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國的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讀的研究所。那是一所位於田納西州首府納希維爾的私立大學,這所大學在台灣的知名度不高,但是是一所不錯的學校。
范德堡是美國北方的一個大富豪,靠鐵路和航運發財。他在南北戰爭後捐了一百萬美元,在南方設立了這所大學,為的是弭平因為南北戰爭所造成的裂痕。
對於南北戰爭大家刻板的印象是林肯為了解放黑奴而向不肯配合的南方各州宣戰。從今天的道德價值判斷,北方毫無疑問地是仁義之師。但是還原當年的場景,並不是這麼簡單。黑奴是南方農業的重要生產工具,價格也很昂貴。我的一個南方同學告訴我,黑奴販子都是北方洋基佬。言外之意,就像是一個落後國家,花大錢向先進國家買了一座燃煤發電廠,但過了不久,先進國家高舉道德的大旗,宣稱燃煤會造成溫室效應,要求廢除燃煤發電廠。落後國家會甘之如飴地配合嗎?
擁奴和廢奴在當時的美國是個分岐很大的議題,最終的決定權由各州自定。後來明白主張廢奴的林肯在1860年的總統選舉獲勝,但是沒有一個南方擁奴的州支持他。南北的反差之大,就像是兩個不同的國家。所以林肯當選後,南方各州就打算脫離聯邦,另組國家。南北戰爭於是爆發。值得一提的是,林肯在就職演說中還向南方喊話,說他不會干涉南方各州的畜奴政策。所以南北戰爭的本質是為了維持統一,而不是解放黑奴。
美利堅原本是一個合眾國,由各州自願組成。對於南方各州來說,大家好聚好散。但是北方挾其工業與軍事上的優勢,發動了一場無比殘酷的統一戰爭。對於最終戰敗的南方,戰爭的傷痕是無法輕易弭平的。一直到百年後,還有人譜出了一首歌“The Night They Drove Old Dixie Down”來描述當年一個南方受戰火波及的百姓心聲。(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個視頻下的留言 ,體會南方人的感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_eK9ERNChI)
當我在美國讀書時,聽說美國南方的“陽光帶”(Sun Belt)的經濟正快速發展。我很好奇,為什麼這麼大一片的土地,有著最怡人的氣候,到現在才快速發展?而到今天,美國最貧窮的幾個州像是密西西比和阿拉巴馬州都還集中在南方?後來我看到一篇文章,才了解背後的原因。文章指出,歧視必定帶來反歧視。南方人對北佬(Yankee)的敵意扼止了北方工業家到南方投資建設的意願。
我不禁聯想到統一後台灣和大陸會是什麼樣的關係?美國北方的資本家不願意到不受歡迎的南方發展的心態可以理解。類似的情況在香港也上演過。有一陣子,香港是大陸人最愛造訪的地方之一。但是有些存有地域觀念的人對大陸訪客並不友善,甚至用「蝗蟲」這樣的字眼稱呼大陸游客。在「占中」活動中,這些人仇中的心態更是赤裸裸地表露出來。一些議員甚至以「支那」稱呼中國。因此大陸的人民對香港的整體印象也日趨負面。訪港的人數頓時銳減,對香港的經濟產生了不小的衝擊。
台灣的民情和香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香港曾被英國殖民,台灣曾被日本殖民。兩地都有一群地域主義者以這段歷史否定自己是中國人,並且用仇恨的言語做為分裂族群的工具。一些台灣人用「426」、「支那賤畜」稱呼大陸人。他們聽在耳中,心中不可能不有一番滋味。
大陸崛起是必然的事實。兩岸統一也是必然的事實。對於台灣的未來,我的預測很悲觀。台灣在中國未來的發展進程中,只能是一個邊緣的旁觀者,一如歷史上美國的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