方都傷亡數萬人,但是確實的傷亡數字是軍事機密,是不會公開的,而且意義不那麼大,因為戰爭的勝負不取決於双方的傷亡數字,而取決於戰爭的結果是否實現發動戰爭的政治目標。中國發動中越戰爭的政治目標為何?

戰爭的政治目標可能不只一項,不過中國發動中越戰爭的主要政治目標顯然是支持柬埔寨對抗越南的侵略。1978年12月,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進攻柬埔寨,軍隊很快推進並在1979年1月7日攻佔柬埔寨首都金邊,建立親越南的傀儡政權。中越戰爭始於1979年2月17日,與越南進占柬埔寨的時間那麼接近,當然不是巧合,中國與柬埔寨並無接壤,無法直接救援柬埔寨,只能以進軍越南北境,間接地支援柬埔寨對抗越南的侵略。

中國發動中越戰爭以支援柬埔寨對抗越南,是正常的地緣政治回應。越南接受蘇聯的支助,與中國對抗,若它輕易占據柬埔寨,勢力將更坐大,威脅中國的國家安全。中國發動中越戰爭以支援柬埔寨,雖然無法迫使越南軍隊立刻退出柬埔寨,卻使柬埔寨人一直反抗越南的統治。到1989年1月,越南軍隊終於不得不從柬埔寨全數撤軍,而柬埔寨恢復成為獨立國家。中國發動中越戰爭的地緣政治目標於是完全達成了。不僅如此,柬埔寨此後成為中國最堅定的盟國,在國際上幾乎永遠支持中國的提案及反對不利於中國的提案。

眾所皆知,美國與中國改善關係,是為了聯中制蘇。這大轉向的政策從1971-2年開始談,直到1978年12月15日兩國政府才宣布,美、中商定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正式外交關係。這時候越南正在入侵柬埔寨,而戰局尚未明朗,因此美、中不可能在此時決定發動中越戰爭。換言之,發動中越戰爭的決定是在中美建交之後。中美既已建交,美國支援中國改革開放以對抗蘇聯,符合美國利益,哪還需要什麼「投名狀」?

而且根據[1],中國是獨自決定發動中越戰爭,在1979年1月底鄧小平訪美時告知美國,當時的總統卡特不大贊同(也未反對)這軍事行動,因為怕造成中國的侵略者形象,會影響國會通過後來的一些中美合作案。因此「投名狀」實在是無稽之談。

中國發動中越戰爭的目標是支持柬埔寨對抗越南的侵略,亦即制止蘇聯、越南同盟的勢力擴張。現在回顧,中國的軍事行動是成功的,扶植起柬埔寨成為中國堅定的盟友,能多少牽制越南對中國的不友善。中越戰爭被認為是中國投效美國的「投名狀」,則是無稽之談。

[1] 傅高義:鄧小平改變中國,天下遠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