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兩岸儘早實現統一 | 謝芷生

兩岸對峙已超過七十年了。 當年造成兩岸對峙局面的先輩們,基本上都已作古了,然而他們留下未解的局面,卻要由後人來收拾。有時內心難免要對前人發出抱怨,為什麼內戰打了一半就中斷了呢?而且一停就是七十年。這將給後代子孫帶來多大困擾與麻煩呀?!

造成兩岸僵局難解的因素不只一端,但目前最棘手的有兩個,即台獨與美國。台獨的成因最遠可溯及1894-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甲午戰爭的失敗,與馬關條約的簽訂是一切罪惡與不幸的開端與根源。因此在指責留下兩岸僵局的先輩之前,更應先指責導致甲午戰爭失敗,以及在馬關條約中將臺灣割讓日本的先輩們。然而不首先指責發動侵略戰爭的日本,卻先指責起戰敗的先輩們,又於心何忍?尤其當回憶起,他們在戰敗後許多都沉入海底壯烈犧牲了。尚何錯之有,何責之有呢?

鴉片戰爭與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導致中華民族走向國勢衰落的兩大肇因。也是導致香港問題與臺灣問題,至今仍困擾著國人的因素。香港問題雖經2020年6月30日頒佈香港國安法後,基本已獲解決。但臺灣問題,卻由於台獨挾洋自重,拒不接受「九二共識」,以及美、日的介入,為台獨勢力撐腰,卻至今未解。且局勢有越來越失控的趨勢。不得不令人憂心忡忡。

在阻擾兩岸實現統一上,美國是主犯,日本只是從犯,是美國拉來壯膽的小跟班。中國國力的快速發展,在許多方面都已超越美國。美國既無把握獨力對抗中國,拜登上臺後,即試圖拉幫結夥,共同對付中國,此已成為其首要任務。歐盟國家鑒於與中國有著密切的經貿關係,不願在對華政策上,尤其是涉及經貿議題上,盲目地跟著美國走。近年日本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也愈趨緊密,僅次於東盟、美國與歐盟。日本若繼續跟著美國的反華路線走,必將危及其與中國的經貿關係,然而日本新首相菅義偉卻軟弱無能,迫於美國壓力,不得不盲從美國的反中路線。現已受到國內普遍抨擊,包括前首相席安倍晉三。

阻礙兩岸統一的最大外部因素,還是美國欲利用臺灣作為遏制大陸崛起的棋子。 臺灣若不落入外人手裡,以其所處位置既可作為中國的天然屏障,又可作為對外發展的前進基地,若與海南島配合,有如兩隻望向海洋的眼睛,又像兩隻緊握的拳頭,既可防守,又可攻擊。但一旦落入外人手裡,則將成為阻擋中華民族向外發展的攔路石。不幸兩岸對峙七十年來,在臺灣的執政黨都是親美、日,而反大陸的,此給中華民族的發展造成了極大妨礙。美、日,尤其是前者,之所以至今緊拽住臺灣不放,就是洞悉了臺灣的此一戰略作用。而作為兩岸的中國人,為了實現幾代中國人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則非收回臺灣不可。

美國與日本近日相互勾結,欲共同阻止兩岸的統一,已到了明目張膽,毫無遮掩的囂張地步。日本新首相菅義偉貌似忠厚,卻比安倍更右傾、更親美。4月16日在其訪美中,與拜登發表了共同聲明,表達了對台海局勢的關切,明顯干涉了中國的統一政策。然而兩岸的統一純粹是中國人的家務事,何時統一,以什麼方式實現統一,根本不勞外人操心。因事涉國家利益與前途,中國人必然會選擇最佳時機,以最佳方法來實現國家的統一。 

中美的意識形態競爭 | 郭譽申

中、美除了不敢熱戰外(因為怕引起核戰),在硬實力和軟實力上是全方位的競爭。硬實力包括經濟、軍事等相當具體,軟實力主要是意識形態,則比較抽象,卻也很重要。美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是自由主義,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双方誰較有優勢?

自由主義已有約三百年歷史,是啓蒙時代的重要遺產。其核心是個人主義,尊重個人價值和權利,強調個人自由、財產權、隱私權等,通常會導向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以及選舉民主制度。

社會主義流派眾多,頗有差異。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之初,因此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資區別。簡單說,社會主義是目標,而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是手段;即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提高生產力,而以社會主義實現分配正義。廣義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呈現在其12核心價值觀

  • 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 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 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美國的自由主義,單獨強調自由、民主,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則是多目標並重,卻也包含自由、民主(參見《大陸有沒有人權?》、《大陸民主不民主》)。自由主義特別尊重個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則不僅重視個人,也重視社會、國家整體。

中、美近年的國家治理顯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多目標並重優於美國自由主義的單獨強調自由、民主。例如,中國的抗疫表現遠勝美國,因為中國有整體主義而美國沒有;美國堅持擁槍的自由,造成每年上萬人死於槍擊事件和社會的不安;美國雖然富裕,卻長期解決不了種族歧視/衝突問題,美國需要更多的平等、公正、和諧,而不僅法律表面上的平等;中國能投入大量資源扶助貧窮人口和弱勢的少數民族,如藏族、新疆維吾爾族等,因為中國重視平等、和諧;美國的選舉民主幾乎導致社會的分裂,當下的美國非常需要自由主義所忽略的和諧。

自由主義,是歐美的主流意識形態,也是歐美兩百年世界霸權的思想工具,而美歐至今仍掌控大部份的國際媒體,使美國的自由、民主意識形態在國際上仍頗占上風。譬如,美國能在國際無端指控中國在新疆強迫勞動、種族滅絕等(參見《中國從「不自由民主」變成「種族滅絕」?》)。然而中、美近年的國家治理顯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多目標並重明顯優於美國的單獨強調自由、民主,不過仍須等時間來判定最後的勝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追求個人與整體價值的平衡並重,體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因此中美的意識形態競爭幾乎也是中西文化的較量(大陸不願強調這點,以免美歐聯合抗中)。雖然文化一般並無優劣,我輩躬逢此盛事,實屬幸甚啊!

中美誰威脅誰? | 謝芷生

美國反華勢力正在加緊宣傳「中國威脅論」。這聽來確有些荒唐,尤其對美國構成威脅更是不可思議。近兩百年來一直都是西方對中國構成威脅,曾幾何時,怎麼中國竟反成了西方的威脅了呢?然而多少年來,我們的確不斷聽到西方國家在炒作「中國威脅論」。與其伴隨的還有中國衰亡或崩潰論。

不要小看宣傳的作用,它發揮的力量一點都不亞於飛機、坦克、大炮、戰艦。野心分子都懂得善用它,作為與敵鬥爭的武器。報章、雜誌、廣播、電影、電視等,就是他們最常用的工具。最具威力的宣傳就是不拘形式、不動聲色,潛移默化中就對人產生了影響,不自覺中就跟著對方指定的方向走。在這方面,美國可稱得上是最具經驗的個中翹楚了。

筆者念高中時,開始對美國的電影與歌曲發生興趣。許多當年流行的熱門歌曲,到今天還耳熟能詳,有時還會不自覺地哼上兩句,受美國文化的影響不可謂不深矣。但隨著年齡稍長後,漸漸滋生了愛國情緒與民族意識。尤其是經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發生在海外留學生中的「保釣運動」洗禮後,終於醒悟了過來。從此認識了誰是朋友,誰是敵人,以及人生應當奮鬥的目標。

美國為什麼會認為,中國將成為它的威脅呢?二戰之後,大概有兩個國家曾被美國視為可能構成其威脅,它們分別是蘇聯和日本。蘇聯曾經是中國仿效的對象。孫中山先生就曾主張,「中國革命非以俄為師,斷難成功」。的確當年的蘇聯是個充滿理想、充滿正義感的國家。它是為了消滅西方資本主義的缺點,創造一個沒有剝削壓迫的新世界,而成立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反帝、反殖民的主張,尤其是同情被帝國主義壓迫下的中國,大大打動了處於黑暗無助中的中國人。然而這個一度給人類帶來希望的蘇聯卻解體了。

蘇聯的解體有內在的,也有外在的原因。就內在原因而言,簡單地說,即 僵硬的計劃經濟,缺少市場經濟為調節,使蘇聯的經濟長期陷於低迷蕭條,引起人民的普遍不滿。而外在的原因,即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看準蘇聯面臨的經濟困境,火上澆油,對蘇聯實施經濟封鎖,使其物質愈形匱乏;同時趁機大肆宣傳,資本主義如何優越,以及社會主義如何落後、不可取。蘇聯人民,包括其領導層竟相信了這套宣傳,試圖將蘇聯的國營企業私有化,卻又欠缺過渡的配套措施,終於搞垮了公有制,而又無法建立起私有制。當然不顧自身實力,而與美國搞軍備競賽,爭奪霸權也是重要原因。基本上可以說,蘇聯的垮臺是中了以美國為首西方國家的圈套。

日本經濟又是怎麼陷入一蹶不振的泥淖呢?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經濟一度蓬勃發展,大有超越美國之勢。1985年美國聯合英、法、德,舉行所謂的「廣場會議」,共同逼迫日本將日元升值。日本明知是陷阱,但作為二戰的戰敗國,一直在美國控制下,完全無力抗拒,只得乖乖將日元升值,使日本的出口競爭力受到沉重打擊。此外,又給國際投資者提供了進入日本股市和房市的大好良機,導致日本經濟泡沫化,從此陷入一蹶不振的泥淖。美國的心狠手辣可見一斑矣。

蘇聯、日本都對付完了,美國下一個目標又會輪到誰呢?歐盟國家是美國長期的盟邦,有著相似的意識形態,是美國目前要爭取拉攏的對象。那麼下一個美國要下手的對象,就非中國莫屬了。中國雖只求自身發展,無意爭霸,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美國真正的動機只有一個,即不容中國發展得太快,威脅其霸權地位。「中國威脅論」不過是打壓中國的慣用宣傳罷了。美國至今仍霸住臺灣不放,究竟是誰威脅誰呢?

拜菅峰會,日本的國格何在? | 謝芷生、郭譽申

兩個大國發生衝突時,小國最理智的做法就是不偏不倚,保持中立。國際上一般也是這麼做的。美國總統拜登與日本首相菅義偉剛在白宮舉行峰會,菅義偉卻選邊美國,在聯合聲明裡完全附合美國對中國的聲討和不實指控,損害中日關係和日本的國家利益。

美國自拜登上臺後,心中所思所念,無不圍繞著如何收拾川普執政時期留下的爛攤子,以及維持住美國的霸權地位,莫為中國所超越,可謂已愁腸寸斷,焦頭爛額矣。其所採取的主要辦法,即拉攏找回昔日的盟友、夥伴,共同應對中國的崛起。無奈已有些時不我與了,一則中國突飛猛進的勢頭來勢洶洶,已難招架;二則昔日盟友在川普時期已受夠氣、吃足虧,早已心灰意冷,對美國的召喚大多駐足觀望,裹足不前。

此時日本跳出來,願充當美國反華的馬前卒、急先鋒,雖然頗能逢迎美國的歡心,卻顯示日本仍活在二戰末期吃了美國兩顆原子彈,幾造成亡國滅種的陰影之中,也表示日本始終是美國的附庸奴才,毫無國格可言。

美國於二戰結束後,完全取代了英國成為世界新霸主。為了維持其霸權地位、既得利益,前後已發動了十三場海外戰爭,其中大部分都圍繞著中東地區,與爭奪中東石油有關,包括1991年的海灣戰爭、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2003年與2011年的伊拉克戰爭,以及2011年的利比亞戰爭。日本選邊靠攏這樣的戰爭機器、強盜國家,實在令人不齒。

日本始終有個大國夢,一直垂涎著中國地大物博,幻想著有朝一日能取代中國在東亞的地位。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時期的口號即「日中提攜,建立東亞共榮圈」。但除漢奸賣國賊外,幾無人響應,因此所謂「東亞共榮圈」就成了當年親日派與漢奸們投靠日本的遮羞布了。可嘆日本今日還幻夢不醒!

美國極力拉攏盟國,除歐盟國家外,在亞洲的主要盟邦就數日本與韓國。韓國受中國歷史文化影響比日本更為深厚,內心向來對中國存有好感,因此面對拜登的召喚反應冷淡;更鑒於與中國有著密切的經貿關係,以及對鄰里守望相助理念的認識,未予拜登積極回應,此與日本的態度是大不相同的。日本人真該學習韓國人的眼光與智慧,趕快回頭是岸吧。     

日本是第三大經濟體的高所得國家,卻毫無國格,願意擔任美國的附庸奴才,完全是自甘墮落。雖然美國在日本有駐軍,也不可能隨意占領日本、推翻政權,日本在怕什麼?1980年代後期,美國逼迫日本接受「廣場協議」及限縮半導體業,使日本失落三十年(參見《日本失落三十年-美日同盟如何互相對待》)。看來日本至今未吸取教訓,仍對美國俯首貼耳,這樣就只能繼續沈淪了。

烏克蘭風雲緊急對台灣的啟示 | 郭譽申

三月以來,分裂的烏克蘭的軍事衝突有升高之勢,中央政府和分裂出來的烏東兩共和國政府互相指控對方違反《明斯克停火協議》,隨後俄羅斯增派大量部隊到俄烏邊界支持烏東兩共和國,被懷疑可能要攻擊烏克蘭本土。面對烏克蘭的新危機,美國總統拜登致電烏克蘭總統表示堅定支持,而烏克蘭總統則再次呼籲美、歐讓烏克蘭加入北約(NATO)。

簡略回顧烏克蘭分裂的歷史。烏克蘭是東歐大國,原是蘇聯加盟國之一,蘇聯解體後成為獨立的民主國家。烏克蘭分裂的主要原因在於種族(雖然都屬於斯拉夫族),烏克蘭族約占80%,俄羅斯族約占20%,而後者多半居住在烏東地區和克里米亞半島。考慮種族和歷史,烏克蘭應該是親俄羅斯的;然而自實行民主後,歐盟的民主而富裕對烏克蘭很有吸引力,於是而有親歐派;親俄派與親歐派激烈競爭、輪流執政,使烏克蘭的政局時常不穩。

2013年底,親俄派的烏克蘭總統實行親俄遠歐的政策,導致親歐派展開大規模的反政府示威,到2014年初,總統被議會罷免其職務。烏東地區和克里米亞民眾多半支持親俄派,認為議會的罷免總統不合法,於是宣稱脫離烏克蘭而獨立。當烏克蘭中央政府出兵討伐時,俄羅斯也出兵支持親俄的烏東地區和克里米亞,双方於是短暫交戰後停火,至今一直是武力對峙。隨後克里米亞公投通過併入俄羅斯(自18世紀起克里米亞就是俄羅斯領土,1954年克里米亞被蘇聯劃入烏克蘭,以紀念俄、烏的長期交好),而烏東地區則成立兩共和國。

烏克蘭最近風雲緊急,媒體多強調俄羅斯的增兵俄烏邊界造成緊張。筆者卻相信是烏克蘭啟動此危機。烏克蘭這樣的分裂國家幾乎必定是平時有小衝突,偶而有大衝突,因為中央政府總想收復固有領土。川普總統在任時對俄羅斯較友善,對烏克蘭則顯然支援不力,竟以軍援要脅烏克蘭調查拜登之子,造成電話門醜聞。拜登上任以來,對俄羅斯較川普時代強硬得多,烏克蘭於是趁機加強收復故土的行動,烏東地區抵擋不住,只好找俄羅斯軍隊支援。既然只是被動回應,俄羅斯應該不會進軍烏克蘭,而烏克蘭不久就會知難而退的。

烏克蘭與台灣的現況很相似,同樣都依靠美國,烏克蘭需要對抗俄羅斯,而台灣則在對抗中國大陸。烏克蘭一再要求加入北約而不可得(若加入,則烏克蘭受到武力攻擊時,美國有義務協同防衛),就像美國從不承諾出兵保衛台灣一樣。烏克蘭與台灣是美國的馬前卒,美國驅使其馬前卒對抗強大的俄、中,卻是口頭支持但不承擔責任,情況不利時可能隨時走人,就像最近宣佈要撤出駐阿富汗的全部美軍。

烏克蘭自然資源豐富,曾是工農業相當發達的國家(尤其重工業),然而民主化後,國家分裂,又與強鄰俄羅斯武力對峙,現在變成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人均所得不到4千美元),台灣真要引以為戒啊。

美日狼狽為奸 | 黃國樑

美、日這兩個帝國主義者,儘管後者已稱不上帝國,而是被支配的臣僕國家,行事風格愈來愈像了。如何像呢?就是賴皮、潑猴、撒手不管。一個處理十年前的事情,一個處理二十年前的事情,方法一模一樣。

日本將2011年福島事故的核廢水一直裝、一直裝,最後說我裝不下了,必須得倒進太平洋,而且還佯裝很科學,說我們將它處理過後,人喝進肚子都沒事兒,若真是這樣,各國每家核電廠都這樣仿效,將核廢水調一調,像調雞尾酒一樣,再分給大家喝不得了?這個比車諾比、三浬島都要嚴重得多的核災變,日本搞得像是一齣家家酒,不爽了就耍賴,一切推倒重來!

美國則是2001年的911事件後,說這個國家窩藏賓拉登及其主導的蓋達組織,然後不由分說地入侵阿富汗,將這個國家蹂躪地滿目瘡痍,數以千計的美軍在與塔利班交戰時戰死,數以千計的平民遭到殺害,現在拍拍屁股說要走人了。拜登的道理也跟日本如出一轍:說他已經是第四位處理阿富汗問題的美國總統了,他絕不容許再丟到下一任去解決。而他現在忙著對付中國,這裡他就不管了;但塔利班依舊在,二十年前所為何來?

安克拉治之前,美、日2+2會談發表聯合聲明後,北京的外交部罵道:「狼狽為奸」,現在看來,還真像。不知道是巧合還是刻意,這兩項宣布都在拜菅會前夕發生,看來不像是巧合!

數字人民幣能否取代美元成為世界通用貨幣? | Friedrich Wang

數字人民幣已經在全國多點大量試行,最近於是有很多人又在討論人民幣虛擬化之後能否進一步取代美元成為世界最強勢的通用貨幣,而媒體也報導美國拜登政府私下憂心,數字人民幣可能推翻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

筆者的看法是短期內還很難。雖然人民幣長遠來看必然是一種強勢的貨幣,但是美元作為一種長期存在於世界各國人民心中的信用,卻不是其他的貨幣短期內就可以取代的,如歐元就是一個例子。當年歐元發行的時候也是聲勢鋭不可擋,但是直到今天只是不冷不熱,完全沒有辦法取代美元作為世界主要物資,例如石油、礦產、糧食、黃金…..等等,計價單位的優勢。中國大陸的經濟規模雖然很大,但是比起歐盟實際上還是遠遠不如,所以短期之內怎麼可能取代美元?更何況美國目前在政治領域上依然是最強勢的國家,維持自己貨幣的優勢是它的國家基本政策,萬不可失。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人民幣尚未完全自由化。目前中國大陸的人行對於人民幣的各種管制還是很多,當然這裡面考量的因素有各個層面,但基本上仍然是為了國家安全與經濟穩定著想。但是,這多少也限制了人民幣在世界上的流通。光以發行量來看,人民幣比起美元就保守很多,目前除了香港等少數的口岸之外,大部分人行都還是給予各種的限制。

雖然人民幣尚不可能取代美元,但是大陸在與許多其他國家的貿易當中已經逐漸盡量使用自己的貨幣來作為交易單位,數字人民幣當然有助於人民幣的國際化。所以人民幣未來在新的區域統合與經貿發展中將會扮演更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等RCEP以及中歐投資協定在各國都通過之後。這個是可以肯定的,而這一點最值得台灣給予關注。

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對中國來說不必與美國爭霸,這才是聰明的作法。

中美新局 | 盛嘉麟

拜登總統上台快三個月了,我有如下的感想:

1)拜登是一個無能無智的領袖,難怪在政界混了40多年才混到參選總統。

2)他能夠僥倖勝選不是他的魅力,而是來自反川普的選票都投給了路人甲,拜登剛好是路人甲。

3)歐巴馬的重返亞太足夠壓制中國,就不需要印太聯盟,印太聯盟足夠壓制中國,拜登就不需要聯合所有盟邦圍毆中國。

4)今天真正的態勢是中國愈來愈強大富裕,美國愈來愈落敗,淪落到靠印鈔票過日子紓困,美國所有盟邦都看得清清楚楚。

5)所以現在拜登的外交政策連「聯合所有盟邦」都有困難,遑論圍毆中國。拜登的外交困難重重。

6)德國默克爾(Merkel)公開表示,儘管歐盟和美國有很多共同點,但在對華政策上並不一致。她執政德國15年,為什麼早不敢說,到快要離職才敢說真話,她不是什麼正義之聲,不過是見美國牆要倒了出來推一把。

7)法國、西班牙、瑞士的言論更不是什麼正義之聲,不過是見美國牆要倒了,默克爾出來帶頭推了,才敢紛紛出來推一把。

8)東歐那些前華沙公約國家被蘇聯共產主義嚇破了膽,視美國為救命稻草,美國這面快倒的牆總比稻草大,死命死抱不放。

9)中國本應跟前華沙公約國家沒有瓜葛,但是東歐看到又來一個戴共產主義帽子的中國,也嚇破了膽,這些是沒見過世面的東歐小國,比西歐更不如。

分析了以上的態勢,我們為中國感到興奮驕傲,中國已經強大到居於不敗之地。

1)繼續苦幹實幹厚植國力,目無旁顧,心裡明白一切靠自己,其他國家尤其是對歐美國家更加戒備。

2)該有的外交,該結的盟國,該有的策略,該完成的統一,繼續執行。

3)楊潔箎已經正告美國,香港、西藏、新疆的事務是中國內政,不容外國干預,要說到做到,今後不接受以香港、西藏、新疆的事務為籌碼的政治商務貿易談判。最近中國不承認英國發行的海外殖民地護照(BNO),就是正確的開始。

4)對於歐美國家不斷的、習慣性的指責香港、西藏、新疆的中國事務,嘴長在人家臉上,中國無法阻止,但是不得作為籌碼,只能當成口沫。

5)將來中國的輿論媒體不需天天談「美國對華政策」如何如何,應該開始談論「中國對美政策」如何如何,對於歐美談論香港、西藏、新疆的事務,將來中國的輿論媒體應該主動談論美國的攻擊國會事件、美國警察殺害黑人的議題、美國白人組織危害少數民族的議題、美國霸凌古巴、委內瑞拉、伊朗的議題、美國加州無業遊民帳篷區的議題、歐洲國家迫害中東難民的議題,並且提交聯合國討論,擴大事端。

中國從「不自由民主」變成「種族滅絕」? | 郭譽申

最近美國的一些高官、議員、媒體,以及國務院發表的《2020年度人權報告》,一再指控中國在新疆對維吾爾族實行種族滅絕(genocide),並觸犯危害人類罪(crimes against humanity)。中國雖然提出反駁、據理力爭,但是國際媒體多掌握在美歐之手,美國的指控不論真偽,仍然聲勢浩大,多少會對中國的國際形象造成損害,並且可能有助於美國的拉攏盟友。這些當然正是美國的目的。

美國一向喜歡指責,甚至介入,其他國家的內政。美國過去總批評中國「不自由民主」,包括人民不自由、執政者沒有民意基礎、迫害異議者(如民運人士、維權律師)等等,因此是專制政權。現在怎麼改弦易轍了?美國對中國的指責重點從「不自由民主」大幅轉變成對維吾爾族的「種族滅絕」、「危害人類罪」,為何如此?

美國指責中國「不自由民主」,企圖顛覆中共政權,使中國「和平演變」,多年來已經完全失敗,只好揠旗收兵了。中國人在國内為了工作、探親、旅遊等等每年有幾十億人次的流動,在國際上中國已成為旅遊人口最多,最受歡迎的遊客來源國,中國人那裡不自由?三、四十年來,中國大陸的發展優於所有的民主國家,而去年的抗疫表現更遠勝歐美民主國家,指責中國「不民主」還有何意義?政治制度的目標是讓人民過好日子,而不是選舉投票的形式。

指責中國「不自由民主」已經站不住腳,美國自然要另換一招。自2001年的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後,「反恐」成為美國的最優先政策。由於中國也在反恐,即防止疆獨的恐怖暴力活動,美國樂於聯合中國一起反恐,並認定一些疆獨組織為恐怖組織。2018年恐怖主義的最大勢力伊斯蘭國(ISIS)覆滅,反恐不再是美國的優先政策,而中國已成為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於是中國變成了美國口中的種族滅絕者。中國的新疆政策已經實行多年,過去沒有而最近卻被美國指控為種族滅絕,真是彼一時,此一時啊!

中共在新疆為了防止疆獨的恐怖暴力活動,而有一些安全及管制措施,這些對人民的自由可能有點限制,但算不上是對維吾爾人的迫害,更不是什麼種族滅絕。(參見《了解新疆「再教育營」》、《美國抹黑中國種族滅絕》) 美國當然了解這些,但是它刻意抹黑中國,藉以破壞中國的國際形象,並間接支持疆獨以損害中國的內部穩定。美國真是惡毒啊!

美國過去常指責中國「不自由民主」,現在則轉變為抹黑中國「種族滅絕」。中國雖然提出反駁、據理力爭,然而美國擁有主要的世界話語權,使中國難免受傷。不過事實勝於雄辯,時間會證明一切。美國抹黑中國「種族滅絕」,就像過去指責中國「不自由民主」一様,終將完全失敗,也阻擋不了中國大陸的繼續和平崛起。

中美競爭有如戰國的合縱連橫 | Friedrich Wang

無事,又翻了一下戰國中期到晚期的歷史,感覺很有意思。蘇秦與張儀師兄弟的合縱連橫,震動國際的故事,雖早有史家考證其實是,戰國策巧妙地將兩個時代有落差的人給彌縫在了一起而成,但是當時的國際情勢對今天中、美對峙的情況仍有啟發。

美國現在採取的策略,與當年蘇秦的合縱同盟很類似。簡單說,就是透過了各國與美國或者各國彼此間的多角結盟,藉此而孤立中國,讓中國在地緣政治中找不到施力點,甚至因此而感受到極大的軍事壓力,備多而力分。美國的角色類似當時的楚國或者齊國,扮演東方大國的地位,拉攏韓、魏,以及北方的趙、燕,從不同方向來圍堵秦國,讓秦國的周邊始終處於緊張的狀態,無法集中兵力發動攻勢。所以,美國與日、韓固然會繼續加強彼此的軍事合作,也還持續與周邊其他的中等國家邁向或維持準同盟關係,如菲律賓、越南、台灣、新加坡等等,甚至其他東協國家。

未來最值得觀察的,是美國與另一個大國印度是否會進一步強化合作。去年,美國洛馬公司將F-16V的生產線賣給了印度。這是一個值得觀察的指標,對印度的航空工業發展將產生重大幫助。這,是否是美、印軍事同盟或準同盟的前奏?

而中國大陸呢?當年張儀破解南北合縱的方法,就是讓利益並不一致的各國與秦國親善,用各個擊破的方式一個接一個地讓其脫離合縱。張儀先離間韓、魏,然後再誘騙楚國與齊國反目,最後就使得合縱總是缺了幾角而作用大減,或者進而趨於瓦解。中國現在也類似,用各種經濟、文化、區域安全等模式,拉攏日本與東盟,甚至觸手伸至歐洲,讓這些國家不再敵視中國,甚至願意與中國合作,彼此互利。最終目的,就是讓美國的圍堵效用降低,甚至各國與美國關係因為彼此間的利益不協調而產生出一些矛盾。

中、俄關係值得進一步觀察。這幾年大陸親俄的聲音高漲,俄國外長也剛剛到中國訪問。目前俄國體質虛弱,短期內難以振作,但是其軍事、能源、科技等等依然基礎強勁。

最後中、美鹿死誰手?瑞士銀行不久前評估,到了2030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將達到30兆美元,也就是目前的將近一倍,將遠遠甩開美國。這或許稍微誇張,但是可以肯定這個上升趨勢不會變。時間,肯定不在美國這一邊。

中、美應該不至於戰爭,不會是戰國時期那樣的零和遊戲。但是建立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框架,讓兩強能良性互動,將是未來值得觀察的重點,雖然現在中、美有點劍拔弩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