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禎皇帝的悲劇 | Friedrich Wang

崇禎皇帝,朱由檢。出身在帝王之家,難道就是榮華富貴的人生勝利組嗎?剛好相反。如果我們仔細檢視這位皇帝,就會發現從出生開始、到他的性格、到當上皇帝的種種作為、到最後的結局下場,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悲劇。

四歲母親去世,只好交由其他的宮女與妃子來撫養。當時明朝的後宮,因為歷經了光宗朝的紅丸案,導致氣氛非常的緊張。所以在他眼裡所看到的都是殘酷的宮廷鬥爭,讓這個孩子從小就感受到那緊張、虛假、充滿爾虞我詐、隨時置人於死地的環境。雖然撫養他的幾個女人都還算照顧他,但是這已經讓他的性格變成容易不安、多疑、充滿對人的不信任。

他的哥哥天啟皇帝。當時明朝的狀況已經非常惡劣,財政崩潰,東北戰況吃緊,各地爆發農民造反,可以說內憂外患。天啟愛做木工,幾乎將朝廷大政全部交給魏忠賢,魏重用的黨羽就是我們所說的閹黨。平心而論,魏忠賢用非常殘酷的手段打擊東林黨,實際上並不是他個人的意思,而是秉承了皇帝的意志,執行皇帝的命令。惡劣的君臣關係,以及朝廷內部激烈的黨爭,更使得明朝的政治雪上加霜。崇禎的嫂嫂,張皇后,一向非常討厭魏忠賢,雙方進行好幾年激烈的鬥爭。張皇后曾經一度懷孕,竟然都被魏忠賢逼迫墮胎,就可知這位司禮太監已經囂張到什麼地步,甚至從外面找了一群懷孕的女人,宣稱是天啟的種,等到皇帝死了就準備繼承大位。

他的哥哥23歲就駕崩了。因為快死之前,張皇后力主皇位必須要給已經年長的崇禎,當時是信王,他被召入宮內,在門外坐著等他哥哥叫他進去,但是身邊布滿著魏忠賢的眼線,那種緊張可想而知。太監端飯給他吃,他一口都不敢吃,只敢吃身上帶著老婆,就是後來的周皇后,幫他準備的一小袋燒餅,喝水壺裡自己帶來的水。

他哥哥斷氣,這個17歲的年輕人終於即位,不到一個月就殺掉魏忠賢,清算他的黨羽,東林人士敗部復活。全國上下對崇禎抱有莫大的希望。「唐太宗不過爾爾,朕當為堯舜之君!」這個年輕人曾經有這麼大的抱負,他相信自己一定能超越李世民,達到堯舜的聖賢境界,必可以挽回已經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他日夜勤勞,全心全力處理國內外軍國大政。有一次他跟周皇后去探望小時候照顧過他的老太妃,他竟然在皇后與老人家聊天的時候在一旁打瞌睡。為什麼?他老婆說他為了處理軍國大事,已經整整五天沒有闔眼。

這麼勤勞的皇帝,最後竟然亡國? 但是他對人的懷疑、不信任、關鍵大事的優柔寡斷、錯失時機,並且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導致在憤怒之下做出錯誤的決策,都使得他的這種勤勞,反而對國家造成非常大的傷害。他不願意下結論,永遠要大臣們猜他的意思,一旦發生錯誤,往往就將責任推到大臣身上。在位17年,換了52個首輔,最長的不到一年,最短的只有十幾天,而且其中還不乏被他親手處死的。明明知道國家不可能兩面作戰,必須在東北與國內戰場之間選擇一個暫時妥協,可是他想要這樣做卻不下結論,把所有責任推給奉他的命令去與滿州和談的人。他想要在戰場上取得勝利,卻又懷疑那些在最前線為他拼命的將軍。結果,造成和不能和,戰不能戰,兩面都輸,而且是一敗塗地。

被他下令千刀萬剮的袁崇煥、等於被他活活逼死的孫傳庭、被他下令逮捕亂棍打死的楊嗣昌、不願意當主和的罪人而奮戰致死的盧象昇、想要救國卻被冷凍到死的孫承宗、等於被他活活逼到戰敗被俘投降的洪承疇…太多太多都是能幹而且忠誠的文武大臣,本來局面不會太壞,卻因為他的勤勞又不負責任,最後搞到無可救藥。最後兩年整個朝廷上幾乎沒有人說話,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個皇帝不喜歡負責任,幫他賣命的都沒有好下場,那誰不是過一天算一天?崇禎生氣,在桌子上用手指沾上茶水寫著「文臣皆可殺!」他已經恨到想把自己的大臣全部殺光,因為這些人不願意對他負責任。

局面壞掉了,打不過了,那至少趕快逃走吧?當年東晉、南宋不是有現成的案例嗎?結果他不願意面對可能會失敗的結局,採用的方法就是什麼也不做。他自己不逃走,也不送一個王子到陪都南京作不時之需。最後的結果就是李自成攻破北京,他跟六個孩子全部一網打盡。當年宋徽宗還有一個兒子康王逃到了南方,最後在江南立足150年。安祿山攻下長安,唐玄宗起碼還讓太子到甘肅即位,後來唐朝起死回生。這些例子都在眼前,他卻什麼都沒做。

北京被攻下的前夕,他賢慧的太太周皇后穿好皇后的官服準備自殺。最後一句話是告訴他「皇上,你就是不聽臣妾的,都忘記我們在南京還有一個家。」這個女人真倒楣,美麗賢慧,但跟了這種皇帝,最後卻落得服毒自殺的下場。而崇禎也只能殺掉自己幾個小孩之後,逃走無門,爬到後面的煤山自我了斷了。

17歲即位,在位17年,死的時候還不到34。他的悲劇一大部分是他自己的性格所造成的,他的勤勞反而加速了他的悲劇。所以這一場悲劇,有大環境的因素,但根本上還是悲劇性格的人自己要負責任。

袁崇煥死的冤不冤枉? | Friedrich Wang

蘇貞昌自比袁崇煥,「袁崇煥不死,清兵怎麼入關?」雖然有些不倫不類,卻也說出如今的蔡政府與明朝末年的相似之處。袁到底死的冤不冤枉?我們要把握一個基本事實。

袁鎮守錦寧防線將近五年,在這段期間三次取得重大勝利,包括兩次寧遠大捷,以及赴援解危北京,這些都讓後金蒙受很大的損失,也讓明朝在這方面的戰局一度趨於穩定。另外,幾十次小戰雖然是互有勝負,但基本上也沒有吃什麼虧。也就是說,他作為這個重要防線的守將,並沒有任何明顯失職的地方。如果認真檢討他有什麼可議之處,主要是以下兩件事。

首先是在崇禎皇帝面前誇口,說自己「五年復遼」,就是可以在五年之內就光復已經淪陷的遼東半島。事實上,這個誰也做不到,當時明朝的軍力最多只能採取防守態式,想要進攻就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來說都不可能。

其次,他擅自殺掉皮島守將毛文龍。毛文龍經營皮島多年,軍力不算強大,大概實際上就4-5千人的規模,不過卻有充沛的兩棲登陸作戰經驗,故可以從金軍的後方進行游擊騷擾,頗能發揮出牽制作用,再加上他的部隊擁有大量的火砲,就科技含量而言可說是當時中國東北前線部隊當中最高的。他被殺,使得後來他的幾個部下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人相繼投奔滿清,帶去大量的佛朗機砲,這對明朝來說是非常大的損失。

但是,我們要注意毛被殺也不是完全沒有理由,按照編制袁崇煥是他的長官,可是他看不起這個廣東書生,所以根本不聽他的節制,雙方的矛盾也越來越深。而且,有史料可以證明毛長期從事走私貿易獲利很多,甚至還包括與後金方面,故毛集團也涉嫌資敵。終於,讓袁崇煥決定痛下殺手,但是這一殺造成上述很深的後遺症。

袁崇煥後來被崇禎殺掉,根本原因只有一個:明朝的黨爭。這個說來話長,但簡單說袁崇煥以及提拔他的孫𠄘宗等人,都是在天啟時期接受魏忠賢的青睞而上來的,他們就是明朝歷史上所謂的閹黨。請注意閹黨不是宦官,而是與內廷太監充分合作的官僚集團,這些人一般而言大多比較能做事,大部分也都有一些成績。他們的對手就是在朝中喜歡議論、出身中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東林黨人。這個鬥爭已經存在了幾十年,到了這個時候已經是白熱化。孫、袁等人年年被彈劾,內容五花八門。而17歲就登上寶座的崇禎非常討厭魏忠賢跟他的黨羽,所以很快先殺掉魏,然後清算他的人馬,讓東林黨人重新當政。朝廷裡的靠山垮台,在中國歷史上這種地方大員就很難施展得開,甚至於一不小心就會人頭落地。袁崇煥,就是這種悲劇下的一個典型。

至於說,皇帝殺掉他的理由當中有金兵至少三次突破長城,一路劫掠河北、山東。實際上,後金的突破並不是從袁崇煥的防線正面。整條防線從遼西開始一直延續到山西北部,長達1000多公里,對於明軍來說本來就很被動,而他只負責遼西方面大概不到200公里左右。若從戰略上來看,後金軍雖然突破並且長驅直入,但是每次搶劫完之後就立刻走了,根本就不敢久留,因為背後還有10幾萬的明軍,這對於中國而言算不上致命傷。就算真的要算這筆帳,也不應該算在袁崇煥頭上,因為不是從他的防區。

故筆者可以下一個簡單的結論:袁崇煥雖然不是完全沒有問題,但是仍然是一個稱職的邊防守將,對國家功遠大於過。崇禎殺掉他,實際上非常不智,而且從哪個方面來看也都沒有必要。袁崇煥的死,是一個重大悲劇,也是明朝無法彌補的損失。惡劣的君臣關係、失衡的政治結構、不擇手段的黨爭,終於毁掉了本來還可以延續一段時間的明朝。

再論李自成為何失敗 | 王僧劍

最近拜讀郭譽申老師大作《李自成因何失敗》,將李自成與清兵戰敗,歸咎於鼠疫,見人未見,深感佩服。小弟這兒狗尾續貂,略加補充,敢於東施效顰,或有畫虎不成之處,幸諸位看倌一笑。

1. 單從數字上來看,為何李自成百萬大軍敗給了清朝八旗?

這其實有個稍不準確處。因為當時李自成軍隊雖然較多,但清朝是讓吳三桂軍隊作前鋒,先消耗李自成軍隊的銳氣。
吳三桂的軍隊是什麼呢?是兵部尚書孫承宗培訓出來的關寧鐵騎,以前打滿清人像是打小孩一樣,是明朝繼戚家軍後,最精銳的部隊,而且以前沒有與李自成交過手。
然後等到關寧鐵騎與李自成部隊進入膠著狀態後,清兵再趁虛殺入,決定了戰局。

另外我們對古代戰爭、戰術可能有許多誤解的地方。
基本上,百萬大軍在古代幾乎是每戰必敗的。不管是亞歷山大打波斯帝國,還是淝水之戰、赤壁之戰,還是蒙古滅金的野狐嶺之戰,百萬大軍都是必輸、慘敗的。

主要原因呢?
是百萬大軍事超出古代的通訊指揮能力範圍之外,很容易亂套。
因此當時的將領都知道兵貴精、不貴多,三、五萬一般來說是古代指揮最有效率的軍隊大小。
只要直取敵咽喉,打中敵人要害,百萬軍隊互相不能通訊,一定亂成一團。
譬如白起打楚國,也是十萬軍隊,面對百萬大軍。

如果真要打百萬大軍,在古代就一定要打陣地戰,誘敵深入,然後用壕溝圍堵敵人,像是長平之戰。

2. 李自成軍隊在進北京之前,曾經遭受幾乎致命的抵抗。

也就是周遇吉領導的寧武關之役。當時的文獻說,打完了寧武關之役,闖匪個個帶傷,李自成非常猶豫要不要再打北京。如果這一路過去,都是如寧武關一般,還有什麼搞頭?
誰知道後來,一路到北京,幾乎都沒有再遇抵抗。
因此李自成軍隊很強嗎?其實未必。他縱橫關內,其實沒有遇到許多抵抗。

3. 李自成軍隊如果不強,那明朝軍隊為何沒有剿滅他?

其實明朝軍隊好幾次打敗李自成。但是當時明朝遭遇許多困難,幾乎破產,而武將無心戰鬥。

3.1 明朝實施銀本位。但當時銀礦漸漸枯竭,海外進口也漸漸不足。於是明朝面臨了貨幣流通問題。因為一般富戶都是有了銀兩藏在家中,而不是拿出來流通。
當時英國也遭受此一金融問題,後來牛頓提出金融改革,解決了問題,促成了資本貨幣革命。
但是明朝的貨幣改革呢?後來不了了之。因此明朝後期面臨貨幣流通問題,百業蕭條,基本上經濟要崩潰了。明朝軍隊後來常常發不出餉。

3.2 這點很有趣,告訴各位李自成其實可能比崇禎皇帝有錢。
看倌且聽我說!
明神宗是個混蛋皇帝,因為不能換太子為鄭貴妃之子朱常洵,後來索性不上朝。導致朝廷群龍無首,黨派鬥爭勢如水火,只有黨派,沒有公理。後來明神宗無奈,遣寵愛的鄭貴妃、朱常洵就國,為了彌補他們,幾乎把紫禁城的珠寶搜刮一空。
導致後來皇帝即位,幾代都無錢可用。

然後等到李自成攻打洛陽時,朱常洵這豬狗還捨不得金錢,任令士卒挨餓打仗,自己抱著王府金錢做守財奴。等到李自成打入洛陽後,就把他與鹿肉攪在一鍋,活活烹死分食,再把他後宮都殺光了。
然後明朝幾代累積的財貨,就這樣奇怪的轉到了李自成手中。
嘿嘿!歷史很奇妙吧!
因此合理推斷,等到李自成打到北京城時,他其實比那困守城內的崇禎皇帝有錢許多。

3.3 基本上明朝後期黨派嚴重,只問黨派,不問能力。然後中國皇帝一向都不愛惜武將,隨意屠戮,視如豬狗。譬如殺于謙,罷斥戚繼光,氣死俞大猶,害死熊廷弼,殘殺袁崇煥,罷斥孫承宗。這些都是明朝最優秀的戰略家、戰術家,人中龍鳳,打滿清、蒙古、倭寇,都像下棋佈局一般,像打小孩一樣。

以熊廷弼為例,他第一次出遼東,就打得滿清無法還手。
誰知他個性孤傲,無黨無援。
他第二次出鎮遼東時,宰相葉向高就暗中來一手,任命他門生王化貞為遼東巡撫,然後把糧餉、兵權都偷偷撥給了他的門生王化貞。
因此熊廷弼雖號稱遼東經略,卻孤身一人,出鎮遼東,無兵無糧無餉。
等到王化貞處置失當,丟了遼東,要熊廷弼負責,葉向高與王化貞不需負責。

有這種狗屁朝廷,哪個武將要賣命呀?
唉!如果看倌您是明朝武將,您會怎樣?
當然就是像鎮守遼東的大將李成梁一樣,「養敵自重,觀望成敗」。
因此,當時明朝關內的軍力絕對有能力打敗闖匪,而且也打敗好幾次。
但誰要像那幾員名將做傻子,沒有好下場呀?誰要做周遇吉呀?
因此當時的武將基本上都是來「養敵自重」這一套。要死,別人先死,自己裝窮忙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