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美論之關於自由民主 | 郭譽孚

中間選民們,閒談檢討國民黨與民進黨,對自由民主的批判。

我是不喜歡分別藍綠的,作為中間選民,作為公民教師,我都不應該有偏頗之心。雖然有時候,執政者應該受到更直接的批判,因為,我們面對執政者的錯誤作為等於是警察看到現行犯。

我有一個想法──

會不會是美國的民主自由,過去害死了國民黨;
如今,也害死了民進黨?

沒有那樣西方殖民帝國的本錢,卻跟著西方的文宣走;
如今美國自己也快要困死了,
因為美國長期的揮霍與懶惰?
因為美國所擁有的經濟條件改變了?

個人看來,
有錢人的籠子很大,所以感覺自由度高;
窮人的籠子逼仄,自由度的感覺必然較低。
在富裕以前,談自由,要自由,感覺日子難過,是籠子沒有變大,人口越來越多,空間越來越小;
不思想、考查這樣的現實,是自己脫離現實,怨不得人;

跟著富裕的美國,夢想著大眾消費,完全不知資源有限,是成長的極限;
地球上沒有那樣理想的條件;
其實美國是要全球的市場與原料,自由與民主是它們騙人、不現實的名詞。

康德有一揭穿謊言的說法,很值得參考──
騙子知道全部真相,但是,他們只把其中我們喜歡的,他們想要我們知道的,告訴我們。。。哪些是我們喜歡且想聽的?

自由民主是我們喜歡的,但自由民主需要多少物質基礎,騙子們完全不告訴我們。
那些物質基礎啊,哈,都是他們很努力地殺、偷、搶、騙得來的,當然不能詳細追索,詳細談了。
確實它們很努力,流血、流汗、流淚、還昧著良心,常常向聖母告解,向上帝悔罪,向印地安人、向尼格魯人傳布福音,是很努力地獻身,甚至這物質還包括了它們特別嘔心瀝血地編纂出最乾淨的「清潔本聖經」,只有「原始本聖經」的五分之一厚度。

因此,中國幾十年來的興起,他們很難接受,中國人幾乎全是靠著幾億民眾的節衣縮食,然後發展工商業而成就自身的。。。他們沒有前述西方國家努力地殺、偷、搶、騙的歷史。。。

然而,我們此岸的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教科書上,
從來不敢深入地檢討西方前述關於自由民主的論述。

一如在西方學界論述其偉大的現代化理論時,
只會展示他們所勾勒出來的理想未來,
卻不敢面對他們這些現代化國家當年腥臭血汙的歷史,
坦承該理論具有我們前述的種種問題。

作為中間選民,我們要向執政者提醒:
面對歷史的真相吧,
不要再接收西方國家的欺騙。
那些製造當前烏克蘭悲劇的國家,
那些鼓勵我們接受巷戰、布雷戰,與每個人都發下一把AK47,
那些有意犧牲我們父兄親友,
任令我們先人遺留下來的鄉土,成為受戰火蹂躪的廢墟的惡意者啊!
我們怎能繼續接受他們的欺騙?接受他們惡意的各種安排?

習近平反腐與自由民主的取捨 | 譚台明

習近平對社會的全面控制,並非為了打造極權國家,而是為了防止貪官的全面反撲。

「奪人錢財,有如殺人父母。」要打貪反腐,你能想像貪官的反抗會有多強?十年前,流行一句話︰「反腐、亡黨,不反腐、亡國。」忘了嗎?在貪官遍地的時代,反腐有多難?(如果容易,胡錦濤早就作了。胡這個人也是反貪的。)

習不全面控制,貪官必藉「自由」而大造其謠,把水攪渾,讓你一身髒水,讓你反腐辦不下去。更有甚者,面對反腐,貪官一定唱民主的高調。因為一旦有反對黨,有群眾支持,反腐就反不下去了。請看陳水扁的例子。

而且,就算當不了陳水扁,民主自由也可製造話題,藉枝微末節半真半假的事情上綱上線,以偏概全,悚動視聽,以抹黑反腐,打亂節奏;或勾結外國勢力,節外生枝,造成全國性的輿情洶湧,最後讓你窮於應付,而反腐不得不半途而廢。

總之,反腐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習全面控制,大家都不滿,尤其對靠筆桿謀生的人(學者、新聞、文藝線上的人)更是覺得不便,更反感,我很了解,也很同情。若我生活在大陸,可能也有怨氣。但為了反腐大局,你告訴我,還有別的辦法沒有?(我是想不出來。除非你把貪官都想成好人、想成笨蛋,認為他們會乖乖認罪,俯首就擒。)

有人以為民主化就能反腐,是嗎!菲律賓、印度就沒人想反腐嗎?他們國家就沒有愛國者要出來反腐嗎?反得成嗎?至於台灣,執政的民進黨腐不腐?大家心知肚明。

註:我不是反對民主自由,也不是說民主自由的社會沒有辦法反腐,而是說,在中國經過全面性腐敗的情況下,在文革傷痛左右派對立並未消失的情況下,目前的做法有其合理性,推動民主自由要十分謹慎。

駁北大張維迎迷信自由和西方文化的講話 | 譚台明

張維迎:中國人基因有問題嗎?我們沒有任何理由狂妄自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的進步是一日千里,不過有些人仍不滿意,還是覺得西方的月亮比較圓、比較亮,北大的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教授可說是代表人物之一。筆者完全贊同「我們沒有任何理由狂妄自大」,但是對張教授迷信「自由」和西方文化實在無法苟同。

一、(政治社會的)自由,不是「有與無」的問題。是「多與少」的問題。這是最基本的認識,而這位老兄忽略了。

二、在科學方面,過去500年,中國人不是一點貢獻也沒有。但多與少,不是用國家來比,是用文化體系來分。歐美都是一個文化體系,在近代為世界貢獻了科學;但中國這個文化體系,則為世界貢獻了偉大的哲學與不依賴「神」的理性宗教精神。這一點,因近代西方人的自傲與中國人的自卑,被多數人忽略了。

三、中國用40年的時間,走過西方400年的路(略有誇張),與我們用3個月,搞懂牛頓30年的發現,不是一個概念。後者,是純個人思維活動,前者,是社會變化,所以不能類比。社會變化,有一定的適應期,一定的反應規律,不是想縮短就能縮短的。中國能縮短,雖然是有「前例」可循,可以少走彎路的關係,但還是很了不起。其他非西方民族,沒有一個可以縮短的。唯一可以的,就是日本。但日本規模小,且在文化與民族精神上向西方投降了。

四、中國在近二、三百年,科學確實落後。但這因素很多,並非單一的「自由」問題。否則,民國時期,在某些人眼中,不是比現在自由嗎?(報紙、出版,都沒有管制)科學又好在那裡?

五、如果中國現在就如歐美一般自由,知識分子與文化人是開心了,但學痞與文痞更開心。你想到嗎,不夠自由(再強調,自由是「多與少」的問題,不是「有與無」的問題,不要偷換概念)雖然壓制了好人,但也限制了壞人。等你所希望的自由降臨,是好人得利,還是壞人更得利?請看台灣便知。

六、回到現實,中國如果現在就像歐美一樣自由,則必定社會動蕩。所有對中共毛時代的新仇舊恨,全部總爆發。請看一個死了二千人(姑從眾)的228,就可以把台灣撕的四分五裂,則反右、文革死了多少人?爭論起來,中國至少三、五十年不得平靜;再回到左右對立的動蕩時代,不是不可能。

七、更多的自由不是一定不好,而是要看到,在不同的環境下,更多的自由可能更壞。沒有這個「大局」的認識,只知一味要求更多的自由,則是執一廢百,為一時之快而壞國家民族(也就是所有中國人)的百年大計。

八、當外國「先進」力量再不能夠干擾中國社會的發展時,即中國的國力強於歐美時,中國人必定可以享有比現在更多的自由。不必急。

九、如果現在就實行與歐美一樣的社會政治制度,則中國文化就死絕了,頂多就是博物館的標本,如古埃及一般,不可能再在精神價值方面走出一條新路。則世界文化不再多元,走向單極。這對全人類來說,也不是好事。雖然在某些人眼裡,「中國文化」是死不足惜的。但凡有良知血性與對中國文化有真知實感者,是不可能同意的。

十、西方文化,因宗教精神的衰落及科技瓶頸等限制,正走向集體衰落。此時向西方靠攏,是自尋死路。

從「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最知道」看美國 | 譚台明

「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最知道」。這句習近平的名言,似乎很普通,只是個譬喻,沒什麼大道理可說,但最近,我感到其中還是有一些深意。

最近拜登特別跑到一個以黑人老師和學生為主的南卡羅萊納州的州立大學去演講,對黑人大加恭維。這令人想到美國在種族問題上的應對。美國對黑人相關議題的禁忌之多、之嚴,以及很多法令對黑人的保護,都令人覺得有些過頭,其「政治正確」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甚至引起了很多白人的反彈,有形成另一種新的反向的「不平等」之危機。

這個現象美國人不知道嗎?不反省嗎?但最近我因某事而忽有一悟︰不是不知道不反省,而是如果不這樣強力地矯枉過正、雷厲風行,則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早就惡化了,不知會嚴重到什麼程度,根本就混不到今天。

以前我曾寫文批評,美國的少數民族政策太虛假,只有表面的保護與優待,卻沒有深層的幫助與融合。現在,我覺得這個想法幼稚了。所謂深層的幫助與融合,此事談何容易?要等到猴年馬月?但種族歧視卻是現實得不得了的問題,必須立刻撫平。所以一定要靠強制與高壓來形成禁忌,否則達不到效果。所以,寧可形成某種社會禁忌之非理性,寧可「政治正確」走極端,也不能容許放鬆後產生的可怕後果。至於後遺症,相較之下,就是小菜一碟了。

每一個國家、社會,乃至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殊的發展路徑,以及伴隨而來的隱疾、頑疾、痼疾,坦白說,也只有過來人自己明白。而相應於各種的「疾」,自然也有一些從經驗中摸索出來的辦法,也許不是那麼科學或上得了枱面,但總是能過得去,讓這個國家(社會、個人)能繼續發展。

今天,你美國滿世界地高喊民主自由,其實就是在玩田忌賽馬,以自己的強項攻別人的弱項,破壞別人能夠維持社會運轉的各種土辦法,硬是要假民主自由之名,敲開別國的禁忌,拖垮別國的競爭力。至於美國自己的「疾」呢?只要自己仍是世界第一強,規矩自己定,則自己的「疾」仍然可以被自己的禁忌給保護起來,不管合理不合理,至少都能把頑疾壓下,確保社會體質的安然無恙。

以己之長攻敵之短,這也是兵法上的必然。只不過美國有點玩得太高興了,全幅心力都用在暴露人家的舊疾之上,卻沒想到自家的一些頑疾,靠老辦法有點壓不住了。看來,美國的當務之急,應是為自己改改那已經不合腳的鞋子,而非一心一意要給人家換新鞋。

《自由的窄廊》繼續誤讀中國 | 郭譽申

美國名校教授Daron Acemoglu和James A. Robinson繼2012年出版《Why Nations Fail》(中譯: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去年再合著《The Narrow Corridor: States, Societies, and the Fate of Liberty》(中譯:自由的窄廊)。兩本書有一貫的脈絡,而同樣誤讀中國大陸。

《Why Nations Fail》主張,廣納的(inclusive)政治與經濟制度導致國家成功、富裕,而榨取的(extractive)政治與經濟制度則導致國家失敗、貧窮。簡單說,廣納的政經制度是自由、法治、開放的;反之,則屬於榨取的政經制度。(參見《回顧《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對中國的研判》)

前書把「自由」與國家的成功互為聯結,《自由的窄廊》則探討自由的條件,一國的人民如何能達到自由?自由,意謂個人不受他人(包括國家、雇主、大企業等等)力量的宰制,因此不會生活在恐懼之中,也能夠選擇及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兩位作者主張:國家機器要強,才能實現現代國家所需的龐雜功能;而社會也要強,如社會有動員能力,才能制衡強大的國家機器,這樣人民的自由才有保障,而國家才會成功、富裕。自由必須國家機器和社會的力量達到適度的平衡,這很不容易,因此被稱為「自由的窄廊」。民主制度若實行得好,可以讓國家居於自由窄廊之內。自由窄廊很窄,因此窄廊外的國家不容易進入窄廊,而窄廊內的國家可能掉出窄廊。書中列舉了古往今來、世界各地的許多實例,包括在窄廊之外、在窄廊之內、從窄廊之外進入窄廊、從窄廊之內掉出窄廊等等。


《自由的窄廊》的最大敗筆在於誤讀中國大陸。「在中國的教育體系中,一切都可以出售,包括靠近黑板的前排座位和班長的位置。」「在北京的另一所菁英中學裡,家長每捐獻4800美元,學生的成績就會額外多得一分。…」大陸龐大,筆者不敢說絕無上述的事情,但是若有,必定是極少數的例外。大陸的教育體系若真如此敗壞,怎可能產生華為、騰迅、大疆、阿里巴巴等世界級企業的大量優秀工程師?兩位作者竟相信顯然不合理的例外資訊,真是缺乏判斷力。

書中略述了中國自古至今的王朝專制歷史,結論是今日的中國仍有專制遺風,受共產黨的宰制而不自由。兩位作者顯然不知道,中國古代雖然專制卻管得不多,多數人蠻自由的,因此流傳「天高皇帝遠」、「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現在的大陸其實與台灣差不多一樣自由,人們在開放的市場找工作,大多與共產黨無關,工作若表現好晉升快,若表現不好晉升慢,工作之餘,每年常會出外或出國旅遊幾趟。這樣怎是不自由?

中國大陸的國家機器力量強大,超過其社會力量,但是大陸仍維持自由繁榮,因此成為推翻《自由的窄廊》理論的反例。兩位作者傾向「唯力量論」,認為國家機器的力量若超過其社會力量,則必侵犯人民的自由,而主導國家機器的菁英必侵占他人的利益,造成國家的失敗。然而有力量未必就會爭權奪利,大陸近年愈來愈遵行法治,使國家機器尊重人民的自由,而政治菁英不能貪瀆枉法、謀求私利。國家機器和社會的力量何須非彼此平衡不可?

如果兩位大教授的目標是為美國宣傳,他們的書是大致成功的;如果他們的目標是讓讀者了解世界,他們的書是失敗的,美國讀者會低估中國,對美國不利。

「不自由,毋寧死」伴我多年的省思 | 郭譽申

少年時我讀過美國開國元勛之一Patrick Henry的傳記,對他很崇敬,對他的名言「不自由,毋寧死」(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更是印象深刻。在去美國留學前,我因此決定以Patrick作為我的英文名字。

初到美國加州大學尚未註冊,我就受邀到host family住兩天一夜。Host family是大學附近的熱心家庭,樂於短暫接待外國來的留學生,屬於西方人的待客之道,也是一種國民外交。Host family是一對老夫婦,聽說我名叫Patrick,竟然很不以為然,並且說Patrick是愛爾蘭人的名字。一個台灣人/中國人擁有愛爾蘭名字,會讓人不以為然?我一時也搞不懂,當下決定不取英文名字,就以中文名字直譯成Yue-Sun,作為英文名字。導致此後老外總唸不來我的名字!幾年後我才知道,很多美國人對愛爾蘭人(裔)是有些歧視的

「不自由,毋寧死」把自由抬到生命的高位。少年時因此把自由看得很單純、很絕對,但是留美不久,我就有了不同的體悟。美國有擁槍的自由,幾乎人人擁有槍枝,因此槍擊案和槍擊死傷特別多;在槍擊恐懼之下,警察暴力也特別多,尤其是對黑人;導致我這樣循規蹈矩的人遇到巡邏警車,都會有些心生恐懼(參見《美國的人權狀況-我的個人體驗》)。擁槍的自由有何好處?自由實在不是那麼單純、絕對啊。

美國總宣揚它的建國歷史和立國精神,如《獨立宣言》主張:「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證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年紀漸長,我才知道,華盛頓、麥迪遜、傑佛遜等所謂的美國建國先賢都是奴隸主,他們主張平等、人權、自由等,不過是虛偽的漂亮話而已,讓我對「不自由,毋寧死」的憧憬逐漸幻滅。

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歐美的疫情遠比大陸和台灣嚴重。西方人抗拒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抗疫措施,充分體現了「不自由,毋寧死」的精神,卻導致幾十萬人染疫死亡。中國人(包括台灣人)也喜歡自由,現在也相當自由,但不會把自由抬到生命的高位;中國人自古奉行「人命關天」,因此能抗疫成功。

幾天前發生了法國教師因在課堂上展示諷刺穆罕默德的漫畫,而被穆斯林殺害的悲劇,與5年前的查理周刊槍擊案非常類似,造成法國人與穆斯林的對立。筆者當然不贊成暴力殘殺,然而西方人堅持,諷刺穆罕默德的漫畫屬於言論自由,正確嗎?真正信仰虔誠的教徒把神(或先知)看得崇高無比,超過自己的生命,他們願意犧牲生命捍衛神(或先知),不是很合理?在古代基督教被迫害的時代,信仰虔誠的基督徒不是也以生命捍衛其信仰?言論自由絕不該是那麼絕對的。

「不自由,毋寧死」,很浪漫,卻是過度激情、絕對,並不可取,自由需要更多深思熟慮。

中美科技戰誰能勝出?自由才能創新? | 郭譽申

中、美在各方面競爭,最關鍵的是科技競爭。看好美國的一種說法是,有自由才能創新,美國最崇尚自由,因此美國的科技創新能持續領先世界。不過,中國近年崛起了不少科技獨角獸,如華為、字節跳動(抖音/TikTok)、大疆、Zoom等,都在其領域擁有領先世界的科技創新。美國似乎不再獨占鰲頭,中美科技戰誰能勝出?自由是科技創新的最重要前提嗎?

在上述科技獨角獸崛起之前,中國已有一些成功的互聯網巨擘,如騰迅、阿里巴巴、百度等,這些企業不被視為科技創新的領先者,因為它們的主要市場在中國大陸,而且它們的商業模式和技術多半模仿自美國的一些先進企業(至少初起時是這樣)。中國的科技產業從模仿美國到擁有不少領先的科技創新,是一追趕的過程。最初中國的科技和經濟條件都大幅落後美國,當然談不上科技創新,近年中國的科技和經濟條件逐漸追上世界水準,於是蹦出很多科技創新。這期間中國的自由程度沒有多大改變,因此自由不是科技創新的最重要前提,科技和經濟條件比自由更重要。

雖然自由不是科技創新的最重要前提,自由讓人能不受拘束的思考及實現自己的想法,因此很有益於創新。中、美的自由程度有多大差別?若美國的自由程度是90%,中國也有85%;所差的5%僅在政治相關領域,跟科技創新沒什麼關係。

自由對中、美科技的影響主要在教育。中國較重視自小學到大學的科技基礎教育(包括數學),而不太強調創意、創新;美國則較重視學生的自由任性發展及培養創新思想(尤其在大學以前)。明顯的結果是中國培養出大量的科技工程師;美國卻沒有足夠的科技工程師,而需要從國外吸收科技移民,美國幸而生活優渥,頗能吸收科技移民。

中、美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制度,誰更有利於培養科技創新?科技創新需要科技知識、了解相關市場、創意、堅持的熱情和資金的支援等。其中的科技知識和創意與教育較有關聯,中國的教育著重科技知識,而美國的教育更著重培養創意。教育無疑能夠傳授科技知識,但是教育是否能夠傳授創意,並不確定,因為創意是天賦還是學習而來,從來沒有定論。根據這樣的比較,美國教育著重培養創意,因此不大實在而有可能落空,中國的教育看來更有利於培養科技創新。

自由很有益於創新,但因為美國最崇尚自由,就認為美國的科技創新將能持續領先世界,則是一種迷思。中國與美國的自由程度相差無幾,中美科技戰的決勝因素大約在教育。美國教育著重培養創意,但創意難以傳授,創新無法預期,美國的教育因此不大實在。中國教育著重科技知識,培養出大量的科技工程師,當機會出現時,自然會產生科技創新,是中國的優勢。中國因此逐漸迎頭趕上美國的科技領先霸權。

人權是普世價值而民主不是 | 郭譽申

歐美常把自由、民主、人權都歸為普世價值,即人類普遍認可的共同價值。是否存在普世價值?如果存在的話,普世價值包含些什麼?都是有爭議的問題。筆者主張,人權包含了自由,是普世價值;但是民主算不上是普世價值。

雖然人們對人權的認知不盡相同,但是對其基本內容還是有大致的共識。根據《維基百科》,人權的基本內容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尊嚴權、公正權,而自由權包括人身自由、通信自由、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宗教信仰自由。除了基本內容,人權還有進階內容,包括發展權(個人及集體人權)和民族自決權(集體人權,強調民族國家有權自主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和生活模式,而不受外部的干涉)。

由人權的基本內容可知,人權包含了自由權。人權要求「把人當人」,是所有人生來就應該擁有的權利,也是人道主義的基礎,因此是普世價值。

聯合國早已通過《世界人權宣言》,確立了人權的普世價值,使各國的憲法和一些國際法都以維護和保障人權做為重要目標。然而人權是有些籠統的概念,各國在不同歷史、文化傳統之下,難免有些不大相同的解讀。例如宣傳族群之間的衝突歷史是否是言論自由,各國的認定可能不同;如何區別法律保障的宗教和法律禁止的邪教?各國的認定可能不同;維護人權和保障國家安全難免有一些衝突,各國為了保障國家安全願意犧牲多少對人權的維護,可能各有不同。世界接受人權為普世價值,而尊重各國不同的解讀細節,應該是合理的共識。

民主與人權很不相似。人權雖有所謂的集體人權,主要針對個人,與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沒有人權,人甚至活不下去。對比之下,民主是人與國家的關係,有民主,人不見得活得比較好;沒有民主,人不見得活得比較壞。因此對於個人,人權絕對比民主重要。

人權的維護依靠憲法和各種法律,是相當明確的。民主取決於政治制度及其實踐,卻是不可能達到的模糊理想。現代每個國家都有至少幾百萬人,怎可能人人都作主?就算投票能獲得多數人贊成的民意,國事繁多,怎可能事事投票以符合民意?選舉出的各級領導人很少完全照民意行事,多少會有自己的偏好,就偏離了民主;民意如流水,民意改變了,政府該如何因應才真符合民主?選舉民主只有在選舉時由人民「一日作主」。

民主不僅是達不到的理想,也不是國家的主要目標。國家的主要目標是讓人民過得好,很多實行民主制度的開發中國家卻長期達不到這個目標,讓人質疑民主的效益。

民主對於個人不很重要,不是國家的主要目標,又是達不到的模糊理想,實在不配成為普世價值。美國推崇民主為普世價值,只因為它實行民主制度,於是推崇民主對內能增進人民的自信心和光榮感,而對外有助於其國際形象。美國不僅用民主來美化自己,還用此來品評別的國家及合理化對別國的干涉,而在品評及干涉別國時還常有双重標準。

侮辱國家元首的自由 | 郭譽申

很多人在網路上把蔡英文總統罵得很難聽,或者給她取一個諧音而侮辱性的名字。而過去馬英九擔任總統時,也常受到類似的侮辱,當然開罵的是另一批人。很多台灣人認為我們可以公開辱罵總統,而大陸人不可以公開辱罵他們的國家元首,因此我們有自由、人權,而大陸沒自由、人權,並且顯示我們的政治和法治勝過大陸。是這樣嗎?

首先須釐清,侮辱國家元首與質疑、批評國家元首所推出的政策是不同的,前者意指沒有合理的理由,就進行人身攻擊和侮辱,而後者則針對特定的政策,並且提出明確的、不滿政策的理由。

無端侮辱(即誹謗)一般人是有罪的,然而罰則通常很輕。台灣把國家元首比照一般人,國家元首若控告辱罵他/她的人,因為罰則輕,沒有多少阻嚇作用,反而可能招致以大壓小的惡名,作為國家元首的總統因此沒有意願以法止謗,導致很多台灣人肆無忌憚地公開辱罵總統,並習以為常。造成這種現象的另一原因在於台灣人國家認同的分歧,藍營支持者不認同民進黨籍的台獨總統,而綠營支持者不認同國民黨籍的中華民國總統。

侮辱國家元首不是好事。國家元首總有不少支持者,他們把國家元首當偶像來崇拜,當國家元首被反對者侮辱時,他們感同身受、非常痛恨,這必然激化國家元首的支持者與反對者的對立。多年來台灣已經嚐到這樣的苦果。

有些國家不把國家元首比照一般人,國家元首就像國旗、國歌,被視為國家的象徵或代表,受到特別的尊重,於是有特定的「侮辱國家元首罪」。中國大陸沒有特定的「侮辱國家元首罪」,但是在一般誹謗罪裡規定「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由人民檢察院提起訴訟,不像侮辱一般人是告訴乃論的(即受辱人必須主動提出控告才有可能成立誹謗罪),因此對侮辱國家元首者多了實質阻嚇作用。當然侮辱國家元首與質疑、批評國家元首的政策是不同的,前者有罪而後者是無罪的。

台灣人可以侮辱國家元首,大陸人不可以。哪邊的制度較優良?筆者以為對岸的制度較優良。每個國民都應該有愛國心,尊重國家元首和國旗、國歌,都是國民愛國的表現,也能團結所有的國民,而國民團結,國家才能進步。這是大陸迅速崛起的部份原因。台灣人常肆無忌憚地辱罵總統,既顯示藍、綠國家認同的分歧,也擴大藍、綠國家認同的分歧,增加國家內部的裂痕。侮辱國家元首,這點口頭上的自由,所得者極少,而所失者頗多,實在不值得擁有啊。

台灣當今的自由從何而來? | 丁念慈

發表日期:2016.7.27

關鍵詞:自由

40,000多年前,土著居民定居澳大利亞大陸。他們屬遊牧民族,分散在整個澳洲上,在歐洲人佔領之前,有五百多個部落,人數達七十五萬之多▲  40,000多年前,土著居民定居澳大利亞大陸。他們屬遊牧民族,分散在整個澳洲上,有五百多個部落,人數達七十五萬之多。在歐洲人佔領澳洲之後,施以殘酷統治,對待土著像牲畜一般。用鐵鍊鍊著的奴隸,失去了最起碼的自由。

由於土地與生活資源的衝突,而土著人原始的武器根本無法抵抗外來的侵略,至少有2萬土著人死於土地的衝突,許多土著人淪為奴隸。▲  由於土地與生活資源的衝突,而土著人原始的武器根本無法抵抗外來的侵略,至少有2萬土著人死於土地的衝突,許多土著人淪為奴隸。

 

直到20世紀40年代,土著的頸鏈才被淘汰。直到20世紀60年代,他們在一些地區還會被使用。▲  直到20世紀40年代,土著的頸鏈才淘汰。到60年代,一些地區還繼續使用頸鏈。

▲  從1910年代起,澳大利亞政府秘密執行了一項人種實驗:改造土著兒童。這項工作一直持續到1970年代,距離以種族政策臭名昭著的納粹政權倒台,已近30年。期間約有10萬土著兒童及家庭,遭受生離死別的痛苦。

在那些寄宿學校、強制寄養政策的原住民倖存者影響下,他們的子女雖然不必重蹈父母的厄運,卻也生活在陰影之中,共同背負著這段絕望的▲  在那些寄宿學校、強制寄養政策的影響下,原住民倖存者的子女雖然不必重蹈父母的厄運,卻也生活在陰影之中,他們共同背負著這段絕望的歷史。強烈的心靈創傷,影響著每一個人。

 

▲  2008年2月13日,澳大利亞新上台的工黨政府正式發表對原住民的道歉,由時任總理陸克文宣讀。原住民、「被偷走的一代」受邀前往國會參與道歉發表會。

 

沒有人不喜歡自由。

美洲、澳洲的原住民,曾經非常「自由」。他們徜徉在那塊遼闊的大地上,只要解決了饑、渴需求,生活就幾無憂慮了。但是,自從白人來到這裡之後……原住民隨即遭到大肆屠殺;接著,又因感染殖民者傳入的天花,疫情嚴重,導致人口大量死亡;最後僥倖存活下來的,仍然難逃白人宰制,成為牲畜般的奴隸。

可見,「自由」不是喊了就會有的。面對外族欺凌、民族淪亡的關頭,必須有人站出來,為了整個民族的自由去犧牲、作奉獻,以扭轉局面,化危為安。

台灣很多接受新時代洗禮的年輕一輩,有高學歷、有世界經驗,見多識廣後,就自以為高人一等,常以「自由主義者」或「絕對的自由主義者」標榜自己不同流俗,卻喜用「黨國餘毒作祟」,來攻擊早期那些有公義思想與國族精神的人,恥笑其迂腐不化、不合時宜。

然而,他們所指控的對象,往往是曾經犧牲自己的青春、學業,換取國族延續以及台灣社會往後得以拓展自由空間的這一群人。「覺醒」青壯輩在前人餘蔭下納涼,非但不知感恩,還踩著「進步思想」、「文明標竿」的高蹺,鄙夷前輩們陳腐、保守。這種行為實在既愚昧又可恥!

就像週一電視上看到的,那些一心通過抄家條例的立委一類的人。要抄家,你就直接抄嘛,反正你執政了,彈藥多,拳頭大嘛。何需再左控訴一句「強取豪奪」,右批一句「不當取得」……等,彷彿不扣上這些敗德亂行的大帽子,就遮掩不了自己內心的醜陋一般。

若是沒有開羅宣言「台、澎歸還中華民國」的談判協議,台獨基本教義派的祖宗們,早在太平洋跳島戰爭中,遭盟軍飽和轟炸炸成廢渣了;若是沒有古寧頭、八二三戰役前線國軍的堅守和誓死抵抗,台灣早已淪陷,遭中共赤化了。就算當年大難不死,逃過一劫,等到文革整肅運動開場,這些只顧擁抱美、日帝國主義而不知民族大義的立委們,其爹娘、長輩怕也躲不過去睡牛棚、吃屎了。他們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嗎?如今,輪得到他們咆哮朝堂,不斷辱罵那些曾經以生命保衛過鄉土和他們先人的前輩嗎?

 

1838年5月1日新南威爾斯的「屠宰場溪大屠殺」(Slaughterhouse Creek massacre)中,,15名重武裝的澳洲牛仔與騎警,就趁著拂曉攻進了當地原民Kamil
▲  1838年5月1日新南威爾斯的「屠宰場溪大屠殺」(Slaughterhouse Creek massacre)中,15名重武裝的澳洲牛仔與騎警,趁著拂曉攻進當地原民Kamilaroi族的部落,一舉殺死300名原住民。社會震驚之餘,相關涉案者都因證據不足,無一遭法庭起訴。  圖/維基共享

▲  1848年,在加利福尼亞州發現了金礦以後,眾多白人爭相向西遷移,於是爆發了歐洲白人與印第安人爭奪土地的長期戰爭,包括1876年對蘇族、夏延族進行的卡斯特大屠殺。

1890年美國政府對美洲印第安原住民進行的屠殺行動。而美洲最早的居住民就是印第安人。▲  美洲最早的居住民就是印第安人,1890年,美國政府對美洲印第安原住民進行屠殺行動。

數以萬計的5到18歲的印第安小孩被帶離父母的身邊前往寄宿學校,很多父母並不願意把孩子交給白人,然而一切反抗都是徒勞的,他們被威脅▲  數以萬計的5到18歲的印第安小孩被帶離父母的身邊,前往寄宿學校,很多父母並不願意把孩子交給白人,然而一切反抗都是徒勞,他們遭威脅:如果不把孩子交出來,就會入獄服刑。

▲  在美國,大型印第安寄宿制學校多在1980年代關門了,但直到2007年,少數偏遠地區依然有約9,500名印第安學生,住在寄宿學校里。照片為St.Pauls寄宿學校集體照,攝於1905年左右。

全美洲最早有8000萬印第安人,而今只有1000萬。▲  全美洲最早有8000萬印第安人,而今只有1000萬。

.

延伸閱讀
————————————————

● 殖民者的殺戮史:澳洲「原住民屠殺紀錄地圖」計劃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2017.7.6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2567753

● 僅僅2年!英國殖民者在澳大利亞東南塔斯馬尼亞島大肆清鄉!土著幾乎被殺絕 每日頭條 2018.2.8
https://kknews.cc/travel/6ek3lxq.html

● 是「國慶日」還是「入侵日」?澳洲原住民:這一天是我們被殖民者屠殺、家園遭掠奪的開端 風傳媒 2017.1.27
http://www.storm.mg/article/217630

● 澳洲土著的世紀悲情 曾被歸為動物群體遭屠殺 文化中國網 2010.8.6
http://www.china.com.cn/…/lishi/2…/06/content_20654485_2.htm

● 堪比納粹集中營——澳大利亞的改造土著兒童計劃 每日頭條 2018.2.4

● 美軍是否屠殺4000萬印第安人:400年戰爭  網易新聞 2014.12.2
http://war.163.com/14/1202/13/ACFCRKL200014J0G.html

● 看不見的眼淚——印第安寄宿學校的噩夢 kknews 2017.7.3
https://kknews.cc/education/46r2rnx.html

● 抵抗「 Fiesta」(上):在印地安人傷口上灑鹽的征服記憶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2017.10.7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2723206

● 抵抗「Fiesta」(下):偷來的土地,與認同的衝突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2017.10.7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2723212
.

.

到底是誰的土地誰的城市呢?Fiesta嘉年華是在回憶誰的歷史?一個退休老師對我說,大眾都知道自己踩在一個「偷來的土地」上,願意承認它▲  到底是誰的土地誰的城市呢?九月八日這天,是西班牙殖民文化色彩濃厚的新墨西哥首府聖塔菲(Santa Fe)重要節慶Fiesta嘉年華哥倫布日。是在回憶誰的歷史?一個退休老師對我說,大眾都知道自己踩在一個「偷來的土地」上,願意承認它,但僅是這樣。確實如此,因為哥倫布日還在,征服的慶典也在,每個人都把歷史丟到大街上再狠狠地踩過去。畢竟,歷史本來就應該在博物館裡,不是嗎?  圖/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