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政治文化如何 | 徐百川

在UDN的部落格看到兩位網友對中國政治文化的見解,深不以為然,但是他們的看法很有代表性,普遍地流行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對此,我將我的不同看法,發表於下,敬供大家參考,共同切磋。

1:儒家「民為邦本」的思想從來不為君主所喜所用?《商君書》的幽靈從未離開過華夏大地?此網友的觀點是:中國的歷朝歷代所奉行的都是「外儒內法」,商鞅、李斯他們「君王至上」的法家思想,才是皇帝統治中國的實質。

答覆:事實上,綜觀中國歷史,實際上歷代皇朝大都是太平安樂,長治久安的。除了五胡亂華之時亂七八糟的二十幾個短命王朝,中國的王朝治世是常態,亂世僅是短暫現象。中國皇朝的覆亡大都由於武力衰弱,遭受外族侵襲所造成。這不是「民為貴,君為輕」的民本政治理想,使得皇朝顧及民生,使得中華文化綿延不絕?

2:應該是中國人的思想問題,西方人的思想最終產生民主自由的果實,中國人的思想產生獨裁專制,或者不是產生,而是本身就是。

答覆:當耶穌尚未出來宣揚博愛之前,中國有位皇帝王莽嚴厲斥責自己的兒子殺死一個奴僕,並逼其自殺謝罪。當時中國幫富人種田養豬的窮人家兒子都可以當上宰相,老百姓過著天高皇帝遠,「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的日子。

而一千年後,英國的采邑領主對農奴的新婚妻子有初夜權,領主寒冬狩獵,有權砍開農奴的腿腳,放血溫暖自已的雙足;法國大革命之前的法國農奴,有義務在夜裡拍打城牆壕溝的草地,以制止春蛙的鳴叫,使堡內的貴族得以安眠。

成為民主濫觴的英國1215年的大憲章,當初也只不過是封建貴族為了確保與君王分食農奴膏血的權益,逼迫君王所立下的一份對自己的權利保障書。

西方要到十八世紀在伏爾泰對中國聖王政治的極力鼓吹下,才興起了開明的君主專制。一直到十八、九世紀,西方都還存在著固化的世襲階級制度,在改革主義的浪潮下,農奴制度才逐漸在各地廢止。

在西方現代化之前,西方人民一直在思想、人身、經濟、政治上受著層層的深重桎梏,嚴酷的程度不是我們所能想像的。他們現在極力頌揚自由、人權,其來有自,有他們飽受束縛壓榨的歷史背景,並非是他們對人類文明的特殊貢獻。中國與西方在政治制度的發展不同,並非源於固有思想,而是歷史背景不同,自由民主是西方歷史的「物極必反」逼出來的。

—————-

茲摘錄一段網路所見的他人精闢之論,佐證我的觀點:「儒家文化也許開不出完全平等的社會,但漢唐以來,平民有機會入仕和為相,貴族社會與平民社會的這一份公平,也算儒家文化的影響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