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是世界未來第一能源大國 | 盛嘉麟

中國並不是鈾礦豐富的國家,蘊藏量居世界第10位,生產量也是第10位,嚴重影響了中國未來大力發展核能電廠及核子武器的濳力。最近根據華南早報的資訊,中國在3,000公尺的不尋常地下深度,發現了巨大的鈾礦蘊藏,數量超過200萬公噸,把中國的蘊藏量提升12倍,居世界第一位,成為最大鈾礦國。

中國的發現顛覆了科學界對鈾礦蘊藏的理論,一般都認為鈾礦應該蘊藏在淺層的穩定的地質區域,各國目前的鈾礦都在 1,500公尺的深度以內。如果以中國的方法在全球探勘,可能全球的鈾礦蘊藏會大量發現。

如果這項發現證明屬實,中國的煤礦蘊藏已經證實是世界第四(產量世界第一),中國的頁岩油蘊藏已經證實是世界第一(僅僅試探,尙未開採),加上鈾礦蘊藏是世界第一,中國未來的煤礦、石油、天然氣、核能都非常豐富,將是第一能源大國;國運當頭,中國崛起真是擋都擋不住。

Interesting Engineering: China reportedly found massive amounts of uranium at a depth of 10,000 feet

核四終將公投了斷 | 郭譽申

核四的規畫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建造接近完工的2014年被封存,自始至今已糾纏40年,12月18日終將舉行「重啟核四公投」,做個了斷。

照理說,核能發電是專業的高科技,一般人了解有限,沒道理參與決定,應該由核電和能源專家來做決策。然而在選舉民主、政黨競爭之下,藍、綠兩營似乎各有專家,專家是憑專業還是政黨立場發言,令人置疑。專家的中立性既失去大眾的信任,核四的決斷就只好交給全民公投了。核四的決策影響全民的禍褔得失,由全民公投決定,看似合理,但是了解核電有限的大眾對核四投票,不是跟擲骰子差不多?只能求神明保佑,公投結果符合台灣的利益!

核四的整個建造過程一直頗受民意影響。回顧核四為何被封存?2011年日本東北地方大地震和海嘯,造成宮城縣內的福島核電廠核洩漏的嚴重事故,日本因此暫停所有核電廠的運作,間接導致了核四的封存。在福島核事故以前,台灣支持核電和反對核電者人數接近,支持者還稍多;在事故之後,反核者大幅超過了支持核電者。在此情況,當時的馬英九政府只好順應民意在2014年4月決定核四停工、封存。

核四封存的原因是,台灣民眾對福島核災的一時恐懼,加上台灣人總覺得比不上日本人的先進,日本都不能保證核電的安全,台灣何能保證核電的安全?台灣人當年的心態很不正確,根據一時的恐懼決策是不理性的,而且台灣人未必比不上日本人,近年鴻海買下日本夏普,日本拼命爭取台積電去投資設廠,都是例證。台灣人現在應該自己理性客觀的思考是否重啟核四。

民意如流水,常會隨著國內外狀況的變化而改變。現在的國內外狀況已經與核四封存時大不相同。國際上,為了抑制地球暖化,減少碳排放的呼聲響徹雲霄;很多國家於是又在建造核電廠,而日本則重新啟用因福島核災停用的核電廠。在國內,國人愈來愈了解空氣污染的可怕,癌症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榜首,而肺癌又是癌症中的榜首,肺癌的高發生率絕對與空氣品質惡化相關。燃煤、燃油、燃氣發電都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或甲烷,都不潔淨;核電於是成為不得已中較佳的選擇。(再生能源既不穩定又需要大量空間,地狹人稠的台灣只能有小比例的再生能源。)

反核是民進黨的神主牌,不論能源科技和國內外狀況如何變化,民進黨還是反對重啟核四到底。它在公投說明書上登錄的理由是:「核廢料沒處去,萬一核災,台灣『去一半』。核四當年的廠商已經解散、建照過期,生產機器的廠商已停產,核四廠燃料棒已送回美國,所以沒有可能重啟,何況它就蓋在地震帶上。」簡單說,就是核四無法完工,加上不安全。

世界上仍有很多核電廠在運作或在建造中,怎會沒有廠商能支持核四繼續建造完工?而安全根本不是問題。核四完工後、商業運轉前,當然必須通過標準的嚴格的核安查核(包括核廢料的封存或處理),不通過就不能運轉。核安查核是非常專業的工作,須由國內外專家執行,投公投票的一般民眾其實沒能力也沒道理參與。

本文全屬理性分析,而執政黨則完全訴之於民眾的直覺和恐懼:核四建建停停,既已延宕這麼久,必定不安全。雖然現在的國內外狀況有利於重啟核四,但是執政黨投入大量資源宣傳核四不安全。最後結果如何,就等投票吧。

藻礁、能源、台獨的取捨 | 郭譽申

桃園大潭的藻礁原來默默無名,很少人知道。中油計畫在桃園大潭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就近供氣給大潭天然氣發電廠,勢必破壞這一帶的藻礁,引起多個環保和護礁團體推動「藻礁公投」。在環保和護礁志工的積極努力之下,藻礁議題終於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而藻礁公投的連署已超過五十萬份,達到成立公投的門檻。

藻礁議題牽涉天然氣的接收站,是能源的重要設施,又牽涉執政黨的「2025非核家園」政策,甚至與台灣的統獨未來有關。真是一環扣一環,影響重大,很需要全盤考慮。

桃園大潭藻礁是全台規模最大的藻礁體,藻礁比常見的珊瑚礁生長得慢,根據環團資料,大潭藻礁至少有7600年歷史,才能生長到如此廣闊的面積。在生態結構上,藻礁擁有綿密的多孔性結構,提供魚蝦、蟹類很好的生長環境,也是候鳥的食物補給站,因此生物多樣性高。大潭藻礁已在2019年被知名海洋保育團體Mission Blue列入保存獨特生態系統的希望熱點。大潭藻礁是這樣獨特有益的生態,沒理由不保存它。另外擇地建造天然氣接收站,距離大潭發電廠可能遠些,連接的管缐需要長些而成本高些,但是這些設施都可以長期使用,增加的成本分攤到多年,應該不算什麼。

環保和護礁團體早已主張保存桃園大潭藻礁,但是執政黨充耳不聞,因為其「2025非核家園」政策只剩4年的執行時間,非加緊趕工不可。為了加緊趕工,執政黨那管什麼藻礁生態、環境保護,雖然他們過去在野時把這些高唱入雲。

執政黨為了「2025非核家園」目標,堅持廢止核四,而天然氣和再生能源又趕不上來,近年只好增加燃煤發電,使空氣品質持續惡化。去年衛福部公布最新的「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有兩個維持不變:癌症(惡性腫瘤)仍然位居榜首,已蟬聯38年;而肺癌是癌症中的榜首,已蟬聯了10年。肺癌的高發生率絕對與空氣品質惡化相關,可憐的台灣人真是「用肺發電」啊!

不論護礁是否成功及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最後決定建在哪,台灣地小人稠,又有地震、颱風等天災,加以執政黨堅持廢核,又搞壞兩岸關係,台灣的能源安全幾乎無解。燃煤發電製造空氣汚染,要盡量減少。再生能源既不穩定又需要大量空間,因此台灣只能有小比例的再生能源。天然氣發電需要持續進口天然氣,若天然氣接收港被封鎖或接收站受到天災損壞,天然氣就會斷供,而儲存的天然氣僅夠發電廠幾天之用(天然氣儲存需要大量空間,不可能儲存太多)。

近年地球有溫室效應,導致極端氣候和天災增加,上個月的美國雪災即為一例。德州因為自成獨立電網受創最重,造成大停電、電價高漲。台灣也是獨立電網,遠小於德州電網,又不像德州盛產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若台灣發生大地震、超級颱風或大海嘯等天災,台灣的損害多半會大幅超過德州。為之奈何?

釜底抽薪之策是讓台灣電網連上大陸電網,互相支援,增加安全性,這樣可以徹底解決台灣的能源問題。人口稠密地區發電成本高、不安全,而人口稀疏地區發電成本低、相對安全;因此人口稠密地區,如台灣,應該少發電,而通過電網向人口較稀疏的大陸購買電,這樣是既經濟又安全。(大陸就是西北人口稀疏地區大量發電,供應沿海人口稠密地區發電之不足。) 執政黨堅持無法實現的台獨目標,不可能接受這方案;若台灣放棄台獨,這方案不難以海底電網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