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的黃土高原逐漸綠化 | 盛嘉麟

我研究過這個議題,我簡單列出重點:

1)大概400mm的降水量是維持森林的臨界線,低於400mm的地區的天然氣候無法維持森林,成為旱地。

2)黃土高原降水量在200mm~600mm之間,原來是有一半植被森林的,但是經過2000年的開墾砍伐,盡成黃土沙漠。

3)中國幾十年廣植樹木,退耕退牧的努力,頂多恢復黃土高原400mm以上的降水量地區的植被森林,也就是說恢復2000年前的狀態,有一半的植被森林面積。

4)當然茂密的植被森林也會略略改變氣候及降水量,或許中國幾十年的努力,足以把植被森林面積推進到原來350mm的地區。

5)也就是說,所有人為的努力可以推進黃土高原的綠色區域從 50%(400mm以上)到 60%(350mm以上)。

6)但是衞星圖片顯示目前黃土高原的綠色區域已達到80%,而且還在擴大中,這絕不是中國政府的努力所能達到。

7)根據年降水量及NASA、NOAA 的氣象記錄,黃土高原的年降水量正在逐年增加,也就是說黃土高原降水量變成400mm~800mm之間。

8)加上人為的努力,黃土高原的綠色區域將來很快可以100%覆蓋全境。

9)氣候變遷對各國的損益不均。俄羅斯、加拿大的農業帶北擴,是受益者。中國有損有益,青藏高原冰川乾涸是損,黃土高原全面綠化是益。

所以這段YouTube有點攬功,不過中國幾十年的努力也功不可沒。

黃土高原,顛覆了想像,如今已經長滿了大片森林

甘肅省臨澤縣沙漠綠化有成 | 鄭可漢

巴丹吉林沙漠在內蒙古西部 (「巴丹吉林」系蒙古語),是我國的四大沙漠之一。巴丹吉林沙漠的南緣,有一座西北小城,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從這裡穿過,水與沙在此相逢。這座隸屬於甘肅省張掖市的小城,因此有了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臨澤。歷史上,臨澤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沙漠和戈壁佔到全縣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

為了守護家園,臨澤縣廣大幹部和群眾多措並舉、科學治沙,歷經幾十年的艱苦奮鬥,初步形成了內有農田防護林網、中有防風固沙林帶、外有天然植被封育區的綠洲生態防護林體系。

一手治沙,一手引水。從2020年開始,當地通過水系連通工程打通全縣水脈,通過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增強水體流動性,恢復河道生態功能,改善濕地湖泊自然生態,構築起河湖渠泉相連的縣域生態水網。如今的臨澤,生態環境煥然一新,鄉村水豐多澤,百姓臨水而居,宛如江南水鄉。

多年來,臨澤縣堅持防沙治沙不動搖,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做強紅棗、葡萄、肉蓯蓉等特色林果產業,助力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

過去的努力有了豐碩的成果,對於新綠化的沙漠區還要繼續努力!據了解,臨澤縣今年治沙面積近1萬畝,目前阻沙網已完成90%,緊接著將在阻沙網內栽植紅柳、梭梭等抗沙苗木。

中國是全世界沙漠綠化第一強國!好處太多了!國土可使用率增加,農業增產,可再供新增人口,空氣品質改善,好處不勝枚舉!

在臨澤縣平川鎮北部的沙漠區,治沙人員正在用麥草埋設阻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