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因為邦交國少,台灣媒體很少報導國際新聞。筆者卻總想多瞭解世界,日前發現「衣索比亞」(大陸翻譯成「埃塞俄比亞」)被一些國際媒體比喻為「非洲的中國」,自然吸引了我的注意。為何衣索比亞被喻為「非洲的中國」?
衣索比亞是東非大國,人口將近一億一千萬,是人口第二多的非洲國家。19世紀末列強瓜分非洲,衣索比亞是唯一成功抵抗歐洲殖民者,維持其君主制傳統的非洲國家。衣索比亞在二戰時被義大利占領,二戰後復國,於是徹底倒向戰勝的美、英,美國曾大力扶持衣索比亞,企圖培養為它在非洲的代理人。
1974年,一次軍事政變推翻了長期統治衣索比亞的皇帝,並廢除君主制而由軍政府掌權,此後歷經多年爭權的內戰,到1991年政局終於逐漸穩定。長期內戰之外,衣索比亞還面對其內部厄利垂亞長期爭取獨立的困擾,1998年双方爆發激烈戰爭,2000年停火,厄利垂亞實質獨立,到2018年双方才解除敵對關係。

經歷多年戰亂的衣索比亞曾經是極端貧窮的國家,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衣索比亞的GDP幾乎每年以8%以上的速率成長。衣索比亞的快速進步不僅因為中國的大力投資支助,也是它刻意借鏡、學習中國的結果。中國為衣索比亞培訓了大量的中高階政府幹部,中國的經濟專業人才經常為衣索比亞領導人出謀獻策,而衣索比亞政府也參考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制訂與執行自己的五年綜合發展計畫,衣索比亞給自己的目標是在2025年成為非洲輕工業的製造龍頭。
早在上世紀末,中國即已開始大筆投融資衣索比亞。中國企業承建了衣索比亞的第一條高速公路、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通往紅海沿岸吉布地港的電氣化鐵路、首都機場擴建工程的主要部份、即將完工的東非第一高樓等等,粗略估計,首都市內60%的大型工程都由中國企業負責興建。大量的工程建設使中國人成為衣索比亞的第一大外國人群體,衣索比亞也是中國人在非洲的最大聚集地,生活著至少2、30萬中國人,而居住在首都的就超過10萬人。首都機場到北京、上海、廣州、香港、深圳都有直航航線。由於衣索比亞的亮麗表現,首都阿迪斯阿貝巴已經成為非洲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非洲聯盟的總部就座落在這裡,而聯合國等國際機構也在這裡設立辦公室。
衣索比亞雖然仍是相對貧窮的國家,在模仿「中國模式」以及中國的大力扶持之下,近年的經濟表現非常亮眼,因此被喻為「非洲的中國」。衣索比亞既成為中國企業登陸非洲的橋頭堡(某些台資企業也搭便車),也吸引鄰近國家的政治菁英認真研究中國模式的實施和績效,都有助於中國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