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屢戰屢敗 | Friedrich Wang

說一個輕鬆點的。這幾天沒事看歐洲史,深深感覺很少有一個像義大利這麼活寶的國家。

1866年普魯士與奧地利爆發戰爭,當時有不少歐洲小邦加入其中。今天義大利的前身薩丁尼亞王國想要收回被奧地利帝國佔領的亞得里亞海沿岸土地,所以也加入普魯士陣營。普魯士部隊在北線連連獲得勝利,奧軍幾乎一敗塗地。但是薩丁尼亞軍趁機向奧地利發動攻擊,卻是遭到數量上絕對劣勢的對手的迎頭痛擊,損失四萬多,被俘虜三萬多。戰爭結束普、奧講和,奧地利對普魯士的條件大部分都答應,唯獨在談判中堅持拒絕割一吋土地給薩國。一個被看不起的戰勝國,您說這能有多尷尬?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狀況類似。本來義大利與德、奧兩國是同盟,卻在1915年背叛德、奧,加入英、法的協約陣營。結果卻是跟50年前的狀況幾乎一樣,義大利部隊再度被奧匈帝國打得落花流水,最後奧、德聯軍還一路打到了義大利境內,陪都杜林幾乎淪陷,還要靠英、法出兵援助才勉強保住了戰線。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又重演了一次。1940年希特勒對法國發動攻擊,當時義大利的首相墨索里尼本來認為德國人短期內無法取勝,所以拒絕對法國宣戰。沒想到德軍勢如破竹,義大利人就在六月急忙對法國宣戰,想要佔領地中海沿岸土地。沒想到被德軍打到一敗塗地的法國,卻將20個師的義大利部隊幾天之內打垮了8個,使其最後只好灰溜溜地逃了回去,還被法軍一路在後追擊打到境內。若不是法國政府決定向德國投降,否則義大利可能就因此沒了。

之後沒有多久,墨索里尼趁著英國被德軍轟炸損失慘重的時候,趁機由阿爾巴尼亞向希臘進攻。本來應該輕鬆獲勝,因為希臘部隊的現代化程度不高,人數也居劣勢。結果希軍利用地形的優勢,加上妥善的防禦佈署,再一次讓義大利的部隊丟盔棄甲。不但沒有佔領一吋的土地,還遭受希臘反攻丟掉了一部分的阿爾巴尼亞。最後,這個爛攤子還是必須德國人出面幫他們收拾。

耍寶結束了嗎?還沒有。幾個月之後,義大利人又趁著英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失敗,由利比亞出兵向埃及方面發動進攻。共計30多萬的義大利部隊,對手英軍只有4萬多,而且很多剛剛從巴爾幹敗退,裝備根本就不够。結果,義大利部隊一觸即潰,上演了人類軍事史上的奇蹟:四萬多人俘虜了將近20萬人,搞到英國人傻眼,因為根本沒有想過要準備這麼多戰俘營。又在北非差一㸃崩潰,還得靠希特勒派遣德軍來才反敗為勝。

竟然在70幾年之內5次投機取巧,全都損兵折將,丟人現眼。義大利的工藝水準非常高,製造的各種器具機械都很精密,但是打仗卻是如此狼狽,真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