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奇女子~錢秀玲小傳 | 賈忠偉

錢秀玲,1913年生於江蘇宜興大塍鄉錢墅村(今宜興市新莊街道王婆村村民委員會)一個鄉紳家庭。錢家兄妹五人,她排行第四,自幼聰穎過人。她的堂兄錢卓倫將軍(1890~1967),畢業於江蘇陸軍速成學校第二期、陸軍大學,曾歷任國防部第一廳廳長、東南軍政長官公署主任高參兼國防部駐台灣辦事處主任、國防部參謀總長辦公室主任等職,1967年在臺北過世,從小對這個聰慧過人的小堂妹尤為疼愛。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奉派擔任比利時佔領區軍政府司令官的法肯豪森將軍,在中國擔任顧問期間與錢卓倫結下相當深厚的私人情誼。

【錢卓倫將軍】
【1948年2月,法肯豪森以比利時頭號戰犯的身份被押回佈魯塞爾,在軍事法庭上接受審判。為了聲援法肯豪森將軍,錢秀玲除了親自上法庭為將軍作證外,在庭外接受比利時的法語報紙《最後一點鐘報(La Dernière Heure)》的專訪時強調:「如果我在大戰期間做過一點事情,值得接受一座國家感謝勳章,那是由於我當時的努力獲得結果,而這個結果是法肯豪森將軍給我的。是他冒著生命危險,做出極大努力的結果!如果沒有他的幫助,我將一無所成。也正因為法肯豪森將軍,對他所管轄的區域做了最大限度的保護,所以,比利時才沒有發生像荷蘭、挪威、波蘭等國家那樣的慘劇!至於法肯豪森將軍的命運如何,我不好預測。但我希望他能看到這篇文章,我希望他能知道我將永遠對他懷著十分的感激和尊敬!他雖然是納粹將軍,但他是一個講人道、講友誼、富有正義感之人。我將永遠對他懷著十分的感激和尊敬,即使在審判他的法庭上,我也要說出這一切!」】

【1935年10月27日,葛立夏(也翻成:白蘭芝)與錢秀玲結為連理】
【錢秀玲和她的五個子女】

1929年,錢秀玲的二哥錢卓儒(1909~1986,曾任社團法人中國礦冶工程學會理事、臺北工專礦冶工程科/現臺北科技大學材料及資源工程系教授)要去比利時魯汶大學留學。由於從小就非常崇拜居禮夫人,當時只有17歲的錢秀玲就利用這個時機,請求父母能允許她和哥哥一道前往比利時留學。在母親的支持下,父親同意了她的請求。兄妹二人便一同搭船前往比利時,聰明的錢秀玲只花了一年的時間就通過了當地語言測驗,並以優異成績考入魯汶大學化學系,1935年獲化學博士學位,成為第一位獲取比利時博士學位的中國女性。同年,她與同校同學葛立夏(也翻成:白蘭芝,為俄羅斯和希臘的混血兒)醫生結婚。畢業之初,錢秀玲原本計畫在當地找工作,但因為是女性,又是中國人,根本找不到工作。在失望之餘,錢秀玲便說服了葛利夏一同回中國貢獻所學。後因有了第一個孩子,只好將行程延後。然而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粉碎了錢秀玲的夢想,同年葛立夏在布魯塞爾東南160多公里、與盧森堡交界的小鎮埃爾伯蒙上開設了一家私人診所,他們全家於10月到那裡定居。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錢秀玲透過堂哥錢卓倫與法肯豪森將軍的私人情誼,拯救了不少比利時人。戰爭結束後,為了表彰錢秀玲的貢獻,比利時政府特地頒給她「國家銀質感謝勳章(Médaille de la reconnaissance nationale)」。曾經受她救助的比利時瓦隆區艾克興市(Ecaussinnes),為感念錢女士曾義助過當地的地下反抗軍成員,特別將市中心的一條街命名為「錢夫人街(Rue Madame Perlinghi)」。戰後錢秀玲一家搬到布魯塞爾近郊居住,後進入聯合國核能科技研究所工作。1965年時,比利時僑胞創立中山學校,即聘請錢秀玲擔任首屆董事長及校長,這所學校是比利時第一所教授正體字的中文學校。

她的事蹟被曾經是大陸專業速滑運動員,後因受傷不得不退役,靠自修成為編劇、作家的張雅文女士在2002年改編成小說--《蓋世太保槍口下的中國女人(A Chinese Woman at Gestapo Gunpoint)》,而這部小說在同年被改編成16集的電視劇在大陸上映。不過這個劇名讓錢秀玲的家屬非常不開心,錢秀玲長子迪米悌‧彭林冀(Dimitri de Perlinghi)醫師的夫人強調,該電視劇講述的是一個完全離譜、完全由作者自己杜撰的故事。該劇和小說取名為《蓋世太保槍口下的中國女人》,而她的婆婆──錢秀玲與蓋世太保沒有任何關係,事實只是:一個中國女子在比利時拯救了一些人質。另外這部以抗戰時期為背景所改編的小說戲劇,仍無法擺脫國共間的政治恩怨與意識形態對立,因此有關錢卓倫將軍的部分,全被刻意忽略不提,這自然使得錢秀玲一些家人不太滿意。

【曾經擔任中華民國國軍第五任德國軍事顧問團團長的法肯豪森將軍】

2008年8月1日,錢秀玲女士以95歲高齡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去世,比利時政府以國葬儀式,特地下令全國為她降半旗致哀,以感謝這位華裔婦女曾經在二戰時拯救過無數比利時人生命的恩德。

2015(民國104年)年適逢中華民國對日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七十週年紀念,馬英九總統特別在9月4日上午接見比利時僑界重要人士錢秀玲女士家屬,對她在二次大戰期間無數比利時愛國青年之善行義舉,表達高度肯定之意。根據總統府發布的新聞稿,當時一起受邀訪問總統府的來賓包括錢秀玲的長子迪米悌․彭林冀(Dimitri de Perlinghi)醫師伉儷、孫子傑瑞姆․彭林冀(Jerome de Perlinghi)教授伉儷,以及錢卓倫將軍姪孫女錢立瑄及錢立珊,而比利時臺北辦事處處長范睿可(Rik van Droogenbroeck)也一起陪同進入總統府。由於迪米悌․彭林冀(Dimitri de Perlinghi)身為國軍家族後代,他在接受媒體提問對近日(指2015年)中國大陸高調舉辦對日抗戰勝利活動的看法時,他說有在電視上看到中國大陸舉辦紀念活動的相關畫面,但感覺是「不知該說什麼」,當初蔣中正與共產黨開始是一起抗日,後來因意識雙方而分道揚鑣,只是他可以確定的是──「母親的心是比較偏向臺灣的,就是中華民國」。

除了邀請錢秀玲家族來臺外,馬英九總統也特別邀約了1937年日軍佔領南京,德國西門子公司在中國的總代表、也是南京辦事處的負責人約翰拉貝(John Rabe)、金陵女子大學教務主任明妮魏特琳(Minnie Vautrin),以及金陵大學鼓樓醫院外科醫師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O. Wilson)等人的後人來臺,共同紀念這段歷史。當年翰拉貝、魏特琳等人在南京遭日軍攻陷後,勇敢的挺身而出成立「南京國際安全區」,保護了至少25萬中國人民免受日軍的屠殺與強暴。

【馬英九總統於中華民國104年09月04日,在總統府接見錢秀玲女士家族,稍早,總統頒贈抗戰勝利紀念章、證書及簡歷予錢秀玲堂兄陸軍中將錢卓倫的家屬,以感念她們對國家社會之貢獻。】

參見──

(Ⅰ)中文《維基百科》之【錢秀玲】(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2%B1%E7%A7%80%E7%8E%B2)。

(Ⅱ)中文《維基百科》之【亞歷山大‧恩斯特‧阿爾弗雷德‧赫爾曼‧馮‧法肯豪森】(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9A%E5%8E%86%E5%B1%B1%E5%A4%A7%C2%B7%E5%86%AF%C2%B7%E6%B3%95%E8%82%AF%E8%B1%AA%E6%A3%AE)。

(Ⅲ)中華民國總統府:《總統接見比利時僑界重要人士錢秀玲女士家屬》(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19727/中華民國104年09月04日)。

(Ⅳ)隗延章:《尋找「中國版辛德勒」錢秀玲》(https://yulite.cn/每日热门文章/12120/)。

中美博弈,中國的優勢何在? | 謝芷生

任何正常國家,都不會無緣無故向比自己強大的國家挑戰。美國既然仍是當今世界第一強國,不論在經濟、科技、教育、軍事上都領先中國,且短期內難以超越。但中、美間的衝突卻恐難避免,這不是套用「修昔底徳定律」,而是由我國的現實處境決定的。兩岸隔海對峙已長達七十年,為著維持「法理一中」,我們付出了慘重代價,美國更藉此極盡打壓霸凌之能事,尤其是扶持台獨勢力,欲長期分裂中國。是可忍孰不可忍?國人早已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

世人普遍關注著拜登上臺後,中美關係可能出現的變化。中國是當今世界上唯一能制衡美國的國家,但拜登不會放鬆對中國的打壓,即使中國一再宣稱,無意挑戰美國霸權,卻無法除卻後者的疑慮。而台獨因素的介入,更令雙方關係變得敏感脆弱,極有可能成為衝突的導火線。

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美國無法理解,收復臺灣對中國人的意義。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得以光復,中國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其死亡人數高達約2062萬人,財產損失則約達4880億美元(各方有不同估計)。至於無形的損失,例如給中國人造成的心理創傷、經濟文化發展的遲滯等,更難以估計。臺灣的光復是中國人以慘重代價換來的,它洗刷了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被日本長期欺凌的國恥,因此絕不允許它得而復失。

美國固然仍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要超越它並不容易,但它卻有著無法克服的致命傷。美國實質上是二戰唯一的戰勝國。作為軸心國的徳、意、日固然戰敗投降,並長期遭美國佔領控制,甚至肢解,早已一蹶不振。而作為同盟國的中、美、蘇、英、法雖取得了勝利,但在戰爭中也遍體鱗傷,消耗殆盡,其中法國更在戰爭中被納粹佔領,形同亡國,其餘小國情況更慘。

而蘇聯則由於自彼得大帝時就打下了現代化的基礎,十月革命後,在蘇聯實施的計劃經濟,集中領導,以及意識形態的統一等政策下,戰前即具有相當實力,尤其是軍事工業,二戰中更戰勝軸心國,尤其是德國的進攻,使其成為二戰後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強國。然而戰後蘇聯實施僵硬的計劃經濟,未及時導入市場經濟為調節,至造成經濟發展停滯與衰退。終於在1991年底解體。  

美國為著維護其獨霸地位,不訴諸王道,卻沉迷於軍力的不斷提升,在全球各地遍設軍事基地,尤其是南美與中東地區。而為著遏制中國的崛起,近年更主張所謂亞太平衡戰略,除在東北亞的日本、韓國外,還在菲律賓、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澳大利亞等地遍設軍事基地,甚至派駐軍隊。美國軍費開支驚人,每年高達約7000億美元。其中相當部分用於駐外美軍。美國既要充當世界員警,無事不管,便需伸長手臂。然而受限其國內預算與國債危機,目前已漸感力不從心,即使擁有萬貫家產,經長期揮霍無度,也有枯竭的一天,目前其敗象已露,尤其經川普四年胡作非為下來,更形捉襟見肘了。

中國是個後起之秀的強國,目前的GDP是美國的70%,一般估約8到10年可望趕超美國。中國實行的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制度,令其發展勢頭銳不可當。中國雖為多民族國家,但漢族占人口90%以上,若加上臺灣、港澳、海外華人則超過96%,各民族一律平等。相較於美國的人種複雜,種族歧視嚴重,無主體民族,無同一信仰,加之歷史文化淺薄,與中國相較猶如未成熟的孩童。臺灣有句成語叫:「小孩玩大車」。一旦闖了禍,不知如何收拾才好。

美國得天獨厚,兩次大戰都未直接波及,戰後遂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政治與經濟地位。但若不知節制,仍一意孤行,肆意打壓中國,且背離全球化,走向孤立封閉,甚至閉關自守,則無待與中國較量,即將自行沒落矣。

警惕美國的爛台政策 | 陳雲

最近兩年美國對台政策出現重大改變,這種改變緩慢且不可預測,但我們仍然能看出一些端倪。美國有把臺灣搞爛的可能,表徵一是美國人越來越明目張膽地走進島內,直接插手臺灣事務。美國人插手到哪裡,哪裡就爛。今天派官員到臺灣,明天就能派軍事培訓人員;今天派船靠港,明天就能定向輸送武器,套路跟插手敘利亞一模一樣。表徵二是今天臺灣社會嚴重對立,經濟倒退,自信心流失,與戰前的敘利亞極其相似。表徵三是臺灣的地緣政治影響力正快速消失,目前只有殘存價值。既然是殘存價值,怎麼利用都不為過。為阻延中國復興,把臺灣搞爛不失為一款最廉價、最有效但是最後的選項。

美國對台戰略需求的演變

1953年後臺灣是美國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冷戰色彩濃烈。與之對應,臺灣社會高度管制,上下目標一致。在這種內外張力下,整個社會反而穩定。與此同時,美國對台大量金錢援助,扶持特定產業,保證臺灣民生經濟穩定增長,增強臺灣自信心和社會凝聚力。

1979年中美建交後,美國人轉而用經濟手段支援臺灣,轉移末端高科技產業,二傳對亞洲部分物流,有意將臺灣打造成“經濟小龍”、“民主燈塔”,企圖用臺灣的影響力改變大陸人的政治取向,其最露骨的佈局是刻意拔高臺灣的顏值,在大陸各地大肆成立台商組織,直接將臺灣代表推入大陸各級政協等等。

然臺灣不爭氣。1995年臺灣GDP相當於大陸的35%,2005年急降至15%,到2018年只有3%,微不足道。臺灣島內工資收入水準十年不變,而大陸工資水準十年翻了兩番。未來十年,至少還會翻一番。今天,是臺灣年輕人湧向大陸,而不是大陸的年輕人湧向臺灣。曾幾何時,臺灣演員、歌曲、餐廳在大陸風靡一時,然今天只配賣茶葉蛋。兩岸民間影響力完全反轉。臺灣曾引以為豪的“民主”現淪為大陸年輕人的談資,連大媽都嫌它煩。

早在2004年,美國對台政策已現鬆動跡象。當年大陸頒佈“反分裂法”,美國人一開始極力反對,但不知何故,他們在一夜間轉為預設和支援,轉變速度之快連對手都感到錯愕。克林頓曾公開宣稱“不支持臺灣獨立”,但在2018年,當巴拿馬、薩爾瓦多和多明尼加與臺灣斷交與大陸建交之時,美國政府竟然站出來向這三國發出警告和威脅。可見,今天的美國什麼反常的事情都做得出來。

“一帶一路”穩步推進讓臺灣最大的地緣政治價值徹底消失。大陸海關統計2018年1月至11月從大陸開往歐洲的貨運列車有5611列,比2017年增長72%。按此速度,到2025年真有可能達到5萬列,這是歐亞大陸一個多麼龐大的物流,沿途帶旺多少國家。要是中國的高鐵也伸延到歐洲,真的沒老鷹什麼事了,也沒臺灣什麼事了。

今後美國的對華政策很有可能逐步演變為部分合作、部分競爭、部分遏制,甚至全面遏制。在國力強盛時,美國人可以使橫,快刀斬亂麻。但在綜合國力相對減弱時,美國人開始玩陰的。在強勁對手的周邊煽動或利用局部衝突,以最低的成本消耗對手正成為美國一項國策。今天的烏克蘭是一例,明天的臺灣可能是第二例。

臺灣有發爛的內因

島嶼人口高度密集是最大的隱患。1905年臺灣人口平均密度是每平方公里86人,1948年是188人,2002年是622人,2018年增加到嚇人的652人。臺灣是世界人口壓力最大的島嶼,這種窘迫的生態屬性造成臺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高度緊張,稍有不平衡,立即會打成一團,結果殘酷。

臺灣人天生短視近利、喜歡聽大話空話,這樣的民眾最容易忽悠,2016年的選舉正是一例。另一方面,臺灣曾長期實行全民兵役制,過半人口熟悉武器使用,一旦爆發武裝衝突,很快會進入角色。

不知何故,臺灣人竟然把居住在同一島嶼的人劃分成本地人、外省人、少數族人、日本皇民後裔等,且各自以之為榮。這種奇怪的認同正是武裝衝突的直接誘因。

政治上的分裂更加可怕。昨天一群自稱藍營的人在此集會高叫口號,今天另一批自稱綠營的人在此振臂怒吼,其場景讓人聯想起動亂前的利比亞。

2019年2月22日,臺灣行政院負責人蘇貞昌公開叫囂臺灣要準備“戰街道”。天啊,連自己的政府都準備把臺灣打爛,還有什麼不能爛?

臺灣經濟細小脆弱是生亂的根源

2018年臺灣經濟規模不到鄰近廣東省的三分之一。大陸除廣東省外,還有另外三十一個省直轄市,經濟實力超過臺灣的就有九個,而且還在快速增加。大陸一線城市的人均GDP幾乎全部超過臺灣,臺灣已經沒有任何經濟魅力可言。

臺灣除少量農業產出外,沒有可以自立的能源及礦業,整個經濟必須依靠製造業支撐。過去六十年,基本上依靠美國轉移末端科技,或二傳往返亞洲的部分物流,以形成臺灣的產業競爭力,其例子是化工、部分微電子、彩電面板、富士康模式等。如今這四項開始退潮。

未來十年美國還有什麼科技可以二傳給臺灣?5G技術、高鐵、人工智慧、航太技術、大飛機製造、量子電腦、新能源汽車等等。美國人能遙遙領先的技術還有什麼?5G技術被大陸的華為超越讓美國人惱羞成怒,現在連一傳都感到吃力,怎麼二傳? 一旦美國停止向臺灣二傳末端科技,臺灣經濟將被腰斬。但這一手段很快被大陸補上,因此不可能成為一種手段。

臺灣經濟的出口依存度一直很高,目前約為55%。2017年臺灣41%的產品銷往大陸,11.6%銷往美國,6.5%銷往日本,大陸是臺灣最大的客戶。在所有貿易順差中,大陸貢獻802億美元,美國貢獻67億美元,日本倒貼212億美元。大陸毫無疑問是臺灣最大的“金主”。很奇怪,臺灣對自己最大的客戶及金主一向惡言相向。佛都會起火,一旦大陸向川普總統學習以貿易不平衡為由減小或中斷從臺灣進口,立即會引起臺灣經濟螺旋式下墜。一個島嶼,經濟不能支撐人口,怎麼可能不生亂?

臺灣將是第二個敘利亞

敘利亞曾是中東的“天堂”,一個中等富裕的國家,為什麼今天這麼慘呢?原因一是敘利亞本來就是一個散裂的國家,阿拉維人、阿拉伯人、庫爾德人分別聚居,壁壘分明,其矛盾在強人政府或多元經濟下被遮蓋,一有鬆動,立即爆發。原因二是國民經濟單一,嚴重依賴石油收入。2000年後國內石油資源開始枯竭,產量下降,隨即經濟疲軟,大量年輕人無所事事。原因三是外部多方勢力直接插手,給錢給武器。

今天的臺灣很像內戰前的敘利亞。不同的是這裡的地盤更小,人口更多,社會更撕裂,不打起來才怪呢。誰會向臺灣島內相關群體偷運武器呢?美國人?大陸人?日本人?或者暗中支持“台獨”的境外分子等等都有可能,插手臺灣的勢力太多了。

有人說,臺灣的員警力量很強,不會有事。思想錯亂,根基動搖,再多的東廠都沒用。不要忘記,敘利亞境內不少的恐怖分子曾是員警。

美國挑起臺灣動亂的形式與手段

最節省成本的形式是慫恿一個弱勢但貪權的政府出重手挑釁大陸,撼動大陸的戰略定力,引爆兩岸全面武裝衝突,臺灣一片火海。美國即時收穫道德價值,並對大陸指手劃腳,讓美國贏得幾年戰略主動期。壞處是一千多萬難民只能向東逃亡,湧向日本、美國本土或前哨基地。

為防止美國武裝干涉,大陸必定收攏拳頭以對付強敵。大陸絕對不會把一線的軍備全部耗在臺灣彈丸之地上,二線軍備足矣而且更好用,但臺灣由此付出的代價更加慘烈。

美國介入最快捷的形式是可控的北越模式,出動B52、B1或B2在夜間對臺灣居民點進行大規模轟炸(就像1972年12月18日到29日,美國人每天晚上出動大批B-52戰略轟炸機對河內和海防狂轟濫炸,如下圖,以強迫北越政府接受修改後的巴黎協定),然後全面後撤,不讓大陸輕易報復。

警惕美國的爛台政策

此招最大的壞處是美國從此喪失道德制高點,挨駡是肯定的,但最大的好處是能立即製造一兩千萬難民並引向大陸,讓大陸折騰好幾年。

最賺錢的形式是敘利亞模式,向臺灣島內特定群體組織秘密出售武器,挑起街頭巷戰,脅迫大陸在貿易或其它方面大幅讓利。

此招最大的風險是可能越陷越深,最後不得不派人派軍隊直接介入,臺灣成各方的絞肉機,持續數年。

最陰險的形式是通過協力廠商向臺灣島內送錢送武器,或讓他們直接滲入。這協力廠商可以是黑水公司、ISIS、皇民海外組織,甚至個人等等。

此招最大的好處是避免美國直接介入,不給大陸口實。壞處是不可控制。

 

臺灣爆發內亂,是否符合美國的最大利益?

什麼是今天美國的最大利益?“美國優先”是今天美國的最大利益。換言之,只要對美國有利,什麼東西都可以犧牲。

什麼是“美國優先”?奧巴馬說了:美國人要領導世界一百年,美國人永遠要做世界第一。2018年大陸GDP是13.7萬億美元,約相當於美國GDP的68%,這僅僅是官方公佈的資料。世界銀行估計,大陸經濟實力將在2025年前後趕上美國。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美國即將不再是世界第一了。

其實早在2012年,大陸製造業規模就超過美國。到2018年大陸的工業實力相當於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的總和。更讓美國人受不了的是大陸人雄心勃勃地推進“中國製造2025”,到那時,大陸製造業的品質將大幅進步。2018年大陸人均GDP是1萬美元。按每十年翻一番的速度計算,到2049年,即新中國成立100周年的時候,大陸的人均GDP將是現在價值的8萬美元。屆時,14億中華兒女將迎來新一輪的復興,勢不可擋。

美國人非常清楚,此時與一個全民族鼓足勁要復興的中國正面對撞,只會兩敗俱傷,一點好處都沒有,因此,它在尋找一種成本低收效大的辦法。讓中國人從內部腐爛是一種最好的辦法,而臺灣正是一個最容易刺破的膿瘡。在這種大訴求下,臺灣每年向美國人進貢的幾十億美元軍購費遠遠不夠,美國人要更猛的東西。

臺灣爆發內亂,是否符合大陸的最大利益?

大陸不允許臺灣島內生亂,這是“反分裂法”的要求。但如果臺灣真的生亂,大陸會怎麼辦?

什麼是大陸的最大利益?2017年中國共產黨定下全民奮鬥目標:到本世紀中葉,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與之相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能打敗一切敵人。讓中國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清楚了,這才是大陸的最大利益。為了讓中國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為了讓中華民族最終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我們連美國軍艦強闖西沙十二海裡領海都能忍,還有什麼不可以忍?

如果大陸也採取模糊策略,臺灣會怎樣?

從對手的角度看,大陸害怕臺灣生亂正是其戰略軟肋。因此,他們總要聚焦於此,不斷提高要價,迫使大陸不斷放血。但如果大陸也採取模糊策略,效果可能不一樣,相關各方都要掂量。

在經濟與軍事實力相對低微時,只能大聲一點。但當經濟與軍事實力快成為全球老大時,大陸的選擇多了,時間在大陸這一邊。

過去十年,去過臺灣島旅遊的大陸普通民眾超過三千萬,他們無不帶回這樣的一個印象,爛。城市破破爛爛,街道破破爛爛,機車多得像蝗蟲,火車跑150公里便叫高鐵,臺灣怎麼會是這樣?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有一事實我們不得不承認,大陸民間對臺灣的印象正迅速轉壞,以前那種“臺灣同胞”、“寶島”的情懷一去不復返,大陸官方對他們宣傳教育一點效果都沒有,他們是用自己的眼睛判斷的。他們或者在想:是否有必要接納人數如此眾多又自視甚高的臺灣人?“舊城改造”的代價要多大? 還是讓其慢慢折舊、自行調整吧,反正我們不急。

大陸軍力是臺灣的定海神針

臺灣為什麼至今沒有亂呢?因為旁邊有一隻巨手在罩著,誰也不敢妄動。到2025年,大陸將有4個航母戰鬥群、8艘071和6艘075兩棲攻擊艦、24艘055,48艘052DE、200艘護衛艦、24艘093G與095攻擊核潛艇、12艘戰略核潛艇等世界一流海軍裝備,外加700架五代機、2000架三代半、300架大運等、一大堆反航母導彈。誰敢惹?

歐洲人說,中國內戰尚未結束,一方大力發展軍備,無可挑剔啊。美國人說,原以為臺灣可遏制中國復興,沒想到中國人反其道而行之,現在快爬到我頭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