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盧沙野大使的言論 | 俞力工

4月21日,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先生在接受記者訪談時,說了一番話,引起80多位歐洲議員投書,要求法國政府視盧大使為“不受歡迎人物”,並將他驅逐出境。

以下,先將盧大使接受法國LCI電視臺直播專訪的部分內容摘錄如下:
問:請明確一下你們的立場,因為它似乎飄忽不定。首先,在您看來,克里米亞到底屬不屬於烏克蘭?
答:這取決於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歷史上,克里米亞一開始就是俄羅斯的。蘇聯時期,赫魯雪夫把克里米亞送給了烏克蘭。
問:對不起,從國際法看,克里米亞就是屬於烏克蘭。這個問題上可以討論,可以提出爭議,但從國際法角度,克里米亞就是屬於烏克蘭。
答:從國際法的角度,甚至可以說那些前蘇聯國家沒有有效的國際法地位,因為沒有國際協議認定他們作為主權國家的地位。

俞按:盧大使固然只提到包括俄羅斯的15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但實際上,那些年,包括四分五裂的前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涉及的新獨立國家,少說也有20多個。如果盧大使的“國際法觀點”能夠成立,意味著那麼多的國家的主權地位就都“有了問題”。這就難怪,他的議論頓然引起軒然大波。甚至,俄羅斯、塞爾維亞,都可能暗地罵娘。

這事,讓我憶及1943年的開羅會議。彼時,美國急切希望國民政府積極投入抗日,以便讓盟軍放手對付西線戰場的法西斯勢力,因此召開了開羅會議:一方面授予蔣介石先生“亞洲軍區總司令”的殊榮;同時也答應日本投降後,將臺灣、澎湖等一切竊取自中國的領土,歸還中華民國。

照理,台、澎兩地於1895年甲午戰爭後,通過“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一旦日本戰敗,物歸原主應該是不言而喻的事。但是,英國首相邱吉爾卻提出異議,認為日本戰敗後,這些侵佔的領土,應該“通過新召開的國際會議,決定其最終歸屬問題”。

英國為什麼這麼建議?原因不外是出於霸權的處事習慣,認為英國對所有重大國際事務必須參與和具有決策權。換言之,彼時的“國際主導力量”是主張“舉行國際會議”。

可笑的是,邱吉爾作怪的時刻,英國的戰爭處境已是岌岌可危,沒有美國的支援,非做亡國奴不可。於是乎,在羅斯福總統的堅持下,會議上否決了邱吉爾的主張,同時又給足了蔣介石面子。

這說明什麼?說明即便當時“舉行國際會議”的主張,為國際“主流意見”,但畢竟不是白紙黑字的國際法具體規定。同時,也反映著,領土繼承權的問題,更加是個政治問題,或者說,是個拳頭問題,即“新政權是否具有繼承權,還要看繼承方是否具備實力”。

那麼,一般新獨立國家對領土繼承問題,又是持什麼態度?一般而言,並不主張大張旗鼓地舉辦什麼國際會議,讓不想干的國際勢力來決定自己的權益;而是多半主張利益相關的國家或政治實體,通過談判解決領土問題。因而,這就是冷戰結束期間,眾多國家通過雙邊談判,各據一方,紛紛獨立的原因所在。

盧沙野大使先生顯然對這方面的國際法、國際政治一知半解,於是在錯誤時間亂抬槓,發表了不當言論。

問題大嗎?其實盧的言論更加符合霸權國家的一貫主張,而如今卻讓霸權集團當做拽在手裡的小辮子,對他鞭撻起來。當然,他們也會順水推舟,一道把北京政府給批倒批臭。

那麼,一個大使難道就沒有言論自由?當然有!不過,言責自負,尺寸要是拿捏不當,或信口開河,就難免惹得一身騷。

參看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聲明
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前蘇聯是聯邦制國家,對外作為一個整體具有國際法主體地位。這不否認蘇聯解體後各加盟共和國具有主權國家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