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跟自己講話 | 張復

一大早起來,我所做的第一件事(你猜錯了,不是去尿尿)是尋找科學研究怎麼看「跟自己講話」這件事。其實上,二十世紀初的俄國心理學家 Lev Vygotsky 已經注意到一個現象:幼小的孩童喜歡跟自己講話。他們經常在玩玩具的時候這麼做,而且他們會模仿比他們年齡大的人(例如,老師)來告訴自己該怎麼做,該怎麼想等等。

事實上,我在 ScienceDaily 這個網站找到很多這類題材的報導文章。我只列舉下面幾個標題。

● Talking to yourself in the third person can help you control emotions

● Inner voice plays role in self control

● Preschool Kids Do Better When They Talk To Themselves, Research Shows

它們告訴我們,跟自己講話其實是把我們可以跟別人進行的對話放在自己的心裡。而這麼做有很多好處。最顯著的是,它幫忙我們調節自己的情緒(特別是在沮喪的時候),控制自己的行為(讓我們繼續運動、控制飲食),甚至幫助我們學習(理解知識、解決難題)。

下面這個標題講出了很多人在近年裡常做的事。

● Talk about yourself on social media_ New study reveals brain network for sharing self-related information on Facebook

我發現,很多臉書的朋友(沒有錯,就是你)常做這樣的事。例如,他們有「每日一讚」的活動,大聲嚷嚷自己是不是該退休了,甚至跟讀者說他們不好意思直接對某個人想說的話。例如,他們的家庭醫生不應該退休(置他們於不顧)等等。

這些都驗證了我一直相信的一個看法。人並不是生來就有個自我。相反的,一開始我們非常在意別人的觀點,別人對我們的意見、期待、要求等等,直到我們發覺我們不一定能夠從別人那裡取得所有我們想要的東西,或者滿足所有他們對我們的期待。這時候,我們開始在自己的身上創造出這樣的自我來。

或許有人(尤其是那些受過訓練的哲學家)會質疑,如果原先沒有這樣的東西,你怎麼可能將它創造出來?其實很簡單,我們是在自己的思維裡仿造一個照顧我們的人。這樣的仿造品不必是徹頭徹尾自由的(如某些哲學家所主張),也不一定要比其他人更有能力照顧你。但它有個好處,它可以隨你的呼喚出現在你的身邊,並且全心全力為你著想,還會在你挫敗時慰藉你,即使不一定能夠幫助你解決問題。

我們會在思維中創造一個「自我」看起來頗為弔詭。然而人也能夠在思維中揣測別人的意向或策略(例如,普丁到底怎麼想,當他做了入侵烏克蘭的決定),因此沒有理由不能在思維中安插一個自我。要消除這種弔詭的最好論證是,人的思維並不是早已經存在於那兒,而是透過某些方式創造出來的。其中最被人使用的方式是對話(某些人也可以透過數學模式來進行,我不否認)。而自我只是把我們可以跟別人進行的對話放在自己的思維裡。這個過程預設了,我們能夠想像別人如何回應我們所講的話。

事實上,人就是有這種能力,否則我們不會在臉書上發表文章。通常,我們是針對自己所想像的對象(有時候甚至是我們的敵人)在臉書上發言,所以我們多少能夠猜測到他們的反應。但我們並不能永遠猜得準。這是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對某些讀者的留言暴跳如雷──哈哈哈。這些事實都反映了,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社會對你的影響力遠大於你所理解以及願意承認的程度。

Lev Vygotsky

民粹興起的心理學解釋 | 郭譽申

英國公投脫離歐盟、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歐洲民粹政黨的得勢,都標示了近年民粹主義的興起,民粹興起的一個顯然的原因是對全球化的抗拒。Tom Nichols出版《專業之死:為何反知識會成為社會主流 我們又該如何應對由此而生的危機》,提出另外一種根據心理學的解釋:人們多半都有某些偏見或偏誤(Bias),導致一般大眾不再相信專業和專家(菁英),於是民主變成民粹(民主與民粹的關係,參見《民主離不開民粹》)。

人們若能中立客觀,就會很好溝通,較易實施民主。可惜心理學的研究顯示,人們多半都有某些偏見或偏誤(Bias),而很少能中立客觀。書中列舉三種偏誤:

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能力欠缺的人常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錯誤地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優秀。簡言之即:庸人容易因欠缺自知之明而自我膨脹。社會心理學家David Dunning和Justin Kruger在1999年透過對人們閱讀、駕駛、下棋、打網球等各種技能的實驗研究,首次觀測到此認知偏誤。他們將其歸咎於元認知(Metacognition)上的缺陷,能力欠缺的人無法認識到自身的無能,不能準確評估自身的能力。(他們的研究證實了中國俗語「滿瓶水不會響,半瓶水響叮噹」!)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人們有一種傾向會去留意跟他們成見相符的資訊,接納能強化他們固有看法的事實,而忽略對他們固有看法不利或構成威脅的資訊,藉以支持自己已有的看法。當人們選擇性地收集或回憶信息時,又或帶有偏見地解讀信息時,他們便展現了確認偏誤。看來不合理的迷信、醫療偏方、陰謀論等等能夠廣泛流傳,都因為很多人有確認偏誤。確認偏誤也使人們的政治理念和意識形態很難改變。

平等偏誤(Equality Bias):群體對話時,能力較差者比預期的更常主張自己的看法,而能力較強者較不堅持自己的意見。原因大致是大家都想保持融洽的關係,能力較差者想要獲得尊重和參與感,而能力較強者不希望因為自己怎麼說怎麼對,而導致別人對他產生疏離感。這樣的群體對話讓大家都很愉快,卻可能不利於決策的品質。

上述三種偏誤可被視為堅持己見、自以為是的「基因」。一般大眾具有這些基因,加以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使大眾有人人能力平等的錯覺;而充塞大量隨手可得資訊的現代媒體和網路,以及多在討好學生的商品化高等教育(參見《高等教育:美國竟與台灣相似地崩壞》),都使無知大眾大大地自我膨脹。所有這些於是導致,一般大眾自以為是而不再相信專業和專家(菁英),也導致民主變成民粹。

選舉民主本就無法排除民粹,心理學又告訴我們民主很容易走向民粹,難怪民主制度近年是百病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