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悼念朱雲漢教授-中文程度需要提升 | 霍晉明

都說當今中文程度低落,到底是如何低落法?且以這篇台大政治系的公告為例︰

一、標題就不對。應為「敬悼朱雲漢教授辭世」少了「敬悼」二字,公告的用意不明。

二、第一行,「辭世於台北」,應作「病逝於台北」或「於台北病逝」。因為「病逝」是確指,而「辭世」在習慣用法上則是泛指。所以如果要加上具體地點或時間的補語,宜用「病逝」或「逝世」。當然,「辭世」在文法上與「逝世」並無差別,但在習慣用法上,二者的語感還是不同的。

三、「朱教授見識深閎、講學不輟…」一句不佳。蓋中文講究「互文」,上下句用詞要能搭配。見識深閎的下句,應搭配與它同性質的褒語,如「學養專精」之類。「講學不輟」與「見識深閎」在詞性上不成對偶,在語意上亦不相關,如此措詞,使讀者感到突兀,好像話說半句就沒了下文,然後接一件不相關的事。

四、「桃李滿門」成為單句,不合中文的習慣。可以改成「教學熱忱,育才無數」之類的。

五、「對本系與政治科學研究貢獻卓著」一句,「本系」與「政治科學」的性質不同,不能對等,故不宜併為一句。應說「不僅對政治學科著有貢獻,且對本系之聲望(或「教學品質」、或「成長茁壯」)裨益良多」之類。又,政治學雖屬社會科學,但一般不會逕稱政治為科學,故似可改為「學科」較妥。

六、「向特為國際學術界推重」一句,向與持,用一字即可(「向」較好)。且這句是呼應前面「對政治學科著有貢獻」一句,所以應有另一句呼應前述之對系裡的貢獻。

綜合以上兩點,這幾句應改為「不僅對政治學科著有貢獻,且對本系之聲望(或「教學品質」)裨益良多,故向為國際學術界所推重,亦廣受師生校友之愛戴。」

七、「今遽溘逝」一句,「遽」與「溘」語意重複,應改為「今溘然辭世」或「今遽然辭世」或「於今溘逝」等;或改為「今英年早逝」,更為切合實際。

八、「全系師生系友同表沈痛悼念」一句,並無明顯的問題。但為了表示鄭重,用語可以拉長,將「沈痛」與「悼念」分為兩句。比如︰「全系師生系友聞此噩耗,皆甚感哀傷,並謹此致以深切之悼念。」

整理以上八點,玆重寫如下,請各位看看是否比原文好一些?


敬悼朱雲漢教授辭世

本系教授朱雲漢院士,不幸於112年2月5日病逝於台北,享年67歲。

朱教授見識深閎、學養專精;教學熱忱,育才無數;不僅對政治學科著有貢獻,且對本系之成長茁壯裨益良多,故向為國際學術界所推重,亦廣受師生校友之愛戴。今溘然而逝,全體師生系友聞此噩耗,無不悲痛哀傷。謹此致以深切之悼念。


改過之後,雖不是感人佳作,但作為公告,至少是及格了。

或有人認為這是在吹毛求疵,但你若認為中文應保有其傳統的韻律與美感,且同意遣詞用句應盡量求其準確精當,則此要求並不過分。只要多留點心,把「中文」當一回事,長期下來,一般智力者都能做到,何況如台大這樣的人才薈粹之地。

最後,謹聲明本人對朱教授與台大政治系無任何不敬,相反地,正是因為尊敬,才特別留心,所以看出一些用詞的粗率之處。獻曝之言,若有得罪,還請海涵。

中國崛起是如何辦到的?(紀念剛辭世的朱雲漢院士) | 郭譽申

中國的快速經濟發展震驚世界,很多經濟學者、政治學者都爭相研究中國是如何辦到的。中國的發展龐雜多端,要掌握到重點頗為不易,中研院院士朱雲漢出版《高思在雲》([1]),在書中簡潔清楚地指出中國成功的三個主要因素,非常中肯,令人有撥雲見日的感覺,朱院士不愧是政治學界的頂尖人物。

中國能夠迅速崛起,最獨特的優勢是它特殊的政治體制,中國從1949到1979年改革開放以前,完成了相當徹底的社會主義革命,它把土地和工業資本都國有化或集體化,這些成為改革開放之後快速發展的資本。一個貧窮的國家開始發展經濟,最大的困難是缺少資金,窮國的人民只能勉強糊口,政府和人民都沒有餘錢可以投資基礎建設。中國因為都市土地都是國有,地方政府靠「土地批租」,即轉讓土地使用權,就能籌措到發展基礎建設的資金,而且隨著都市的發展繁榮,土地批租的價格會水漲船高,於是能籌措到更多的資金,進行更大規模的建設。此外,中國建立了非常強的國家意識,能夠把資源集中使用在最需要的目標上,而其政治體制的動員能力非常強,可以達到社會最底層,因此執行力非常強。

中國非常大,大可能是巨大的負擔,也可以是巨大的優勢。中國善用它地大人多的優勢,是它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首先,大才能夠有「規模經濟」,有些關鍵產業沒有規模是沒辦法發展的,例如台灣不可能建立高鐵產業,中國有市場和規模,已經打造出世界一流的高鐵產業,近年開始外銷到其他國家。其次,大市場有磁吸效應,世界的前五百大企業幾乎都搶著進入中國,希望搶占成長市場的有利位置,在這種狀況下,中國有談判籌碼,要求外資答應某些對中國有利的條件,例如移轉某些技術或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等。其三,因為大,中國產業可以建立完整的產業鏈,內部就能形成「垂直分工」,先利用沿海的有利條件,等沿海的成本升高,再遷向內陸,像接力賽一樣,延長經濟成長的高峰期。

中國快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它充分掌握「後發優勢」,中國的改革開放大量引進先進國家的資本,採用和借鑒先進國家成熟的計劃、技術、設備、以及與其相適應的組織結構,但可以視情況跳過先進國家當初發展的某些階段,特別是在技術方面,因此進步可以非常非常快。例如,在一些偏遠地區建置有線電話可能很困難,於是一舉跨入建置無線與數位通訊;中國的傳統金融服務業還沒有充分市場化,但是網路金融卻已經達到世界前列。中國一開始是模仿,現在逐漸能夠創新,掌握後發優勢和全球化,先成為「世界工廠」,現在再成為「世界市場」。

雖然中國現在的經濟總量仍低於美國,其每年的經濟增量已經超越美國,取代美國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的火車頭,而上述的三項優勢仍然持續,因此中國被看好,還會繼續中高速成長相當長的時間,成為所謂的「新常態」。

[1] 朱雲漢《高思在雲:一個知識份子對二十一世紀的思考》遠見天下文化,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