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大潭的藻礁原來默默無名,很少人知道。中油計畫在桃園大潭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就近供氣給大潭天然氣發電廠,勢必破壞這一帶的藻礁,引起多個環保和護礁團體推動「藻礁公投」。在環保和護礁志工的積極努力之下,藻礁議題終於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而藻礁公投的連署已超過五十萬份,達到成立公投的門檻。
藻礁議題牽涉天然氣的接收站,是能源的重要設施,又牽涉執政黨的「2025非核家園」政策,甚至與台灣的統獨未來有關。真是一環扣一環,影響重大,很需要全盤考慮。
桃園大潭藻礁是全台規模最大的藻礁體,藻礁比常見的珊瑚礁生長得慢,根據環團資料,大潭藻礁至少有7600年歷史,才能生長到如此廣闊的面積。在生態結構上,藻礁擁有綿密的多孔性結構,提供魚蝦、蟹類很好的生長環境,也是候鳥的食物補給站,因此生物多樣性高。大潭藻礁已在2019年被知名海洋保育團體Mission Blue列入保存獨特生態系統的希望熱點。大潭藻礁是這樣獨特有益的生態,沒理由不保存它。另外擇地建造天然氣接收站,距離大潭發電廠可能遠些,連接的管缐需要長些而成本高些,但是這些設施都可以長期使用,增加的成本分攤到多年,應該不算什麼。
環保和護礁團體早已主張保存桃園大潭藻礁,但是執政黨充耳不聞,因為其「2025非核家園」政策只剩4年的執行時間,非加緊趕工不可。為了加緊趕工,執政黨那管什麼藻礁生態、環境保護,雖然他們過去在野時把這些高唱入雲。
執政黨為了「2025非核家園」目標,堅持廢止核四,而天然氣和再生能源又趕不上來,近年只好增加燃煤發電,使空氣品質持續惡化。去年衛福部公布最新的「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有兩個維持不變:癌症(惡性腫瘤)仍然位居榜首,已蟬聯38年;而肺癌是癌症中的榜首,已蟬聯了10年。肺癌的高發生率絕對與空氣品質惡化相關,可憐的台灣人真是「用肺發電」啊!
不論護礁是否成功及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最後決定建在哪,台灣地小人稠,又有地震、颱風等天災,加以執政黨堅持廢核,又搞壞兩岸關係,台灣的能源安全幾乎無解。燃煤發電製造空氣汚染,要盡量減少。再生能源既不穩定又需要大量空間,因此台灣只能有小比例的再生能源。天然氣發電需要持續進口天然氣,若天然氣接收港被封鎖或接收站受到天災損壞,天然氣就會斷供,而儲存的天然氣僅夠發電廠幾天之用(天然氣儲存需要大量空間,不可能儲存太多)。
近年地球有溫室效應,導致極端氣候和天災增加,上個月的美國雪災即為一例。德州因為自成獨立電網受創最重,造成大停電、電價高漲。台灣也是獨立電網,遠小於德州電網,又不像德州盛產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若台灣發生大地震、超級颱風或大海嘯等天災,台灣的損害多半會大幅超過德州。為之奈何?
釜底抽薪之策是讓台灣電網連上大陸電網,互相支援,增加安全性,這樣可以徹底解決台灣的能源問題。人口稠密地區發電成本高、不安全,而人口稀疏地區發電成本低、相對安全;因此人口稠密地區,如台灣,應該少發電,而通過電網向人口較稀疏的大陸購買電,這樣是既經濟又安全。(大陸就是西北人口稀疏地區大量發電,供應沿海人口稠密地區發電之不足。) 執政黨堅持無法實現的台獨目標,不可能接受這方案;若台灣放棄台獨,這方案不難以海底電網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