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與蘇聯於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前一日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而前之友好同盟條約自然失效。4年半內中蘇兩次簽訂友好同盟條約,蘇聯領袖始終是斯大林,中國領袖則分別是國民黨蔣介石與共產黨毛澤東,新條約的簽訂見證新中國的誕生,確實擺脫了不平等條約之屈辱。
前約:美國力促蔣委員長簽約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是受制於《雅爾塔密約》與在美國誘導下,中華民國對外國所簽的最後一個不平等條約。《雅爾塔密約》是美國、英國和蘇聯三國首領於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蘇聯雅爾塔舉行首腦會議所簽密約,三個國家協議劃分戰後勢力範圍,構建出雅爾塔框架,依約蘇聯在擊敗德國後三個月內,加入對日本作戰,戰勝日本後,將可收復庫頁島南部、獲得千島群島(日本稱北方四島),並保障其在大連港、中東鐵路、南滿鐵路的利益,以及蘇聯海軍在旅順口的租賃作為報酬。以上種種「利益」蘇聯在1943年德黑蘭會議中略有提及。
《雅爾塔密約》的簽訂,顯露出英、美領袖比蔣介石委員長急於盡早結束戰爭,1944年盟軍在多個戰場上節節勝利,唯獨中國戰場上能夠威脅日本本土的盟軍戰略轟炸機場卻盡數喪失,這一年急於求成的史迪威將軍因為提出某些要求,包括援助八路軍和新四軍與更高的軍事指揮權,而被蔣委員長擯出中國,接任的魏德邁將軍顯得謹慎的多,蘇軍出擊中國東北,成為英、美領袖的渴望,正中下懷的斯大林元帥卻表現得異常珍重蘇聯士兵的性命,英、美領袖顯然上當了,或者是本來就毫不在乎中國感受,斯大林輕易取得外蒙古與在東北的利益。
1949年8月5日美國國務院發表題為《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白皮書,清楚地提到:「…美國參戰後,國民黨顯然認定日本最後必將戰敗,以為可以有機會來改進他的地位,和中共做最後的決鬥。…戰爭後期中國抵抗力的部分衰弱,主要就是這種心理造成的。」實例就是胡宗南部隊屯兵西北,封鎖陝、甘、寧及監視延安,而不是開赴抗日前線。
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8日蘇聯對日宣戰,89個師150萬軍隊衝入東北進攻日本關東軍,9日美國再在長崎投下原子彈,10日日本通過中立國瑞典、瑞士向盟國轉達有條件投降意願,在未獲答覆的情況下,8月15日天皇透過廣播宣佈無條件投降,日本投降前一日,中蘇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蘇聯收穫滿滿,那麼中國獲得什麼?應該說蔣委員長獲得什麼?這可以從「斯大林對華政策聲明」中看出大概,主要內容是:
斯大林總書記盡全力促進由蔣主席領導的中國統一。
戰事結束後,中國應由蔣主席繼續領導。
斯大林總書記期待中國達成統一、安定,希望滿洲為統一的中國的一部分(註:蘇聯承認偽滿州國)。
對於中國沒有領土的要求,為了對日軍作戰而進入中國領土的蘇聯軍隊,尊重中國主權。
為使中國便於在滿洲組織行政組織,歡迎蔣主席的代表和蘇聯軍隊同行進入滿洲。
斯大林總書記同意美國對於中國所提倡的門戶開放主義。
斯大林總書記同意朝鮮由中、美、英、蘇四國託管。
美國方面依據斯大林聲明,認為是斯大林對於中國沒有絲毫領土野心的「保證」。
《雅爾塔密約》因為中國並未參與,有關中方的部分,只要中國不同意,那就是廢紙,蔣委員長一開始並未同意,為何最後還是與蘇聯簽了約?
蘇聯150萬大軍摧枯拉朽般的痛擊日軍,蘇聯已盡《雅爾塔密約》中的同盟國義務。日本早晚要投降,蔣委員長新的煩惱是,國軍遠在西南內陸,如何將軍隊盡速地派往華東近海省市與東北進行接收,而不至於讓日偽軍隊近旁的八路軍與新四軍就近接收,尤其是東北環境更加複雜與遙遠。
美國在雅爾塔向蘇方承諾必將促成中蘇和約的簽訂,美國必然要力勸蔣委員長並「曉以厲害」,與蘇聯簽訂同盟條約,將對蘇聯產生約束力,似乎是唯一遏止八路軍搶先佔據東北的「唯一」辦法,也是促使蘇軍戰後盡早撤出東北的「唯一」辦法。由於蔣委員長依賴美國甚深,聽從美國「建議」,也就成為「必然」,況且美國空軍已經在協助運兵。蔣委員長命令八路軍與新四軍原地待命禁止受降之不合理命令,盟軍統帥麥克阿瑟也應蔣委員長之請,同樣宣布禁止八路軍與新四軍受降,美國這麼配合,肯定是「值得信賴」的真心朋友,於是條約就簽了。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是美國先出賣後誘逼蔣委員長所簽,讓蘇聯佔得各種好處,美國損華利蘇就只是單純為人作嫁,而沒有分一杯羹嗎?事實上《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一簽,蘇聯在中國之利益,也就被條約侷限在東北,蘇聯甚至於為此放棄在新疆扶植傀儡,所以實際情形是除東北之外,其他地區的「利益」都是美國的禁臠。美國飛機、運輸艦艇幫蔣委員長運送54萬軍隊豈能白幹?只有收穫更豐。
於是《中美商約》、《美國在華空中攝影協議》、《成渝鐵路修建協定》、《中美航空協定草案》、《中美三十年船塢祕密協定》、《中美憲警聯合勤務議定書》、《粵漢鐵路借款協定》、《中美航空協定》、《青島海軍基地祕密協定》、《滇越鐵路管理與川滇鐵路修築協定》、《美軍駐華祕密協定》、《中美海軍協定》、《中美農業協定》…,一個接一個的簽訂,貪婪遠勝蘇聯,尤其是美軍進駐青島,與蘇軍進駐旅順,中國的咽喉(渤海灣)就被美、蘇掐住了。戰後美軍在華殺姦之事並不少,最為人知的是沈崇事件,該事件揭露駐華美軍無法無天還享有治外法權。若非國共第二次內戰,美國勢力退出中國,二戰勝利後的中國就不是新的中國。
後約:新中國成立與毛澤東向斯大林祝壽
隨著抗戰勝利,國共矛盾與軍事衝突益發緊張,美國除了為蘇聯牽線之外,也在促成國共談判,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與周恩來、王若飛在美國大使赫爾利陪同下從延安飛至重慶,與中國國民黨代表王世杰、張治中、邵力子談判,達成《雙十協議》。但是一切都是為了給美國人面子,國軍運補到位之後,第二次國共戰爭還是無可避免地爆發。
《雙十協議》簽訂之後,國共之間仍然爆發大小軍事衝突,1946年4月15日,共軍在蘇聯紅軍撤離長春一個小時內突襲長春機場並佔領長春,國共兩軍在四平、長春等地爆發激戰,5月下旬國軍收復四平和長春,然也僅此曇花一現,東北戰局由陳誠接手之後,這位聲稱三個月內可以蕩平「匪患」的一級上將,在屢吃敗仗之下,被調往台灣任省主席,爾後成為國府在台灣的第二把手,而奪回四平、長春的孫立人反倒成為階下囚。
1946年6月26日國軍大舉向各解放區全面進兵,國共第二次戰爭爆發,美國總統杜魯門特使馬歇爾調停國共內戰,雖然曾經達成一定效果,但是美、蘇之間各懷鬼胎,國、共之間各有心思,馬歇爾最後還是白忙一場,美國也只有發布白皮書,罵罵國民黨為自己遮羞,等待著塵埃落定。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月2日,蘇聯承認新中國,並決定建立外交關係。毛澤東再次萌生訪蘇念頭,希望能在12月斯大林70誕辰之際前往莫斯科祝壽。
蘇聯當然歡迎毛澤東前往祝壽,但也知道毛澤東要重訂友好同盟條約,拖字訣是一定要用了,然而祝壽活動結束後,各國賀壽人員陸續返回,毛澤東依然待在莫斯科,數日無公開活動。國際上出現種種猜測,英國的通訊社甚至散佈謠言說毛澤東被斯大林軟禁了,針對英國的通訊社散佈的謠言,1950年1月2日,《真理報》在頭版刊登塔斯社記者對毛澤東的訪問。其中特意披露,毛澤東訪問蘇聯的目的是:解決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利益的各項問題,首先是現有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問題、蘇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貸款問題及兩國貿易和貿易協定問題等。
至此峰迴路轉,斯大林很快決定與中國簽訂双方平等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以取代《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新約很簡短,只有6條,請參閱《維基百科/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斯大林為何改變心意?這與毛澤東顯示出的決心有一定的關連。新中國能向蘇聯爭回國家利益,也讓世界各國知道與新中國交往應有之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