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為大,白馬寺第一 | 鄭可漢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憨山大師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在講佛性這一方面,《華嚴經》被大乘諸宗奉為「諸經之王」。

唐太宗受持華嚴。高僧傳中記載,唐太宗問隱士孫思邈:「佛經以何經為大?」孫曰:「華嚴經為諸佛所尊大。」帝曰:「近玄奘三藏,譯大般若經六百卷,何不為大?而六十卷華嚴經獨得大乎?」孫曰:「華嚴法界,具一切門,於一門中,可演出大千經卷,般若經乃華嚴經一門也。」太宗乃悟,乃受持華嚴。

又蓮池大師也說:「華嚴見無量門,諸大乘經,猶華嚴無量門中之一門耳。華嚴,天王也;諸大乘經,侯封也;諸小乘經,侯封之附庸也。」

承中華道統之人,心中常有洛陽的白馬寺。白馬寺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建立之後,中國「僧院」便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被認為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

白馬寺的營建與中國歷史上的「永平求法」緊密相連。東漢明帝曾夜夢金人,身高六丈,頂佩白光,自西方飛來。大臣傅毅認為這是西方的佛,漢明帝遂「感夢求法」,令蔡愔、秦景、王遵等十餘人於永平七年(64年)赴天竺求佛法。他們在西域的大月氏(古代阿富汗)遇到了來自天竺的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得佛經、佛像,於是相偕同行,以白馬馱經,並於永平十年(67年)來到當時的京城洛陽。

為了給兩位高僧一個居住和翻譯《四十二章經》的地方,漢明帝敕命在城西的雍門外按天竺式樣建造了一組建築,以僧人們暫住的「鴻臚寺」的「寺」字稱之,為了紀念白馬馱經之功,便將這組建築命名為「白馬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