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最知道」看美國 | 譚台明

「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最知道」。這句習近平的名言,似乎很普通,只是個譬喻,沒什麼大道理可說,但最近,我感到其中還是有一些深意。

最近拜登特別跑到一個以黑人老師和學生為主的南卡羅萊納州的州立大學去演講,對黑人大加恭維。這令人想到美國在種族問題上的應對。美國對黑人相關議題的禁忌之多、之嚴,以及很多法令對黑人的保護,都令人覺得有些過頭,其「政治正確」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甚至引起了很多白人的反彈,有形成另一種新的反向的「不平等」之危機。

這個現象美國人不知道嗎?不反省嗎?但最近我因某事而忽有一悟︰不是不知道不反省,而是如果不這樣強力地矯枉過正、雷厲風行,則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早就惡化了,不知會嚴重到什麼程度,根本就混不到今天。

以前我曾寫文批評,美國的少數民族政策太虛假,只有表面的保護與優待,卻沒有深層的幫助與融合。現在,我覺得這個想法幼稚了。所謂深層的幫助與融合,此事談何容易?要等到猴年馬月?但種族歧視卻是現實得不得了的問題,必須立刻撫平。所以一定要靠強制與高壓來形成禁忌,否則達不到效果。所以,寧可形成某種社會禁忌之非理性,寧可「政治正確」走極端,也不能容許放鬆後產生的可怕後果。至於後遺症,相較之下,就是小菜一碟了。

每一個國家、社會,乃至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殊的發展路徑,以及伴隨而來的隱疾、頑疾、痼疾,坦白說,也只有過來人自己明白。而相應於各種的「疾」,自然也有一些從經驗中摸索出來的辦法,也許不是那麼科學或上得了枱面,但總是能過得去,讓這個國家(社會、個人)能繼續發展。

今天,你美國滿世界地高喊民主自由,其實就是在玩田忌賽馬,以自己的強項攻別人的弱項,破壞別人能夠維持社會運轉的各種土辦法,硬是要假民主自由之名,敲開別國的禁忌,拖垮別國的競爭力。至於美國自己的「疾」呢?只要自己仍是世界第一強,規矩自己定,則自己的「疾」仍然可以被自己的禁忌給保護起來,不管合理不合理,至少都能把頑疾壓下,確保社會體質的安然無恙。

以己之長攻敵之短,這也是兵法上的必然。只不過美國有點玩得太高興了,全幅心力都用在暴露人家的舊疾之上,卻沒想到自家的一些頑疾,靠老辦法有點壓不住了。看來,美國的當務之急,應是為自己改改那已經不合腳的鞋子,而非一心一意要給人家換新鞋。

婦女地位超越男性指日可待 | 盛嘉麟

人類傳統男性獨佔教育機會,主導社會的年代已經過去,男女教育機會均等是婦女地位提升的最大因素與保證。 

【教育機會法律平等】 

清末民初女子教育機會的確立和實施,為民國後期女子教育機會的立法走向奠定了基礎,男女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這一基本原則得到了南京國民政府與中國共產黨革命根據地的繼承。 

民國初年,女子教育機會通過教育部頒布的《普通教育暫行辦法》《中學校令》《師範教育令》等規章進一步確立,女性獲得了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機會,教育條件也逐漸向男性靠攏。 

五四運動後,《學校系統改革案》使女子教育機會獲得平等確立,不久後中華民國憲法也對男女教育機會平等做出保證。 

【教育機會實質平等】 

兩岸經過幾十年的適應,男女教育機會均等已經完全消除了立法和實際的落差,進入了男女教育機會實質平等的社會。 

不只平等,近廿年來,中國女性教育的優勢已經逐步顯現。據教育部統計數據: 

早在2005年中國大陸的大學便已進入女性錄取比例高於男性的時代。 

女大學生的絕對數量在2009年首先超过男性,占比達50.48%,到了2020年佔比已達 52.04%。 

而且在教育過程中,女性專心學習,在校成績不斷攀升,也呈現優於男性的趨勢。 

男女學習的領域,近年來也打破了男性在硬領域「理工生命科學」的絕對優勢,女性漸漸從軟領域「文史商業科學」的優勢,擴張到硬領域。 

男性教育機會的優勢逐步全面減退,呈現了陰盛陽衰的「男孩危機」現象。 

【就業機會職場變化】 

男性自古以來主導社會及就業的事實是建立在龐大的體力勞動上,但是廿世紀以來,能源支撐的機器運作取代了愈來愈多需要體力勞動的工作,譬如碼頭工人、搬運工人、苦力勞務、農事操作等領域的工作崗位,不是消失,就是大幅減少。重型體力勞動在就業市場的褪色,促成了男性優勢的消退,女性就業機會比例的增加。 

美國1956年開始坐辦公室的白領工作超過了體力勞動的藍領工作,而且即便是藍領工作,對體力的要求也愈來愈輕微,絕大多數女性也能勝任。面對這樣的就業市場,由於教育機會平等的效益釋出,促成了男女就業機會的平等,男女就業機會平等的效益釋出,造成了男女經濟力量的平等,男女經濟力量平等的效益釋出,這樣一層一層的效益釋出,造成了廿世紀末葉男女社會地位的全面平等。 

【耐心細緻婦女優先】 

進入廿一世紀,不但男女就業機會充份平等,而且女性的先天條件,如母性、細緻、周到、耐心,語言,都優於男性,使得許多婦女在護理、教師、人際、銷售、管理、文創、影藝等領域發揮了先天條件,形成優勢。 

2018年台灣國中女性教師佔比如下 

國小,71.0%,(其中57.2%擁有碩士學位) 

國中,69.1%,(其中57.1%擁有碩士學位) 

顯示出女性教師不僅是數量的優勢,學歷品質亦居優勢。  

2017年台灣醫療職業女性佔比如下 

護士      100% 

護理師    98% 

營養師    92% 

心理師    72% 

放射師    53% 

藥劑師    48% 

中醫師    30% 

牙醫        28% 

西醫師    20% 

未來的趨勢是護士、護理師、營養師、心理師、放射師領域女性繼續保持優勢。而藥劑師、牙醫、醫師領域,女性隨著醫學院入學比例的增加,佔比繼續年年上升。男性在醫療職業領域節節敗退。 

即使傳統上儘是男兒天下的台灣地區國軍,2021年的統計顯示 

空軍的女性比例 18.2% 

陸軍的女性比例 14.2% 

海軍的女性比例 13.9% 

軍官的女性比例 14.7% 

士官的女性比例 16.7% 

士兵的女性比例 14.5% 

我們也注意到大陸的女性社會地位比台灣更高,大陸長期的口號是婦女撐起半邊天。 

大陸的電力產業,我們常常看到女性技師在電塔高空處理100萬伏特的超高壓電纜,鋼鐵產業常常看到女性焊工在焊接鐵管鋼板,航空母艦上有許多女性值勤的官兵,奧林匹克運動會競賽中,中國女性運動員為國家掙得60%的獎牌。 

現在進步國家的一般辦公室的普通員工80%都是女性,因為女性細緻、周到、耐心,語言比男性更適合一般辦公室的日常事務。男性如果不是學有專業、高級學歷,普通男性工作難找,「男孩危機」現象早已呈現。 

【教育就業先決條件】 

教育機會實質平等打造了男女品質的均等,男女品質的均等打造了男女就業機會的均等,進而打造了男女經濟力量的對等,經濟力量的對等是男女社會地位真正平等的基礎。 

歸根結底,教育機會的平等絕對是提升婦女地位最大的基礎貢獻,就業機會的平等對提升婦女地位有非常重要的基礎貢獻,所以教育和就業是婦女地位平等的先決條件,也就是奠定了婦女的地位。 

【婦女運動充份條件】 

儘管婦女運動聲勢浩大,論述充棟,對婦女地位僅僅提供了有限的貢獻,僅僅是圓滿婦女地位的充份條件,婦女運動加快了人們對女性平等的觀念,彌補了一些弱勢婦女需要的幫助。反而婦女運動本身造就了一批學者和職位,以及社運的知名領袖人物。 

世界上的歧視關係都有深遠的歷史原因,不是立法及社運所能解決。譬如: 

美國黑人長期被白人歧視,雖然歷經1954-1968 轟轟烈烈的民權運動,1964年民權法案,已經有完備的立法基礎。但是黑人在教育和經濟上持續落後,僅憑少數天賦異稟的運動明星、影藝明星,不足以提升整體種族的地位。而且非洲大陸的黑人在整個人類歷史上竟然沒有建立過輝煌的政治結構、軍事帝國、物質文明、道德文明、科學技術,更是受到歧視的遠因。 

華人首批來美國的是低層的鐵路工人,除了出賣勞力,並無其他優勢,因而倍受歧視。二戰以後留學生開始移民美國,優質的教育水準建立起較好的就業及經濟地位,才獲得今天華裔的初步平等地位,而不是靠立法及社運。今天華裔仍受歧視則是另一種文化差異,忌妒害怕的排擠,與黑人的歧視不同。 

歐美白人歧視亞洲人是白人三百年的科技軍事經濟的優勢造成,不能依靠立法、社運來解歧視決問題,唯有靠亞洲人在科技軍事經濟上的自我提升漸漸解決。如今中國、日本、韓國都是科技軍事經濟上的強國,白人對亞洲人的歧視和一兩百年前相比已經大為減弱,部份轉為忌妒擔憂的排擠,再往下去歧視現象可能反轉。台灣地區與菲律賓的關係,在五十年前我們還有去馬尼拉大學留學的,五十年後成了菲傭來台灣謀生,就是歧視反轉的例子。男女平等亦復如此。可見婦女社會運動對提升婦女地位的貢獻多為高估。 

【女性必勝不急相煎】 

如今世界大勢,包括台灣,女性領袖高官和女性民意代表愈來愈多,女性企業高層、專門職業、軍事作戰、普通工作,也愈來愈多,已經是普遍現象。 

婚姻關係中的姊弟關係愈來愈普遍,代表女性也有實力享有年輕優質的男性,而不限於以往的老夫少妻,只讓男性享有年輕優質的女性。職場上男性遇到的女性主官愈來愈普遍。少年男性的裝扮不再流行粗獷暴力的雄性形象,而是走向中性的溫和的漂亮的形象,取悅女性。未來女性必勝已成定局,婦女地位超越男性指日可待,婦女運動者不急相煎。 

下一個制裁澳洲的目標-澳洲旅遊 | 盛嘉麟

中國駐澳大使成競業上週警告澳大利亞,澳洲的旅遊業可能是下一個被北京打擊的行業。

據澳洲人報報導,在向澳中貿易理事會發表的視頻講話中,成競業稱澳洲對華人社區的種族歧視現象正在增加,澳大利亞不要指望在國際邊界重新開放後,利潤豐厚的中國赴澳旅遊市場能夠復甦。 ”我擔心的是,中國遊客是否能像以前那樣受歡迎,是否還有一個友好、有利的環境,吸引他們來澳洲。”

2019年,赴澳的中國遊客達到創紀錄的144萬人,年消費124億澳元,佔外國遊客總消費的27%。超過了美國遊客當年的39億澳元、英國遊客的34億澳元、新西蘭遊客的26億澳元。

成競業還估計澳中政治關係將進一步惡化,並將此對澳洲的旅遊業的制裁,歸咎於澳大利亞。

成竞业再发威胁 瞄准澳洲旅游业

停止仇恨亞裔 | 鄭可漢

Stop Asian hate. Hate is a virus. Shame on it. I’m proud of being an Asian. 反擊!全美多地爆發「停止仇恨亞裔」活動,抗議者現場高喊:「我很驕傲是亞裔」。

當地時間3月20日,包括亞特蘭大在內的美國多地爆發主題為「停止仇恨亞裔」(Stop Asian Hate)的遊行和集會,以此抗議亞特蘭大按摩中心發生的槍擊案,以及近期在美國激增的針對亞裔的仇恨事件。20日中午,亞特蘭大市有數百人從伍德拉夫公園遊行至自由廣場,抗議人群手持標語,吶喊諸如「仇恨才是病毒」等口號。抗議人群表示,集會是為了向立法者施壓,以制止美國境內頻頻發生的針對亞裔的暴力行為。

此外,包括洛杉磯、舊金山、紐約、波士頓、西雅圖等多地的抗議者計劃於當地時間20日至22日舉行多場抗議集會,以反對針對亞裔的仇恨行為。

華人老婆婆為何敢於反擊白人壯漢?當地時間17日,在美國舊金山定居的華裔老人謝肖珍遭遇當地一名白人男子的襲擊後,勇敢地奮起反抗並制服了這名暴徒,事件得到了中外媒體和民眾的關注。

從美國歧視的光怪歷史和醜陋現實看,美國社會存在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眾所周知,美國是由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移民組成的合眾國,在自由、開放及寬容的表象下,人種厭惡、種族歧視、乃至族群仇恨,也一直伴隨始終。最典型的是歐洲移民對美洲土著的印第安人的迫害、歐美白人對黑人族群的歧視、歐美人對亞裔等弱勢族群的鄙視。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1882-1902)、二戰期間強制收容12萬多的日裔美國人、1992年洛杉磯暴亂搶劫韓裔美國人商店街等,都是對亞裔美國人赤裸裸的暴力歧視。這些歷史不同、程度不一、性質趨同組成的歧視歷史使歧視意識在美國根深蒂固,歧視基因空前強大,歧視犯罪有增無減。

亞特蘭大受害者與反擊白人壯漢的華人老婆婆

美國社會在償還種族歧視欠債 | 郭譽申

美國有種族歧視問題,是人盡皆知的。Heather Mac Donald所著的《美國多元假象:一味迎合種族和性別議題,使大學沉淪,並逐漸侵蝕我們的文化》(The Diversity Delusion: How Race and Gender Pandering Corrupt the University and Undermine Our Culture, 2018) 呈現美國已投入不少資源,希望化解種族問題,但是成效不彰而受到作者質疑。(本書探討種族和性別两議題,但是本文僅著重於種族議題。) 美國現在的種族歧視無疑比過去改善很多,然而美國社會好像在償還過去長期的種族歧視欠債!

美國過去無疑有種族歧視,白人歧視黑人及西班牙裔等有色種族,根本明定在一些法律裡。因此現在有很多人對有色種族有補償心裡,而對有色種族特別優待。例如,很多大學降低有色種族的入學門檻(不包含亞裔),使有色種族學生達到適當的比例;部份政府機關和企業優先聘雇有色種族,使有色種族員工至少達到最低的門檻。這些補償和優待看來無補於事,反而造成有色種族的受害者心態。尤其在大學裡,有色種族學生(及其支持者)不時指控一些無意的言行為歧視,而釀成軒然大波,在大學袒護有色種族學生之下,甚至造成被指控者失去工作或身敗名裂。書中列舉了不少這樣的例子。

本書認為,很多人,尤其在大學裡,堅信美國普遍存在著種族歧視和性侵/性騷擾,而需要矯正。這種想法導致大學和社會的多元化官僚文化大幅擴散,例如大學聘用許多官僚或教授,被作者稱為冗員,以便隨時處理突發的種族歧視和性侵/性騷擾事件,並且向學生講授有關種族和性別議題的培訓課程,甚至取代了有關美國文化的經典通識課程。


在美國,自由派較傾向多元價值,而保守派則較堅持美國傳統文化;因此自由派比保守派更反對種族歧視,比較同情有色種族及支持女性主義。作者是保守派的學者,反對特別優待有色種族。不論是否贊成作者的保守派觀點,本書呈現了美國種族議題的衝突性及難以解決。

有色種族過去在美國長期受到歧視,因此貧窮、犯罪率高,成為社會問題。自由派傾向給予有色種族特別的優待,如大學降低有色種族的入學門檻,以提升他們的學識和競爭力。然而如書中所述,優待進入大學的有色種族學生,學業基礎本即落後於一般學生,他們在大學裡因此多半學業表現不佳,甚至無法畢業;而更糟的是,在大學的寵愛袒護之下,他們常會養成受害者心態,而怨天尤人、不求上進。

特別優待有色種族似乎無助於解決種族問題,然而若遵循保守派理念,對有色種族不做什麼,有色種族長期貧窮、犯罪率高,自然競爭力低落,幾乎無法自行改善生活。這樣既不符合人道精神,也很可能造成社會動盪、種族對立。看來不論怎麼做,種族問題都極難解啊!

今日的美國不是沒有種族歧視,但無疑比過去改善很多。然而過去的歧視已導致有色種族的弱勢甚至沉淪,成為美國的沉疴,不時在折磨美國社會。自由派和保守派,對應於民主黨和共和黨,對有色種族很不同的態度,幾乎分裂了美國社會。美國社會好像在償還過去長期的種族歧視欠債!

族群平等從自己做起 | 張輝

當我們關注及批判美國的種族或黑白歧視時,是不是捫心自問,自己有否種族或膚色歧視的情結?以下是四件我親身經歷的事:

第一,三十多年前,跟領導由紐澤西搭公車到對岸的紐約曼哈頓,我倆坐在門邊等著開車。司機是一壯碩、大肚、五十出頭白人,穿著制服及戴帽。司機頭偏向我,用手指了指前方,一副不屑的表情,撇著嘴,嘴角迸出了一句「中國人」,我往他手指方向看,一位六十左右亞洲婦人,兩手各提著裝滿東西的袋子,很狼狽的正趕往我們的巴士。

當她蹣跚的上車時,坐在門旁的我們夫婦同時起立,我還伸手扶她並幫她將物品放妥,此時我不經意看了司機一眼,他的臉一直紅到脖子。這位亞洲婦女跟我講了一些話,我沒聽懂,也許是上海話或廣東方言,但也可能是越南話或東南亞任一種語言。

第二,在紐約中國城,我因剛到美國,時差影響睡不著,一大早逛街,發現有賣中餐的忙碌小店,沒人排隊但擠成一堆,紛紛跟賣方點要的食物,我眼見若不跟著擠和喊,不知何時會輪到我,於是就用我的標準國語點餐,當著服務生小姐的面喊了兩次,她居然看都不看我一眼,我動氣大喊第三次時,她白了我一眼,面如寒霜,喃喃的說了一句類似「中國人不會說廣東話」。那一天讓我情緒大受影響,看到中國同胞再也不那麼興奮及感到親切了。

第三,1988年返大陸省親,來、回皆經香港,在香港有地陪安排。除了被他騙了不少錢,花幾百塊美金買了鄧小平都吃的龍鳳草磨成的粉之外,見識到港人對剛開放進入香港的大陸同胞的鄙視,即使都是講廣東話。

第四,台灣的朋友在美國一個很不錯的新社區買了新房,沒想到不久隔壁搬來一個黑人家庭。朋友說,他為此悶悶不樂,覺得很嘔。

有天他在後面院子優閒的看報喝咖啡,突然一個橄欖球飛到他的草坪,接著,一位三十餘歲黑人青年一面笑著跟他打招呼一面進入撿球。美國一般住宅有前院、後院,通常是沒有牆或圍籬的。朋友勃然大怒,站起來指著那位黑人青年大罵美式粗話,並威脅下次再進入就會拿槍射擊。黑青年連聲抱歉悻悻然離去。隔了一段日子,朋友聽社區人說,那位黑青年是當地新上任的檢察官。

結論:世界上到處都有族群歧視,或許沒有美國那樣厲害而鬧出人命,卻是非常普遍。族群平等,每個人都該從自己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