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者應以蒼生為念 | 謝芷生

生活在臺灣的人,目前普遍擔心,大陸是否會對台實施武統。從政者,尤其作為領導人,切忌好勇鬥狠,意氣用事,逞個人一時之快,還親美挑釁大陸。

臺灣被日本殖民長達五十年。當時的中國積弱不振,多方面都落後於日本。臺灣人受日本殖民者,醜化中國、宣揚日本優點的洗腦。久而久之,少數認識不清者即失去了民族自信心,產生了以做日本人為榮,做中國人為恥的錯誤心理。此一現象,在甘願歸化為日本皇民者中,尤為明顯。不幸今日臺灣上層人物中,不少人即出身於皇民後代。他們受皇民化父兄言行的潛移默化,也產生了仇中親日的情緒。今日臺灣同胞中,越來越多人寧擁抱美日,而疏離中國,就是長期受到台獨人物顛倒黑白,指鹿為馬宣傳的結果。

大陸正專心致力於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尤其鑒於美國霸權主義者,拉幫結派,欲圍堵遏制大陸的崛起,他們把大陸的自求發展,視為對其霸權的挑戰,對大陸極盡圍堵打壓之能事。大陸為確保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長遠利益,只能埋頭苦幹,急起直追。

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過去由於落後於日本,不但臺灣被日本強佔殖民了五十年,還令整個大陸成為日本侵略的目標,被迫陷入了長達十四年的艱苦抗戰。不料,好不容易戰勝了日本,光復了臺灣,美國霸權主義者,又利用國共內戰,兩岸對峙的局面,乘虛而入,將臺灣長期據為禁臠。臺灣何其不幸,一再落入外族的侵佔與統治。我們如不能改變此一局面,將何顏面對列祖列宗呢?

大陸會對台實施武統嗎?鑒於大陸發展神速,綜合國力即將趕超美國,許多人憂心忡忡,不禁提出了有關兩岸未來和戰的問題。筆者不止一次明確地指出,大陸絕不會對台實施武統,因為兩岸同屬中國,手心手背都是肉,落在臺灣的炮彈,與落在大陸並無兩樣。這也是中共長期致力於兩岸和平統一的緣故。臺灣目前受制於美國霸權主義者與台獨,許多臺胞無法瞭解大陸真相,甚至有嚴重的誤會。因此才有了要求獨立的傾向。但這是他們的錯誤嗎?

由於過去中國的積弱不振,臺灣屢遭西班牙、葡萄牙、日本、美國的殖民或控制。但臺胞卻仍守住了中國文化,沒有忘記自己的根源在大陸。許多方面,臺灣保持的中國傳統與色彩甚至比大陸還濃厚。只要去過臺灣的人,都不會懷疑,臺灣就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日本人、美國人和台獨分子都無法改變的。世上最可憐的人莫過於孤兒,生下來不知道誰是自己的父母。與孤兒同樣可憐的人,是生下來不知自己的祖國在哪兒。其實臺灣人不但有父母,也有祖國,他們並非“亞細亞孤兒”。祖國就在身邊,她的心從沒有離開過我們。

今天維也納白天的氣溫已降到了個位數。不禁令人想起那些無法獲得天然氣供應,地理位置更偏北地區的人們將如何過冬。美國霸權主義者,為了一己之私,一手挑起俄烏戰爭,實乃此一苦難的始作俑者。

最近德國終於識破了美國離間歐盟與中國的險惡用心,為了德國與德國人民的幸福、安全,其總理舒爾茨(Schulz)不顧美國與部分內閣成員的威脅與打壓,毅然決然地率領了12家大企業到北京去訪問,獲得大陸豐厚的回報。

德國是筆者的留學國,尤其留學期間還獲得社民黨(SPD)長期提供獎學金。今日看到其黨魁率團訪華,筆者由衷感到欣慰。但願臺灣的領導人也能見賢思齊,看清形勢,隨德國之後,率團去祖國大陸訪問,解除兩岸長期的心結,為臺灣與臺胞謀求幸福、安全。

海權與陸權對抗的重現 | Friedrich Wang

當年英國脫歐之後,筆者就預測,未來整個歐陸將會更加向東靠攏。這是好事,因為德、俄協調是歷史上歐洲安定的關鍵。

德國從2000年之後,基本上享受了20多年的經濟繁榮,拉大了與其他歐洲國家的差距。其模式不難理解,就是德國的工業、俄國的資源、中國的市場,三者相互結合之下所造就的成果。而德國的繁榮等於是一柱擎天一般撐起了整個歐陸,使得可以度過歐債危機,以及一波又一波的難民湧入所造成的負擔。

簡單說,整個歐亞大陸,因為這三者之間的環環相扣,尤其中國大陸所開通的中歐班列,更是讓這個繁榮得到了很大的保障,完全克服了過去地理上的障礙。筆者認為,這是自從蒙古帝國崩潰之後,700年來所沒有過的榮景,將會改寫人類的文明版圖。但是最大的變數在於,英國脫歐之後勢必更加靠近美國,這儼然就是一場海權與陸權之間對抗的延續。

只要熟悉這300年來,整個世界霸權爭奪的歷史,就不會對這一切感到意外。北約的東擴,美國在東歐的深入,都是在因應上述這個歐亞大陸的重新整合而來。如今這種對抗的局勢更加明顯,中、俄兩國更加緊密合作,以德國為核心的歐陸更加左右為難。而烏克蘭戰爭就是這種狀態激化下的一個結果,俄羅斯面對美國所主導的北約不斷東進所帶來的壓力,所以進行了這一場武力冒險。

現在中、俄順勢力圖擺脫美元體系,並且以天然資源作為武器,結合中國大陸完整的工業以及製造業基礎,作為與美國持續抗衡的籌碼。最近的發展是伊朗與中、俄兩國更加靠近,並有一連串的活動。基本上伊朗也是一個資源大國,而且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如果中、俄、伊三國真的進一步連接,那這種歐亞大陸上的結合局面就會更形完整,當然對美國的影響就會更大。

人類的歷史就是這麼充滿著諷刺。當年布里辛斯基在他的名著《大棋盤》中認為這三國的統合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這三個國家都要依靠美國來進入全球化,尤其中、俄兩國還有長期的領土以及歷史矛盾,而伊朗有宗教上的基本教義派情結,所以他認為美國掌握了很大的主動權,除非美國愚蠢到把這三國給推到了一起,否則是不會實現的。

但是,布里辛斯基所認為上述的愚蠢行為,真的就在川普和拜登這兩位百年難得一見的天才手上完成了。現在中、俄、伊三國因為承受了各種壓力以及本身的戰略考量,真的站在了一起。美國於是在世界重新拉起了圍堵體系,不單單是針對中國,更是針對這種歐亞大陸的統合局勢。

這是新冷戰嗎?或許也是。但是不要忘記,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本身的內需還在不斷成長。雖然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還有不少瓶頸以及問題,但是長遠來看仍然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關鍵還是在於中國政府的智慧以及應付問題的能力。所以,中國最大的挑戰是在本身內部,而不是外在的環境。

作為一個歷史研究者,能夠親眼目睹整個世界權力板塊的重組,或許是一種幸運吧?我們就繼續好好觀賞這一部百年難得一見的大戲。

美國足以擊敗中、俄,就像二戰時擊敗德、日? | Friedrich Wang

每次看見三明治(三、民、自)上面那些綠色的學者不斷的說,美國今天還是可以同時在歐洲跟亞洲擊敗中國、俄國,就跟第二次世界大戰可以同時擊敗德國、日本一樣,並且遊刃有餘。這些學者會說這樣的話不外乎兩個原因,要不然是無知,要不然就是故意說謊。

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能夠獲勝的原因是他一家包打天下嗎?實際上是同盟國的勝利,並不完全是美國的功勞。在歐洲與北非、東南亞等地,大英國協的軍隊始終不放棄作戰,更不用說在東歐平原上犧牲了1,500萬軍人以及超過3,000萬百姓的蘇聯。亞洲更不用講,中華民國的軍人前仆後繼,百姓蒙受重大痛苦,國土精華付之一炬。美國的貢獻很大,但絕對不是美軍單獨擊敗了德國、日本,這樣說完全違反了歷史事實,光是參戰的時間就已經一目了然。

今天的中國大陸與俄羅斯是當年的德國、日本的翻版嗎?光是土地與資源的差距就非常大,更不要說這兩個國家所擁有的龐大人口。現在中國大陸的海軍力量已經在數字上超越了美國,俄羅斯雖然傳統軍力走向沒落,但是依然擁有全世界數量最多的核子武力,完全可以與美國保證相互毀滅。美國要靠自己一個國家的力量,同時擊敗這兩個大國,那就是天方夜譚,否則美國現在為什麼要搞印太戰略來聯合那麼多的歐洲、亞洲國家來對付中、俄?美國人都知道要有所懼,可是上述這些人還繼續胡說八道?

一個知識份子應該有誠實的態度,以及面對問題,用精準的學術角度來加以解釋的能力。拿美國天下無敵這樣的假資訊來糊弄臺灣社會,不但麻痺了該有的憂患意識,實際上等於是刻意說謊欺騙人民。像上述那些人如此不學無術,還大放厥詞,我們就不意外為什麼今天學術界會這麼被社會所看不起。

二戰前就有貨幣戰爭對比今日 | Friedrich Wang

美歐把俄羅斯踢出SWIFT,俄羅斯要求買它的天然氣要用盧布,俄羅斯賣煤炭和石油給中國大陸使用人民幣。企圖取代美元的貨幣戰爭已經開打。

其實二戰前就有貨幣戰爭,或可為今日借鑑。1933年納粹上台,從1934年到1937年之間,德國跟世界上幾個資源大國簽訂了各種換貨協定,包括蘇聯、巴西、阿根廷、以及中華民國,另外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羅馬尼亞、匈牙利、南美的智利、巴拉圭、烏拉圭等國也在其中。內容雖然各有出入,但基本上就是用這些國家的農礦原料,包括糧食、石油、煤礦、各種金屬礦產等等來交換德國的工業產品,當然也包括軍火。

交換的方式,不是以物易物,就是用各自的貨幣,或者直接使用黃金白銀。簡單說希特勒就是要建構另外一套經濟體系,不用英鎊或者美元,不玩他認為猶太銀行的那一套遊戲,也就是在貨幣兌換的過程當中,不可能再被剝削一次。以1934年的《中德易貨協定》以及《合步樓合同》為例,兩國的貿易就是用馬克或者中華民國法幣,或者就是直接貨品交換,德國看上的是中國的鎢、錳等礦,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稀土,而國民政府需要德國的武器以及各種機械設備。

所以也就是說,如果希特勒的這一套成功了,那就代表美元以及英鎊在世界的優勢去掉一大半,甚至於基本就結束了。這個世界將建立以德國為中心的另外一套經濟體系,結束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優勢,整個文明的版圖也將會重寫。這,將震撼全世界。

怎麼樣?您覺得華爾街以及倫敦的那些銀行家,包括羅斯柴爾德等家族,可以允許這樣的事情嗎發生嗎?這與今天俄羅斯與中國大陸不用美元交易,而且還企圖在歐亞大陸建構一個新的經濟體系,大家覺得像不像?德國這樣弄,我們姑且不說對錯,而最後的結果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但願,歷史不要重演。

法、德同源簡史 | 蘇樂明

法國和德國是歐陸最重要的兩個國家,是歐盟的兩大支柱。現在的法、德相當友好,過去卻是長期敵對的世仇,但是法、德又有相同的起源。真是世事多變難料啊!

現在法國的領土在西元前200至300年間由賽爾提克族(Celtic)統治,名稱為"高盧"。西元前52年,羅馬的將領凱薩征服高盧,高盧被納入羅馬帝國統治。當時的現在德國領土並未被併入羅馬帝國,被羅馬視為化外之地。

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瓦解,日耳曼族的分支哥德人進佔義大利半島,約90年後義大利以北的倫巴底人(Lombardi)入侵,佔領半島的北部建立倫巴底帝國,直到西元774年高盧境內的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大帝終結倫巴底帝國。法蘭克人原定居於羅馬帝國境內的高盧東北一隅,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趁機擴充地盤,趕走哥德人、倫巴底人,至查理曼大帝時期幾乎囊括現今中歐地區(德、法、義、荷、比、盧)全部的疆土。

查里曼死於西元814年,按日耳曼傳統傳位於子。自829年起皇子們為爭疆土衝突不斷,843年查里曼的3個孫子簽訂凡爾登條約,將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中法蘭克(疆土包括今日荷、比、盧等國)、西法蘭克(後來被稱為法蘭西王國)和東法蘭克(德國、奧地利)。其後,東、西法蘭克瓜分了中法蘭克,東法蘭克則演變為神聖羅馬帝國,維持著羅馬皇帝的傳統。17、18世紀,神聖羅馬帝國逐漸解體,1871年普魯士統一東法蘭克故地除去奧地利的各邦,成為今日的德國。

19世紀以來,法國(西法蘭克)與德國(東法蘭克)互相將對方看作是法蘭克王國的"遺產對手",法、德兩國成為世仇。兩國間的大規模戰爭包括"拿破崙征伐普魯士、奧地利"、"普、法戰爭"、"一次世界大戰"、"二次世界大戰"等。歐盟成立後雙方關係改善,但仍較勁爭取領導地位。

法、德都起源於法蘭克王國,因此「法國史」與「德國史」從4世紀初開始至西元800年為止,兩者完全相同。

二戰時英國出賣捷克,後來的美國如出一轍 | Friedrich Wang

看看二次大戰的歷史。1938-39年初捷克危機,後世都譴責英國首相張伯倫在慕尼黑出賣了捷克。

這是事實,但我們也要理解當時張伯倫與法國總理達拉蒂的想法。簡單說,法國想管,不但與捷克軍事同盟,也有軍事顧問團進駐多年。但是英國不想管,因為有不干預東歐事務的傳統,不認為捷克有那麼高的價值。英國內閣多次開會,多數閣員都反對為了捷克這個東歐小國而去與德國攤牌;而且也對法國政府缺乏信心,認為它外強中乾,很難堅持下去,甚至還覺得捷克的日耳曼人要求併入德國也沒甚麼不對。更重要的,英國認為德國的軍力雖強大,但也不到明顯的優勢,應該不至於會全面開戰。

當時英國海、陸軍的情報部門都估計,德軍在武器以及人數上與英、法、波三國的總和相比,實際上還略居於劣勢。英、法、波三國的陸軍在裝備上,尤其是火砲、坦克等方面與德國處於勢均力敵,而海軍有壓倒性優勢。德國的唯一優勢在於空軍,但是英、法與其差距也不大。而且英國軍方甚至認為,德國在一戰後有10多年的軍事空白,沒有具備經驗的將領,實際上的戰力並不強大。英、法方面則大多是經歷過一戰以及戰後國際衝突的老將,比德國方面在經驗與能力上都強。所以,德軍數量雖可觀,但是有多能打實屬疑問。基於這些軍事評估,最後英國內閣決定,把捷克餵給德國,賭希特勒會在這之後被餵飽,不再發動戰爭。

英國的背棄捷克,的確很自私、很可惡,出賣了一個弱小的朋友,將其推給豺狼。但是請注意,這是西方現實主義政治的常態,這樣的案例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現實主義政治的一個重大缺陷,就是缺乏遠見,只顧眼前的利益,不管後遺症有多大。當年英國如此,今天美國其實更加如此。所以,美國可以隨意就放棄當年的老蔣、伊朗巴勒維、南越阮文紹和今天的阿富汗,甚至還主動顛覆了自己的多年盟友埃及穆巴拉克。

在這種現實主義政治下,台灣若看不清楚,倒楣的日子還遠嗎?

初到德國的印象-中德頗有關聯 | 謝芷生

選擇到德國留學並非筆者本意,或許與德國先天有緣,註定早晚要到德國學習生活吧。

其實筆者曾兩度試圖去美國留學,均未果,主要是經濟上的障礙。先父是軍人,早年國民黨軍人生活很清苦,一般都無力支持子女到國外留學。筆者在大學成績並不出色,要申請美國獎學金有困難。當時曾與先父商量,能否給我買張赴美機票,到美國後立刻打工償還機票錢。先父經再三考慮後搖頭說,家裡弟妹太多,爸爸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筆者安慰了老人兩句後,就決定去報考台大研究所,僥倖被錄取了。三年後研究所畢業,又二度與先父商量,去美國留學之事。先父的回答仍與大學畢業那次一樣。

正無計可施,不料回家路上遇到了一位高中同學。談起來,知道他即將去德國留學。筆者驚訝地問道,怎麼會想到去德國留學呢?他說因德國大學不需交學費,這句話深深打動了我。大概很少人知道,民國時期的中國法律與德國有極深淵源,因此我在台大研究所時已學完了初級德文,並修過兩門德國法律課程。我於是匆忙找到了研究所時的德文老師,她聽說我有意去德國留學,非常高興,就帶我到臺北的中德文化中心去見德方代表。不久我考取了留德獎學金,踏上了留德之路。

人生的機遇真的很奇妙。一個人只要立下志願,鍥而不捨,必能如願以償,但關鍵時候有貴人相助也是不可缺少的。我台大的德文老師,就是我此生最重要的貴人之一,每次回臺北我都會去探望她,她的先生也是我台大的教授,曾想幫我申請華盛頓大學獎學金,但我還是選擇了德國。

民國時期中國多方借鑒德國,不但我們的法律體系幾乎全盤仿效德國,其它自然、人文科學也多有借鑒,連軍事都不例外,蔣老先生的二公子蔣緯國先生就是留德學軍事的。因此早年中國與德國的關係遠超過與美國的關係,後來情況才發生變化。猜想主要是孫中山先生晚年主張“聯俄容共,扶助工農“的政策,遭黨內保守勢力強力反對,西方帝國主義遂藉機滲透,破壞了國共合作的基礎。當保守勢力取得優勢後,逐漸向美國傾斜,於是一改歐戰前,原向德國、蘇聯借鑒的路線,幾乎完全倒向了美國,尤其是在國民黨敗退臺灣後。

最近在電視中,聽張亞中教授說,德國是帶有濃厚社會主義色彩的國家。其實又何止德國呢? 整個西歐各國幾乎都是如此。這並不奇怪,因為歐洲是馬克思的故鄉,是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發源地。在歐洲而反對社會主義者,極有可能成為過街老鼠。筆者在德國留學時,曾長期獲得德國社會民主黨愛伯特基金會(Ebert Stiftung)的獎學金。每次獎學金生聚會時,都要起立高唱《國際歌》,甚至主持人還說,社民黨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實現共產主義。因此張亞中教授說,德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德國與中國大陸友好,因為双方有相同的社會主義理想。

筆者雖然現在生活在奧地利,但德、奧兩國歷史文化淵源很深,連政黨幾乎都是一樣的,這也是西歐國家可以組成歐盟的重要基礎。德國,包括其他歐盟國家,沒有貧富不均的現象,對經濟上的弱者,國家會有各種補助、救濟政策,而且很早就實行了全民醫保制度。筆者初到德國留學時,參加醫療保險是學校註冊的必要條件,但不用擔心付不出保險費,國家會全部或部分替你承擔。

歐洲和中國都是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的國家,美國要完全分化二者很困難。美國人看不懂中國的地方,歐洲人會懂。美國人不欣賞中國的地方,歐洲人會欣賞。中國的快速崛起,令美國心生忌憚,他們怕中國會取代其霸權,並收回臺灣。收回臺灣勢在必行,因為這是原則問題,也是對臺胞的關懷與承諾。但中國對霸權地位不感興趣,早在春秋時期,中國人就有過類似經歷,而西方自葡萄牙起也不斷有霸權興替,但而今安在呢?

《石說新語》兩岸躲得過戰爭嗎? | 石文傑  

近日大陸軍機大量越過海峽中線的防空識別區,引發中共是否以武力推動兩岸統一的疑慮?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在該書開端就說「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可謂道盡中國歷史的滄桑與規律:分分合合,合合分分。   

質之四千年中國歷史不就吻合此一規律?有合也有分,合固然是常態,分也是常態,據統計中國四千年歷史,分裂時期又長於大一統時期(1503年vs.1131年)。   分裂時期雖然國勢動亂,卻是學術思想最蓬勃、最自由時期,也是最有創意時期,因為思想並未定於一,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學術思想,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魏晉南北朝時的玄學佛學,使得中國人的思想和視野,更有深度和廣度,以及府兵制和租庸調稅制,為後世的隋唐所師法,因而開創隋唐盛世。   

分裂時期雖然社會動盪,民生困頓,卻往往蓄積並開啟了下一個輝煌與強大的盛世,加上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如春秋戰國的分裂為秦漢帝國做先驅、魏晉南北朝的分裂為隋唐大一統盛世奠基礎。

只是比較令人遺憾的就是歷代由分裂到統一幾乎都是使用武力,完成統一,至少也是用武力逼和、逼降,這是吾人該深思而耐人尋味的課題,如果國家統一是歷史必然的規律,那就要避免再陷入歷史的窠臼;反之,必須承認分裂也是一種常態,一切都應順其自然,終究會水到渠成,不應強求,強逼就範,造成民族的傷痕與歷史的悲劇。   

分裂時期的中國,只有統治區域和稅收對象有所差別罷了,並未有明顯的邊防國境,一般市井小民並未受太大影響,馬照跑、舞照跳,生意照做,農作未變,商旅往來,一如往常,士農工商各司其業,影響較大的是士大夫階層,要擇主而仕;其中往來受阻比較嚴重的是清初對台灣的明鄭政權,實施「片板不許下海,粒米不許越疆」的海禁政策,但卻無法阻止兩岸之間的民間往來和走私貿易。金庸筆下的宋金情況,最扯的是金國太子完顏洪烈竟在南宋國境,來去自如,要風有風,要雨有雨,雖只是小說虛構,其實與事實大致相去不遠。   

中國歷史上分裂時期,無論兩國(朝)或多國,都不否認是同屬中華、華夏都是中國的一部分,同屬一個中國,甚至還互爭正統呢!最有趣的是北宋時,外國稱遼(契丹)政權為中國(Cathay),真叫北宋人民情何以堪?至於歷來代表中國的朝代則有夏(Sinica)、秦(China)、漢、唐、遼(Cathay),中文都叫中國或中華、華夏、諸夏,而且統一前都想逐鹿中原,問鼎名器,其統治之下的廣土眾民,統治者均號稱統有天下,無論是京師,或州郡,或行省,或藩屬國或朝貢國均屬帝國的一部份,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而建基於中原的政權都自稱天朝上國,或中央之國(中國),萬邦來朝,四夷歸順,唐朝還曾建立天可汗體系,建有東亞國際秩序,自有一套國際法和國內法,有別於晚近西方的國際法。至於香港的國泰航空居然用「Cathay Pacific Airways /放眼世界 志在飛躍‎」為Logo,此題外話。   

中華人民共和國佔有中原,號稱正統政權,面對偏安一隅的蔡英文政府以「中華民國台灣」自居,或許還未脫去中華或中國二字,但是否違反《反分裂國家法》?北京政府究竟還能容忍多久,尚待密切觀察。

中國歷史上兩次大分裂復歸統一,都是武力統一:秦漢終結春秋戰國分裂統一全國,隋唐結束南北朝分裂完成國家統一,甚至後來的北宋統一五代十國,都免不了戰爭,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雖無戰事,但消滅十國卻有戰爭,只是戰爭規模略小而已;民國以後的軍閥割據,國共合作一起北伐也是武力統一,長江以北多為協商式的統一。

如今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唯一尚未統一的國家,台灣四百年來是漢人的移民社會,清朝統治時期的212年和光復時期的4年是兩岸統一時期,兩岸是同一國家。而現今約180個國家是承認一個中國,另外15國承認台灣的中華民國代表全中國,迄未有一個國家雙重承認兩岸為兩個國家,與兩邊都建交。

蔡總統日前的國慶演說,提出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只是她一廂情願的說法,並未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台灣要走分離路線,要取得聯合國認可,恐怕是緣木求魚,這值得慎思明辨,根本無法篤行之!否則治絲愈棼,恐引來對岸武力相向,造成武力統一的事實!

19世紀歐洲意大利和德國統一,奧、法都扮演攔路虎和阻礙者角色,最後都沒有好下場。奧相梅特涅在拿破崙垮臺之後,歐洲各國召開維也納國際會議,重新畫訂領土邊界時,他講了一句讓意大利追求國家統一的愛國志士幾乎為之心碎,他說:「哼!意大利只是一個地理名詞罷了!」這是外在的統一障礙。的確當時的意大利半島邦國林立,割據一方的諸侯豈願看到半島統一為一國?這是它統一的內部障礙。

此外還有一個教皇國,即後來的梵蒂崗,他是神的國度,是全體天主教徒的精神中心,意即天主教徒的宗教聯合國,國際色彩濃厚,這對意大利建成民族國家形成障礙。加上同屬天主教國家的法國,長期以教皇的保護者自居,一直都派兵守護其國家安全,阻撓意大利的統一。外國駐軍羅馬,對意大利的國家組成總是十分尷尬,好在後來意國統一過程都能順利排除障礙。

意、德都使用了武力完成統一大業,都歷經幾場大型戰爭,才完成統一大業,意大利除了半島內部的統一戰爭外,還有薩奧戰爭和普法戰爭,薩丁尼亞是推動意大利統一的王國,而普魯士完成德意志的統一大業。德國有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

奧地利和法國處心積慮干預阻撓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統一!法國臥榻之旁豈容酣睡?豈容德意志的統一和日益強大?因此刻意阻撓德國的統一,終被「鐵血宰相」俾斯麥狠狠的教訓一頓,雙方打了一場慘烈的普法戰爭。法國戰敗,遭到極大屈辱,1871年德皇跑到法國凡爾賽宮明鏡廳舉辦登基大典,正式宣布德意志帝國成立,日耳曼統一了!建立德意志帝國。法國賠償天文數字的賠款,還割讓盛產煤鐵的亞爾薩斯和洛林兩省。

意大利趁著普法戰爭之際將軍隊開進羅馬,趕走法國軍隊,正式遷都羅馬,梵蒂岡的法國衛隊全遭驅逐出境,教皇自稱「梵蒂岡之囚」,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法西斯的墨索里尼政府才促使雙方取得妥協。1870年意大利半島完成統一,意大利王國宣布正式成立,數十年後莫索里尼與教皇取得諒解,並保障梵蒂岡約44公頃的土地做為永久中立與獨立地位,成為國中之國,這是一個特例。

1870、1871年歐陸意、德雙雙獨立建國,完成國家統一、花開並蒂,傳為美談!

台灣別妄想走梵蒂岡模式,那可是宗教歷史遺留的產物。美國、日本應記取歷史教訓,別像十九世紀的奧、法千方百計的干預別國的統一大業,結果弄得灰頭土臉、顏面盡失。

近時阿富汗撤兵,讓拜登總統狼倉而逃、顏面掃地,在世人面前丟人現眼,明年期中選舉如敗,將立即跛腳,2024民主黨可能輸掉大選,賀錦麗恐將總統夢碎!   (作者為前台南神學院講師)

英國又出現一個川普 歐洲已經破綻百出 | 盛嘉麟

英國新首相強森(Johnson)雖然宣稱熱心促進中英經貿合作友好的關係,卻又是一個川普型的流氓人物,今年10/31 以前如果國會拿不出脫歐協議,他不惜,也不在乎硬脫歐,也就是說,如果無協議硬脫歐,10/31一過午夜12:00,所有英國和歐洲大陸之間裝卸中的貨物,進出境過海關的旅客,在歐洲求學工作旅遊的英國人,在英國求學工作旅遊的歐洲人,身在英國拿歐盟簽証的各國人士,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之間忽然冒出一條國際邊界線,英國、歐洲各國銀行之間正在進行的匯款業務……千百種的生活行為,一瞬間法律上都陷入不知所措的荒謬狀況,全世界都在等著看戲,首相強森(Johnson)卻一點不在乎。

此外,首相強森(Johnson)只是保守黨內臨時替代梅姨的職務,明年英國要面臨全國大選,工黨領袖柯爾賓(Jeremy Corbyn)可能取代首相強森(Johnson)。

蘇格蘭是一定要留在歐盟的,因為蘇格蘭和歐盟的經貿關係大過蘇格蘭在英國國內的經貿關係,而且歐盟早已答應,只要蘇格蘭獨立,蘇格蘭馬上是歐盟當然會員國,當然使用歐元,不需再和歐盟談判,不再使用英鎊(英國曾經威脅蘇格蘭,獨立以後不准使用英鎊),所以蘇格蘭獨立已經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請看蘇格蘭的領袖政客的獨立演說,蘇格蘭的土腔很難聽懂。做為中國人,看到大英帝國土崩瓦解禁不住心中的暗喜。

看來歐洲剩下的兩個主要國家法國、德國也是泥菩薩過江,法國的黃背心暴亂,儘管馬克洪政府一再退讓,仍然不肯停止。長期的社會動亂使得法國的銀行、觀光、商貿倍受打擊,經濟成長率僅僅1.3%,落後於西班牙、俄國、英國。

德國的經濟狀態已經不是我們概念中的德國,人民勤奮、普遍富裕、秩序井然。德國人民十分貧窮,雖然德國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但德國人也是西歐最貧窮的人。甚至愛爾蘭人和義大利人也比德國人更富有。儘管經濟強勁,但貧困的、接受福利救濟的德國人數量一直在穩步增加。一項歐洲研究數據顯示,六分之一的德國人面臨貧困風險,需要國家救濟。這遠遠超過德國的鄰國,捷克和法國。這看起來令人費解,現在在德國,協助窮人進入社會福利的機構是德國最大的產業,顧用了最多的員工。很少有人知道2017年,有400多萬德國人離開德國到國外工作,尋求更好的待遇。

歐美西方號稱自由民主普世價值,其實已經破綻百出,中國要走自己的路,才能走上康莊大道,不可無知學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