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之死,一個近代史的關鍵,一個謎團。
在胡宗南、唐縱等人的日記中都對於戴笠的死震撼不已。他們都認為,戴的死是國府難以彌補的損失,失去了執行效率最高的一個團隊領導,無論對中共、美國的工作都將陷入被動,未來的黨國前途將不樂觀。果然,不久後原本占上風的國府就開始處處遭到制肘,屢屢被共軍破解軍事機密,不到一年戰局全面逆轉,最後就是一敗塗地。
很多人認為戴的死可能是老蔣見他尾大不掉,功高震主,開始猜忌懷疑,故下手除去,甚至因此衍生出各種讓人玩味的傳言,包括甚麼與蔣爭奪乾隆的寶劍這種小說式的情節。
蔣的確不願意見到黨、軍之內有任何一個派系過度坐大,戴在抗戰期間組織敵後的忠義救國軍,得到美軍裝備的支持,又主持西南運輸總處,掌握最多的交通、通訊資源,經營各種事業,情報網遍布全國,已經是國府之內最大的一股勢力。戴在抗戰晚期就多次感嘆蔣對他已經不再那麼信任,甚至還曾說過「我這個位子大概也快幹不下去了」,說完不久就發生空難離世。
蔣的確在抗戰行將結束時就規劃未來將戴手下的幾個機構分而治之,提拔毛森、毛人鳳、沈醉等人來接管一部分,讓戴的影響力降低。但是,蔣在日記與檔案中也多次說過,戴的辦事效率高,部下為黨國前仆後繼,對共黨的圍堵也最為有效,對他的空難也表示非常痛苦、惋惜。可見,蔣對戴的貢獻非常肯定,在大陸失敗前夕還感慨自從戴死後,他的耳目就不再靈光,對共軍處處被動,情報網形同虛設。
蔣來台後還對小蔣感嘆「若雨農在,當事不至此!」所以,在對中共鬥爭剛開始走向高峰的1946年,蔣即使再猜忌戴,也不太可能此時痛下殺手,這不符合情境因素,也不是蔣一貫的風格。後來,1950年代蔣還派出特工人員前進大陸將戴的一個兒子由大陸營救出來,過程中犧牲慘重。蔣對這個部下其實稱得上有情有義。
戴的組織龐大,深不可測,誰要殺他恐怕都很不容易。關於他的死又有美國說、國府其他派系說、中共說…..等等,但大多證據性更低,都只是傳言。美國說是第二種比較常被提及的說法,但這時的戴笠與美國關係極好,可說是美國中情局所一手養大的,1946國府與美國之間還不算太壞,也沒有阻礙美國的利益,故美國沒理由殺他。
那真正原因是甚麼?筆者認為,這樣一個戲劇性又帶著傳奇色彩的人物的死自然會引起很多的遐想。但空難發生當天南京連綿陰雨,本來河湖眾多且多山的南京就是常常雲霧繚繞,當天甚至有改降蕪湖機場的提議,還建議他明日再由青島飛南京的皆有。加上,當日輪值的正駕駛的飛行員其駕駛紀錄非常不良,還曾多次酗酒誤事,本來就是一個在被停飛邊緣的人。當時沒有太多的導航系統,遇到惡劣天候純粹就得靠駕駛人員的經驗與技術來克服。
所以,筆者認為今日實在不必繼續神話這個事件,就是一樁純粹的空難罷了。而這個人物的空難離世,對當時國府確實是一個既突然又慘重的打擊。這,或許只能說是氣數吧。
據說戴與重要的地下人員都是單線聯絡,他一死,許多潛入共黨內部的線都隨之斷了,這些人要不逃離,要不只有死心塌地跟隨中共。沈之岳、鄭學稼似乎就是這樣的人員。1973年,掀起文革的重要人物,中共的特工頭目康生因癌症病死。據說他最後一年病情危殆之時,最常與人說的一句話是「我不是國民黨特務」。這就很妙,以他的權勢滔天,誰敢這麼質疑?他卻莫名其妙常說這話。這箇中奧妙,就讓我們去思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