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雖然國營事業較多,明顯是以自由經濟為主體,與「共產」制度已無甚關係,而頗類似台、港的經濟制度。大陸又願意在台、港實行「一國兩制」,為何台、港還堅持反共不已?
香港反送中最能反映出港、台的堅持反共。一堆知識分子對中共「忍很久」了,逮到機會全面爆發。反對的理由不重要,老子不爽才是最重要的。問題是,他們為什麼不爽?1997,亞洲金融風暴,若非大陸在後面撐著,香港早完了。
香港的反中氣氛,始於2008。因為全球的金融風暴,大陸開放更多的陸人到香港消費,結果卻造成香港市民階級的大反彈。(說陸人買光了香港的商品,炒高房價、縱容小孩隨地小便,損害市容,之類的)此後不斷醞釀,吵直選,2014否定了「袋住先」,要「不打折的民主」,終於得到現在的局面。
香港的自由倒退,我認為是香港人傻,自作自受的結果。對政治的認識極其淺薄,對美國與中國的認識也極其淺薄。一般人如此不奇怪,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一些知識分子也如此地「渾」呢?回歸之後,香港的自由明明一點不少,民主也比港英時代更多而非減少,「一國兩制」並未打折,為什麼會鬧成「全民反中」而一點清醒的聲音都沒有?
個別的事件,如今看來都是小事。關鍵在於知識分子「超不爽」。他們所說的所有「反共」的理由,其實都是假議題,全是「過去式」(參見《反共理論多針對蘇聯社會主義,已失效》),根本無足輕重。他們發自內心根深柢固的不爽,才是最重要的問題。為何如此?
原因說來很簡單。1949左右大量反共人士逃難到台、港,雖然隔了70多年,他們的反共意識形態自然傳承給他們的兒孫,還擴及所有周遭的人,不管中共有多少改變。每個國家的教育、媒體、出版業等都自成體系,幾乎不開放給外人進入,因此一個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是很不容易改變的。網路雖然使人容易獲得外國的資訊,但多數人終究是活在本國的網路裡,而且透過網路,歐美的意識形態對台、港的影響恐怕還超過大陸。台、港因此難免持續其反共意識啊!
為什麼知識分子也如此地「渾」呢?以著名哲學家勞思光的名著《歷史之懲罰》為例。該書集結勞教授1962的一些文章,出版於1971,到1999再以《歷史之懲罰新編》([1])的書名重新出版。
這本書反對共產黨是基於共產主義的「歷史階段論」,即認為資本主義終將崩潰而被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所取代。勞教授這樣的主張在1962、1971時很有意義,因為當時中共確實認同歷史階段論,然而到1999時,中共實行改革開放已20年,已完全接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等於實質放棄歷史階段論了,《歷史之懲罰新編》於是變成無的放矢了。勞教授,1999時72歲不算太老,這樣的頂尖知識分子都無法與時俱進,改變其反共意識,遑論多數盲目跟從勞大師的一般知識分子。
世界的環境讓各個地方的意識形態不容易改變,不同的意識形態於是造成很多衝突。台灣堅持反共,不願與對岸妥協,兩岸最後只好走上武力解決嗎?祈願千萬不要如此啊!
[1] 勞思光《歷史之懲罰新編》香港中文大學,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