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大師生罷課行動無法發動? | 石文傑

2018年民進黨鋪天蓋地的發動黨政特、四院進行無理的卡管拔管行動,引起許多師生的不滿,甚至從凱道遊行到教育部進行抗議,要求立即核發校長當選證書,以便新校長管中閔早日就職,解決校長長期代理的窘境。

然而教育部因受到上層的壓力,始終不理不睬,當時個人基於研究外國教師工會常採取老師罷教、學生罷課的行動,以逼使蠻橫的行政當局讓步,幾乎屢試不爽!

所以我透過各種管道連繫台大大學自主協會,和學生自治團體,總算有一點回應,預定在5月4日發起新五四運動,發動當天全校罷課21分鐘,不料屆時竟無疾而終,不了了之!

趁著成立捍衛校園自主聯盟的機會,盟員連續近一個月的不眠不休日以繼夜的守護傅鐘下的黃絲帶,我接觸到不少師生,深入瞭解真相,始知台大要發動全校性的罷課根本不可能,因為台大的主要社團都已被一群熱衷政治的綠色職業學生把持,而台大教職員也有近半數是台獨支持者,長期親綠偏綠,換言之台大已經嚴重綠化獨化了,台大已成台獨大本營,台大比較活躍的學生幾乎都是台獨信仰者,台大已經是綠色政客的養成所和訓練班!

從後來綠色職業學生把持的台大學生會和研究生協會假藉推動轉型正義,要毀棄象徵台大自由主義精神的傅鐘、傅園,就印證台大已綠化、民進黨化!

綠色職業學生是有組織有預謀有人領導策劃的,絕非個人行動,據捍盟在傅鐘下守夜保護黃絲帶的盟友告知,及個人長期觀察研究分析:

1. 三更半夜能發動一群人來傅鐘下,意圖焚燒黃絲帶,絕非臨時起意。

2. 一群人三更半夜來到傅鐘前擺香案靈堂,詛咒尚未就職的管校長,要其不得好死,與綠色政黨的側翼如出一轍。

3. 這群人的言談與意識型態完全複製翻版民進黨台獨思考模式,簡直同一鼻孔出氣。

4. 自掐哥拙劣的表演,即是綠色職業學生失敗演出的範例。

當年大家倡議黨政軍退出校園,國民黨笨笨傻傻的全面撤出,不知留下暗樁,以觀其他政黨是否別有企圖,果然民進黨及其側翼立即無縫接軌、深入校園布樁,安插自己人,暗中成立學生黨部,操控學生社團。

代代傳承,綠色職業學生早已盤根錯節,深入各大學甚至明星高中校園的各個社團,太陽花佔據立法院,夜攻行政院,就是一次成功的學運操兵。現在再呼籲黨政軍退出校園,在綠色政黨執政下,不啻是在與虎謀皮,根本緣木求魚辦不到!

台大校長與教育部長誰大?嘆管爺 | 石文傑

我剛考進台大時,校長是錢思亮,除了開學典禮之外,我從未見過校長,真是天威不違顏咫尺!大二時教育部長閻振興,部長不當卻跑來當台大校長,當時大家都有一個疑惑?難道台大校長比教育部長還大?

以歷史而言,台大校長有如國子監祭酒,而教育部長類似內閣的禮部尚書,表面上看禮部尚書為中央部會首長,而國子監即太學,祭酒即太學生領袖,雖非官職,卻享社會清譽和聲望,因此兩者無法類比誰高,很難比高下。

台大校長管中閔日前宣布不再爭取第二任任期,因此他將在2023年1月任滿卸任(2019-2023)。而他現年65歲,卸任時正值年華旺盛的67歲,究竟何去何從?

2018年1月管中閔被遴選為台大校長,卻因「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硬生生被綠色政府卡了將近一年。好不容易就職台大校長,卻絆手絆腳的難伸手腳,他雖有滿腔治校願景與理念,卻寸步難行!綠色台獨政治勢力在台大盤根錯結,若非2018年12月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嚴重挫敗,管想接任台大校長恐還有得拖!

接任才半個月,民進黨監察委員仍繼續追殺毫不手軟,硬是彈劾他幫《壹週刊》匿名寫社論,說是在外兼職,非要剉其銳氣不可,雖然最後只記一支申誡,卻已達到羞辱之目的,無以名之,且叫「殺威棒」。

台大是台獨大本營,更是很多台獨公職人員的養成所,許多教師或學生都是台獨的忠實信徒。試問台獨的臥榻之旁,豈容管爺鼾睡!管中閔治校寸步難行,處處遭掣肘,留下來徒然耗費青春,空有理想與抱負卻只能徒呼負負!

卸任後的管爺難道就投閒置散?
依我看2023正逢總統大選如火如荼之際,國民黨或民眾黨難道會讓你晾一邊?恐怕副總統大位虛位以待!
如管爺無意於仕途,若是北京大學或北京清華大學要延攬人才,去或不去?

與管中閔校長會談 | 捍衛校園自主聯盟(新聞稿)

12月16日(星期四)捍衛校園自主聯盟成員和藍天行動聯盟成員及幾位關心教改的退休老師,家長委員一行13人,於下午三點依約準時前往台大行政大樓校長室,拜會校長管中閔,雙方進行一個半小時的誠懇溫馨的對話,與會人員還致贈「光風霽月」四字橫匾給校長,也接受校長每人一份紀念品,雙方並合影留念。

首先由該盟新聞發言人石文傑報告牽頭經過,然後由召集人王鎮東回顧2018年五月新五四運動,捍盟成員夜以繼日的在傅鐘下靜坐近一個月的始末,除表達捍衛校園自主宗旨外,還要保護佈滿黃絲帶的傅鐘四周不被破壞,林默校友作補充,陳昭珊校友以視訊作回顧展。

然後由管校長致辭歡迎大家的到來,並說明因年紀關係,以及接任校長職務被「卡」了近一年,致使他無法做滿第二任的四年任期,依規定他必須事先向校務會議提交報告,以便遴選委員會作業。

接著石文傑就此提出質疑,認為管校長四年任期在2023年1月任滿,屆時才67歲,正值青壯年華,若因此投閒置散未免是國家損失,請校長考慮轉換跑道,投入政壇,發揮更大影響力!與會的藍天行動聯盟召集人武之璋、楊思聖、林立騰也作相同表示,新黨的主席特助王萬邦也與校長另約時間,再行分析當前政情供校長參酌。

王鎮東召集人敦請校長多關注108課綱的影響,及未來考招辦法重大變動,影響考生權益甚大,中山女中的退休教師段心儀、北一女中退休教師陳道平亦對新課綱變動表達關切,特請高教龍頭的台大多加關注。

最後管校長做了總結與答覆:感謝大家對他的未來出路表達關切,而他還一再重申人生的規劃並無從政這一條路。然而退休後他表示依然十分關切百年樹人大業的教育問題,他很樂意和大家一同密切留意未來教育的應興應革!最後才在時有盡話未了之下,結束今天充滿人情的對話。

彈劾管中閔的監察院 | 郭譽申

被卡了一年的管中閔剛就任台大校長,就遭到監察院的彈劾。彈劾理由是他在101年2月到104年2月擔任政務委員和國發會主委期間,替壹週刊「固定、持續、長期匿名」寫稿,違反公務員服務法十四條「公務員除法令所規定外,不得兼任他項公職或業務」。彈劾的關鍵在於認定管中閔的寫稿是一種兼職。寫稿是否算做兼職,需考慮銓敘部和大法官過去的許多解釋,相當複雜精細,不同人有不同見解,筆者不在此討論,而僅關注彈劾案審查會的召開過程和結果。

彈劾案由11位監察委員投票,投票的結果是7位監察委員贊成,4位監察委員反對。7張贊成票裡,6位監察委員都由蔡英文總統提名,只有1位監察委員由前總統馬英九提名;而4位反對的監察委員全都由馬總統提名。由投票的結果看,蔡總統提名的監察委員都贊成彈劾案,而馬總統提名的監察委員幾乎都反對彈劾。監察委員看來不是中立客觀的,而有明顯的政黨傾向。照理總統應該提名中立公正人士擔任監察委員,然而蔡總統全提名綠營自己人,而馬總統稍中立公正一點,大部份提名藍營自己人,還提名少部份非自己人。不過藍營支持者一定抱怨,馬總統只管自己沽名釣譽,提名非人才會「跑票」。

彈劾案的審查會議召開過程似乎頗有玄機。彈劾案的兩位提案人是蔡總統提名的監察委員,他們不能投票,剩下的監察委員共25位,其中16位由馬總統提名,9位由蔡總統提名。馬總統提名的監察委員人數大占優勢,怎會參與審查會投票者反成少數?

依規定,彈劾審查會是根據委員在院會中的座位號次排定順序,先通知13人參加,如有委員回覆不克出席,再依序通知其他委員遞補。而院方通知委員時,不會告知彈劾案件為何。這次審查會有5位委員不克出席,都是馬總統提名者,而遞補的3位委員都是蔡總統提名者,造成最後的結果。

蔡總統提名的監察委員都能夠出席審查會,而馬總統提名的監察委員很多不克出席。筆者合理懷疑,雖然院方通知委員時,不告知彈劾案件為何,但彈劾案的提案委員很可能已私下告知蔡總統提名的委員,等於是私下彼此串聯,因此大家能全員出席審查會。另一方面,委員出國或有事請假,總會事先告知院方,這次審查會很可能被刻意安排在較多馬總統提名的委員請假之時。若非私下彼此串聯及刻意安排開會時間,實在很難想像會發生審查會出席委員那樣的比例,綠營的監察院真是手段高明啊。

監察院從開始,總統就盡量提名自己人擔任監察委員,而彈劾審查會的召開過程又頗有操作空間,這樣怎可能中立公平?監察權在中國歷史悠久,因此中山先生把它加入憲政體制,可惜監察權在政黨惡鬥之下,完全失去中立公平性,反而成了政黨鬥爭的工具。對比之下,大陸近年剛建立監察制度,他們沒有政黨惡鬥,監察權的行使恐怕會優於台灣啊。

從「拔管」和吳音寧思考人才運用與政治制度 | 郭譽申

幾個月來一直持續延燒的話題首推「拔管」案和北農總經理吳音寧事件,都是人才運用的爭議。管中閔背景偏藍,執政黨因此絕不接受他擔任台大校長;吳音寧和她的父親以社運大力支持綠營選舉有功,執政黨因此不管她是否適任,始終力挺到底。人才是國家社會最重要的資產,台灣根據顏色用人,合理嗎?

除了深綠群眾,多數人都會直覺認為,上述根據顏色用人不合理、不利國家社會發展。然而理性想一下,在選舉民主的制度之下,助選有功之人當然要被酬庸,否則以後誰還會支持你選舉?執政黨力挺吳音寧因此合情合理!綠營全面執政,當然要重用自己人,以擴張自己的勢力,焉能任用敵對陣營的人才,擴張敵對的勢力?執政黨「拔管」因此也合情合理!根據政治顏色用人,不僅台灣如此,所有實行選舉民主的國家莫不如此,只是程度上有些差異而已,例如美國現在共和黨主政,自然多半重用傾向共和黨的人才,未來若民主黨主政,自然多重用傾向民主黨的人才。

台灣目前是兩黨政治,粗略估計,四分之一的人才傾向綠營,四分之一的人才傾向藍營,另外二分之一的人才則屬於不藍不綠。綠營執政不用藍營人才,藍營執政不用綠營人才,因此不論藍、綠誰執政,最多可能任用四分之三的人才,而少則只能任用傾向自己的四分之一的人才。而實際情況恐怕較接近後者,因為傾向執政者的人才可能助選有功,當然比不藍不綠的人才更受執政者的青睞。縱觀現在的執政團隊,執政者能否任用不藍不綠的人才,讀者可以自行評判。台灣的人才有限,又只有少部份人才受到重用,實在是很不利的,但這是實行選舉民主的國家的普遍現象。

相對於選舉民主國家,大陸的「中國模式」在人才運用上有很大優勢。人才不需要區別哪個黨,大家都全心全意為這個國家出謀劃策,而執政者則聽取所有人才的建言和討論,最後任人唯才,明智地決定大政方針。以經濟發展為例,大陸在2011年之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年增長率平均高達9.9%,之後幾年迅速跌落到7%以下,面臨墜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機。幸而這期間許多大陸經濟學家提出各種對策,經充分討論,政府終於決定採用供給側改革的政策,而不是多數國家所採行、偏需求側的貨幣政策或擴大投資政策。供給側改革使大陸能改善經濟結構,持續保持中高速增長,所有經濟人才在此同心協力出謀劃策,功不可沒,這在選舉民主國家幾乎是不可能的。

台灣執政黨根據顏色用人,大陸卻多能用人唯才,台灣如何能跟大陸競爭?大陸比選舉民主國家有運用人才的優勢,因此大陸的崛起是勢不可擋啊。

「拔管」與學術界生態 | 郭譽申

大學自治和政治力退出校園,幾乎是公認的價值,為何蔡政府甘冒天下之大不韙而「拔管」?這與二十年來台灣學術界的生態是頗有關聯的。

學術研究的目標是追求真理,因此必須客觀中立,不該受特定意識形態的影響。然而人不可能沒有意識形態,為了客觀中立,學者進行學術研究和判定學術研究的價值時,應該小心排除個人意識形態的影響。這是學術界的理想,但是很多學者卻做不到,無論是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在學術界,每個學者的成就、學術地位的升貶和研究計畫的通過等,都取決於同儕學者的互相評判,而學界大老更有極大的影響力。當學者以個人的意識形態介入學者和學術研究的評判,學術評判不再公正,造成賞罰不公,長期將嚴重傷害學術界的水準。

台灣藍、綠意識形態的對立嚴重,不少學者也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而尤以親綠學者為烈。意識形態強烈的學者常以意識形態介入學術評判,傾向提攜意識形態相同的學者,而排擠意識形態不同的學者,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筆者認識一位擁有中國歷史博士學位的台灣人,他幾年前至今一直在大陸的大學任教,問他為何?他無奈地回說,他在台灣政治不正確,不太可能找到大學教職,只好流落異鄉。其實這位博士並未參加具體政治活動,最多就是有時候在網路發表一點絕不激烈的個人政治觀點而已。意識形態影響人文社會學科比較大,影響自然學科理應比較小。即使如此,我曾聽到生技領域教授說,絕不願顯露個人的政治傾向和意識形態,否則怕會觸怒某些學界大老,影響其主要研究計畫的通過。

看清台灣學術界的生態,不難明瞭蔡政府為何非要「拔管」不可。台大校長地位崇高、影響力大,若由親綠學者擔任,不僅能以其崇高地位替綠營幫腔,更能提攜意識形態相同的親綠學者,而排擠親藍學者。學者很有發言權,擴大親綠學者的陣容對於擴充綠營的版圖有大功效,因此蔡政府非要「拔管」不可,「拔管」之後再安插親綠學者擔任台大校長嘛。

台灣藍、綠的黨同伐異早已進入學術界,令人難過,但大體上都是個人行為,學者以其意識形態介入學術評判,是個人的「自由心證」,旁人和法律都不可能管。所幸因為是個人行為,各大學各學術領域黨同伐異的嚴重程度各有不同,還能勉強期盼學者自律自清。然而蔡政府「拔管」是政治力、公權力的粗暴介入大學,影響當然遠大於屬於個人行為的黨同伐異,既有寒蟬效應,使親藍學者不敢及不願參加校長遴選;也有鼓舞效應,使親綠學者更加傾向以意識形態黨同伐異。這些都將嚴重傷害學術界,讓學術界萬劫不復。

學術界不以意識形態黨同伐異,是高標;而大學自治和政治力退出校園,是低標。台灣的學術界已經達不到高標,現在竟要落入低標以下,我身為知識份子,是可忍而孰不可忍?我真希望台灣沒有政黨、沒有政務官,而以常任文官治國,這樣學術界不會以意識形態黨同伐異,才是學術界的理想啊。

 

從「拔管」看綠營執政 | 郭譽申

教育部拖延任命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會選出來的校長當選人管中閔三個半月,終於決定「拔管」,確定駁回管的當選資格,要求台大重新進行校長遴選作業。

先前教育部「卡管」的理由都指向管中閔本人,最終「拔管」的理由卻指向遴選委員會(遴選委員共21人,其中18席由校務會議代表選出,另外3席由教育部指派),認為遴委會未處理遴選委員台哥大副董事長蔡明興與擔任台哥大獨立董事的管中閔的利益迴避問題,因此遴選無效!遴選法規上並未明列副董事長與獨立董事須利益迴避,而遴委會已開會認定遴選結果無疑義,即認定蔡未迴避並無瑕疵或不影響遴選結果。人際關係何其多,基於大學自主,遴委會自會判定何種人際關係須利益迴避,教育部憑什麼判定何種人際關係須利益迴避?

綠營「卡管」許久,最後終於「拔管」,並不令人意外。既已「卡管」許久,只能「拔管」,雖然承受大量噓聲,至少能獲得獨派深綠的掌聲;假使綠營最後接受任命管中閔為台大校長,不是承認先前「卡管」都是錯誤嗎?這樣會兩邊都不討好,在乎學術自由的民眾會記得你「卡管」的錯誤,而不在乎學術自由的獨派深綠民眾則會痛恨你軟弱。過去馬英九執政就常兩邊都不討好,善於玩政治的綠營可不會犯這樣的錯!

綠營雖然有很多派系,內部競爭激烈,但是對外一定不論黑白團結一致,違反這規則的都沒好下場,如曾經擔任主席的許信良和施明德,以及部份的「十一寇」。綠營既然全面執政,對外又團結一致,有什麼不能做?雖然綠營曾把大學的自由、獨立喊得震天價響,政權在我手中,多數媒體在我手中,我總能把黑的說成白的,有什麼不能做、不敢做?過去馬政府全面執政,卻縛手縛腳,這不敢做、那不敢做,綠營可不會犯這樣的錯!

綠營赤裸裸地推翻台大校長的遴選結果,傷害大學的自由、獨立,影響台大的學術地位,影響台灣所有大學的學術地位,影響台灣年輕人的競爭力,影響國際對台灣的觀感等等。不過這些影響都不是立即的、而是逐漸的,而台大校長的地位和影響力卻是立即的。綠營執政當然把立即的地位和影響力擺第一位,把握當下重於期待未來嘛!

 

從「卡管」談起 | 郭譽申

元月5日,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會經兩輪投票,選出管中閔擔任新任校長。曾擔任藍營政務官的「管爺」原來應該在2月1日就任,綠營卻提出管擔任獨立董事、涉及論文抄襲及在大陸兼職授課等爭議,即使遴選委員會和校務會議都已開會決議,管的當選校長無疑義、無瑕疵,教育部至今仍拒不聘任管,使台大校長懸缺超過一年。

平心而論,遴選委員會和校務會議既已肯定管中閔的當選校長,表示上述的指控都不是管或遴選過程的明顯缺失,「反管派」和教育部若仍堅持這些指控,只有訴之司法裁決,但是那會拖延更多時日。該怎麼辦?

校長遴選雖與一般選舉不同,但同樣是投票,同樣要由官方來認定結果。一般選舉若沒有明顯的重大缺失,中選會可以拒不接受投票結果嗎?中選會一定立刻接受、公佈投票結果,以昭公信;若有爭議,再由司法訴訟慢慢解決,若當選者後來被判定違反選罷法,將被撤銷其當選。校長遴選當然應該類似,教育部應該在第一時間聘任管中閔擔任台大校長,而質疑者可以向法院提出控訴,這才是法治國家該有的正常程序。

教育部和中選會的腳色相當程度類似,為何作為大不同?多年前早有先例,若中選會不立刻接受、公佈投票結果,得票領先者的大批支持者就會包圍當地的選舉主辦機構,甚至造成暴動。對比之下,台大校長的遴選面對教育部,卻是非常溫和,最多就是一些教授到教育部抗議一下,而大學生和社會大眾都只在旁看熱鬧,難怪教育部可以一直推拖拉!

台灣的高等教育已經是問題叢生。廣設大學既稀釋教育資源,又摧毀了技職教育,也摧毀了中段以下的大學,這些大學為了爭取學生入學,哪敢淘汰學生,追求教育品質?公教年金改革大砍教授的退休金,等於大減教授的薪資,讓前段大學的優秀教授多想外移出走;現在教育部的「卡管」則是雪上加霜,台大無疑是台灣高等教育的龍頭和表率,教育部無理介入台大校長遴選,在國内外都動見觀瞻,對於前段大學的損害恐怕不下於公教年金改革,公教年金改革是物質上的損害,而台大校長遴選則是精神上的損害。難怪今年優秀高中畢業生申請出國念大學者創新高,優秀人才都要出走,台灣怎麼辦?

台大校長大約是比立委,甚至市長,更重要的職務。台灣人會為了中選會不接受當選的立委或市長,而包圍、大鬧選舉主辦機構,卻任由教育部拒不聘任管中閔為校長。只能說是,台灣人分不出輕重,也缺少民主素養吧!年輕人可以熱烈支持太陽花學運和同志婚姻,卻不大關心真有切身影響的高等教育,大約是一種好高騖遠的心態吧!台灣怎會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