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朱由檢。出身在帝王之家,難道就是榮華富貴的人生勝利組嗎?剛好相反。如果我們仔細檢視這位皇帝,就會發現從出生開始、到他的性格、到當上皇帝的種種作為、到最後的結局下場,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悲劇。
四歲母親去世,只好交由其他的宮女與妃子來撫養。當時明朝的後宮,因為歷經了光宗朝的紅丸案,導致氣氛非常的緊張。所以在他眼裡所看到的都是殘酷的宮廷鬥爭,讓這個孩子從小就感受到那緊張、虛假、充滿爾虞我詐、隨時置人於死地的環境。雖然撫養他的幾個女人都還算照顧他,但是這已經讓他的性格變成容易不安、多疑、充滿對人的不信任。
他的哥哥天啟皇帝。當時明朝的狀況已經非常惡劣,財政崩潰,東北戰況吃緊,各地爆發農民造反,可以說內憂外患。天啟愛做木工,幾乎將朝廷大政全部交給魏忠賢,魏重用的黨羽就是我們所說的閹黨。平心而論,魏忠賢用非常殘酷的手段打擊東林黨,實際上並不是他個人的意思,而是秉承了皇帝的意志,執行皇帝的命令。惡劣的君臣關係,以及朝廷內部激烈的黨爭,更使得明朝的政治雪上加霜。崇禎的嫂嫂,張皇后,一向非常討厭魏忠賢,雙方進行好幾年激烈的鬥爭。張皇后曾經一度懷孕,竟然都被魏忠賢逼迫墮胎,就可知這位司禮太監已經囂張到什麼地步,甚至從外面找了一群懷孕的女人,宣稱是天啟的種,等到皇帝死了就準備繼承大位。
他的哥哥23歲就駕崩了。因為快死之前,張皇后力主皇位必須要給已經年長的崇禎,當時是信王,他被召入宮內,在門外坐著等他哥哥叫他進去,但是身邊布滿著魏忠賢的眼線,那種緊張可想而知。太監端飯給他吃,他一口都不敢吃,只敢吃身上帶著老婆,就是後來的周皇后,幫他準備的一小袋燒餅,喝水壺裡自己帶來的水。
他哥哥斷氣,這個17歲的年輕人終於即位,不到一個月就殺掉魏忠賢,清算他的黨羽,東林人士敗部復活。全國上下對崇禎抱有莫大的希望。「唐太宗不過爾爾,朕當為堯舜之君!」這個年輕人曾經有這麼大的抱負,他相信自己一定能超越李世民,達到堯舜的聖賢境界,必可以挽回已經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他日夜勤勞,全心全力處理國內外軍國大政。有一次他跟周皇后去探望小時候照顧過他的老太妃,他竟然在皇后與老人家聊天的時候在一旁打瞌睡。為什麼?他老婆說他為了處理軍國大事,已經整整五天沒有闔眼。
這麼勤勞的皇帝,最後竟然亡國? 但是他對人的懷疑、不信任、關鍵大事的優柔寡斷、錯失時機,並且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導致在憤怒之下做出錯誤的決策,都使得他的這種勤勞,反而對國家造成非常大的傷害。他不願意下結論,永遠要大臣們猜他的意思,一旦發生錯誤,往往就將責任推到大臣身上。在位17年,換了52個首輔,最長的不到一年,最短的只有十幾天,而且其中還不乏被他親手處死的。明明知道國家不可能兩面作戰,必須在東北與國內戰場之間選擇一個暫時妥協,可是他想要這樣做卻不下結論,把所有責任推給奉他的命令去與滿州和談的人。他想要在戰場上取得勝利,卻又懷疑那些在最前線為他拼命的將軍。結果,造成和不能和,戰不能戰,兩面都輸,而且是一敗塗地。
被他下令千刀萬剮的袁崇煥、等於被他活活逼死的孫傳庭、被他下令逮捕亂棍打死的楊嗣昌、不願意當主和的罪人而奮戰致死的盧象昇、想要救國卻被冷凍到死的孫承宗、等於被他活活逼到戰敗被俘投降的洪承疇…太多太多都是能幹而且忠誠的文武大臣,本來局面不會太壞,卻因為他的勤勞又不負責任,最後搞到無可救藥。最後兩年整個朝廷上幾乎沒有人說話,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個皇帝不喜歡負責任,幫他賣命的都沒有好下場,那誰不是過一天算一天?崇禎生氣,在桌子上用手指沾上茶水寫著「文臣皆可殺!」他已經恨到想把自己的大臣全部殺光,因為這些人不願意對他負責任。
局面壞掉了,打不過了,那至少趕快逃走吧?當年東晉、南宋不是有現成的案例嗎?結果他不願意面對可能會失敗的結局,採用的方法就是什麼也不做。他自己不逃走,也不送一個王子到陪都南京作不時之需。最後的結果就是李自成攻破北京,他跟六個孩子全部一網打盡。當年宋徽宗還有一個兒子康王逃到了南方,最後在江南立足150年。安祿山攻下長安,唐玄宗起碼還讓太子到甘肅即位,後來唐朝起死回生。這些例子都在眼前,他卻什麼都沒做。
北京被攻下的前夕,他賢慧的太太周皇后穿好皇后的官服準備自殺。最後一句話是告訴他「皇上,你就是不聽臣妾的,都忘記我們在南京還有一個家。」這個女人真倒楣,美麗賢慧,但跟了這種皇帝,最後卻落得服毒自殺的下場。而崇禎也只能殺掉自己幾個小孩之後,逃走無門,爬到後面的煤山自我了斷了。
17歲即位,在位17年,死的時候還不到34。他的悲劇一大部分是他自己的性格所造成的,他的勤勞反而加速了他的悲劇。所以這一場悲劇,有大環境的因素,但根本上還是悲劇性格的人自己要負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