釐清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何沒始於中國? | 郭譽申

現代的工業運用很多科學知識(文中科學都指自然科學),也可說科學是現代工業的基礎。科學和工業如此相關,因此常被一起談論。著名的「李約瑟難題」:「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就同時探討科學和工業革命。這其實有些誤導,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未必很相關。

科學和工業革命被稱為革命,因為在近代以前,科學和工業的進步非常緩慢,只是零零星星的偶而出現在世界各地,甚至沒有科學和工業之名,直到16世紀才開始了科學發現的大爆發,被稱為科學革命,到18世紀才開始了工業的大發展,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

科學革命,可說比工業革命單純,是科學研究者基於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索、發掘自然世界的知識,當時幾乎並不追求科學的應用和回報。工業革命是完全經濟導向的,以工廠和機械生產取代人力的生產方式,以追求低成本、高利潤,因此工業革命跟資本主義、商業和金融體系的演進都很相關。

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的起始時間相隔約200年,後者不可能影響前者,而前者對後者的影響也不大,因為科學的新發現被用在工業要等到19世紀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這很正常,現代的科學發現也常要花幾十年時間才能被應用在工業上。)因此科學革命和(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兩個不大相關的活動。

很多(或許多數)學者探討李約瑟難題時,都不區別中國沒產生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的原因,筆者則認為應該要區別兩者,因為如上述,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當時是兩個不大相關的活動。

科學革命發生在歐洲而非中國,因為中世紀後期開始(12-3世紀),歐洲逐漸出現許多大學,大學最主要的課程是天主教神學,但是部份大學也有科學課程;同時間的中國有很多書院,都只鑽研儒學,而普遍沒有科學課程。會如此的原因,歐洲是小國林立,自然比較多元化,因此有些大學有科學課程,而有些大學沒有;然而中國很早就大一統,獨尊儒術,因此所有的書院同樣都沒有科學課程,自然不可能發生科學革命。(參見《為何科學革命發生在歐洲而非中國?》)

工業革命沒始於中國,因為南宋亡於野蠻的蒙古人,使中國文明受到重挫。中國自秦漢以來,大致上是逐漸趨向開明自由,到宋朝時達到文明發展的高峰,不幸南宋亡於蒙古人,蒙古人建立元朝,不僅大量屠殺漢人,又制定許多落後的制度,使中國文明大幅度倒退。隨後的明朝承襲元朝的大部份制度,而清朝又承襲明朝的很多制度,元、明、清三朝的社會都比不上宋朝,而少有突破,自然無法開展工業革命。(參見《為何工業革命沒始於中國?》)

資本主義世界是怎麼回事-出現改變契機? | Friedrich Wang

今日世界最普遍的學校制度是來自工業革命後的歐洲。固定的教室,一樣的制服,固定的教材,上對下的知識傳授,所以學生必須拼命記憶,然後去考試。每個人都像是一堆工業零組件,進入到流水線裡接受他們的組裝,最後出來的是一堆規格大小都一樣的產品。所以有大同小異的信仰,有基本的價值觀,服從法律,畏懼權威,安分守己。

當然,也有個別的『不合格』產品,但只是少數,會繼續受到各種改造,直到也願意服膺這一套為止。若還是激烈違抗,那就送進監獄,繼續接受再教育,或者就直接銷毀。

工業革命後,統治世界的不再是所謂的王公貴族,也不是地方豪紳,實際上就是大型工業與銀行集團,就是所謂的『軍工複合體』。這些人,也就是前幾年包圍華爾街運動中所謂的『百分之一』。這個世界的規則以及人類的生活方式,都是由他們所制定。政治人物不過是他們手上的玩偶而已,或者說好聽點就是代理人。

不信?美國聯準會是私人銀行,這個私人銀行竟然發行世界通用貨幣,控制了國際金融命脈,所有重要物資的交易與計價都由其說了算。羅斯柴爾德、摩根、洛克菲勒,這三大家族就是聯準會的三大股東。美國兩大黨,基本上都要靠他們來運作,整個國家命脈也都在這三大家的手裡面。實際上,世界各國都受他們深遠的影響。

好吧,不說美國,我們就講台灣吧。李登輝時代的『國營事業民營化』以及扁時代的『二次金改』基本上就已經將整個國家的金融大權與眾多產業都交到吳、辜、蔡等等幾大家族的手中,他們與其側翼就掌握了這個島上多數人的生活。基本上,真正對台灣的走向產生重大影響的就是這些人。過去國民黨有大量黨產,可能還有些主導性,或者說至少與這三大家族呈現合作而非俯首聽命。現在,不論藍綠,都要向他們找錢,自然必須符合他們的利益。所以工資不會漲,工時不會少,貧富差距繼續擴大,房價持續飆….. 這都是不意外的,而且這個大趨勢也永遠不會改變。

理解了這樣的結構,我們才能理解前面提到的教育理念與體制。簡單說,要製造大量聽話、能幹、而且溫馴不反對的勞工、技術人員、教師,是這種教育的基本目的,也就是為了前述的那百分之一奉獻自己的身體、歲月、甚至生命,使那些百分之一繼續保持優勢,子子孫孫都榮華富貴。不進入到這個體制中的人,基本上很難生活,除非特別有毅力,或者聰明絕頂,可以在縫隙中找到一些出路,但是只是極少數。

您可以想想:我們在學校被教過怎麼樣賺錢嗎?是的,教過我們要勤勞,要樂天知命、知足常樂…..等等生活道德。但是,學校有無教過我們怎麼樣致富?怎麼樣理財?甚至怎麼去規劃人生。答案是很少,或者幾乎沒有。因為這不是上述體制的教育目的,不是製造聽話溫馴的勞工的好方法。又比如,我們的教育教過我們怎麼生養與教育子女嗎?或者怎麼去經營家庭嗎?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學校卻不教,卻要我們背誦太多一輩子都用不到的東西。這,不是很妙的事?若再說白一點,您有無發現大多數勤勞的人一生都過得很苦?而勤勞,是學校教我們的核心價值之一。這樣,還不明白嗎?這就是工業革命後的人類文明體制,我們被制約在其中。

若您問有無可能改變?或許眼前就有一個機會,但是現在看起來還很模糊,或者說有點混亂。那就是『網路區塊鏈與去中心化』。這又是一個複雜的故事,您古狗一下,或者願意看幾本書,大概也不難懂。簡單說,就是人與人之間直接連結,將世界扁平化,不再經由上述那些集團、機構,最大程度上脫離他們的掌控。將金流、物流、人流等等都自由移動、交易,最大程度上消除人為障礙;當然,也包括消除壟斷。

但是,掌握網路資源的還是上述那百分之一。加上若真的去中心化,那結果肯定會有一段時間的混亂、脫序,這樣的震撼與動盪將持續多久或者傷害多深,誰也說不清。比如說,沒有了銀行,那信用誰來擔保?沒有了政府,那生活是否失序?…..等等。其實,等於是要進行一場革命。這裡面,想像空間太大了。

或許,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這些改變露出曙光。但是,後面的世界會呈現出甚麼樣的面貌,那只有天知道了。人類文明持續前進,但是充滿不確定性,這似乎是歷史的一個法則吧。

為何工業革命沒始於中國?| 郭譽申

學術界一般公認,中國社會原來領先西方,直到十八世紀,西歐開始工業革命,工業和經濟發展一飛衝天,於是很快把中國遠拋在後。原來領先的中國為何沒有開始工業革命,反而讓原來較落後的歐洲搶到先機?這是社會科學界著名的「李約瑟難題」。筆者在前文《為何科學和工業革命沒始於中國〈一〉?》《為何科學和工業革命沒始於中國〈二〉?》介紹了前人提出的兩種解答,本文則提出個人的想法。(不知道前人是否曾提出相似的想法?)

簡單說,中國到宋朝時達到文明發展的高峰,不幸南宋亡於野蠻的蒙古人,蒙古人建立元朝,是第一次中國完全淪入異族統治,元朝不僅大量屠殺漢人,又制定許多落後的制度,使中國文明大幅度倒退。隨後的明朝承襲元朝的大部份制度,而清朝又承襲明朝的很多制度,都只有小幅度改善。元、明、清三朝的社會都比不上宋朝,而少有突破,自然無法開展工業革命。

宋朝「重文輕武」,受到遼、金和蒙古等外患的嚴重侵擾,但是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卻攀登高峰、領先世界。科舉制度起於隋、唐,但隋、唐時只有少部份官員由科舉晉用(多數官員看門第推薦),到宋代,科舉則成為官員晉用的主要管道,平民只要通過科舉,就能立刻鯉躍龍門,使民間教育(書院)空前發達,識字率大幅提高。宋代的社會相當寬鬆自由,造就商業的發達,滋養人口超過一億,而人民的生活水準非常高。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裡說:「宋代是中國自然科學的黃金時代」。中國四大發明中有三項,活字印刷、指南針和火葯,都出現在宋朝。宋朝的繁榮鼎盛若繼續下去,很有可能啟動工業革命。

蒙古人征服金和南宋,大量屠殺漢人,例如四川在宋代曾有近兩千萬人口,蒙古大軍過後,僅剩八十萬。南宋的頑強抵抗造成最可悲的後果,漢民族的精英都犧牲了,而活下來的漢人幾乎喪失了靈魂。蒙古人把它的階層奴隸制度帶入中國,蒙古王公是大汗(皇帝)的奴隸,蒙古王公蓄養官員奴隸,官員再蓄養奴隸,形成多階層奴隸的奴隸,使宋朝時已禁絕的奴隸制度大幅度恢復。為了便於管理控制,元朝實行世襲戶口制,人民的職業是世襲、不能改變的,完全阻止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此外,蒙古統治階級很少任用正人君子協助治理民政,而大量利用地痞流氓榨取人民的血汗收入,造成社會的不正義和嚴重崩壞。(《馬可波羅遊記》記述元朝時中國的盛況,那些都是宋朝遺留下來的物質文明表象,馬可波羅沒看到當時中國社會崩壞的真相。)

明朝雖然是漢人政權,承襲了元朝的很多制度,包括奴隸制度和世襲戶口制,而為了偵察監督官員,明朝成立權力龐大的錦衣衛、東廠等情治單位,這些情治單位讓正人君子不齒,自然只能利用地痞流氓協助辦案,地痞流氓的勢力於是繼元朝而再猖獗。清朝又是異族統治,雖然它的治術遠比元朝溫和、高明,清朝骨子裡還是要防範漢人的異動,因此多方加強社會和思想的控制,使中國文明不可能有大幅的進展。

中國自秦始皇開始帝王專制,雖有起伏,大致上是逐漸趨向開明自由,到宋朝時達到文明發展的高峰,不幸南宋亡於野蠻的蒙古人。歐洲比中國幸運,勢如破竹的蒙古鐵騎只打到東歐一帶,沒有攻入歐洲的主體。蒙古人改變了世界的格局和走向,十三、四世紀的元朝使中國文明大幅倒退,遇上歐洲十四世紀開始「文藝復興」,此消彼長三、四百年,歐洲文明逐漸超越中國,終於迎來工業革命的大突破。

為何科學和工業革命沒始於中國〈二〉?| 郭譽申

史丹褔大學講座教授歷史學家Ian Morris在2010年出版《Why the West Rules for Now》(台灣中文譯本名為《西方憑什麼:五萬年人類大歷史,破解中國落後之謎》)。作者不僅企圖回答「李約瑟難題」(即為何科學和工業革命沒始於中國?),他建立衡量社會發展狀況的指標,根據考古和歷史記錄,比較過去一萬五千年的東方和西方社會發展指標,發現東方和西方社會曾經互有領先,而造成領先的主要原因是地理因素,而非文化、宗教、政治、基因和偉人等其他原因。

Morris教授採用的社會發展指標包括:能量的取用、城市的規模、資訊的傳達/處理、戰爭力等四方面。這樣的社會發展指標看來合理也頗全面。

十八世紀科學和工業革命發生的背景是十五世紀後期開始的地理大發現。地理大發現使歐洲人可以殖民美洲新大陸,並且不需要經過中東和阿拉伯地區就能到達東方,大大擴展了歐洲人的發展空間。歐洲人既獲得相當大殖民和商貿利益,又因為遠洋航海的需要和對世界的了解,例如確證地球是圓的,而萌芽了近代科學,並且發現科學有極大的實用價值,例如遠洋航海需要天文學和數學,而觀察天文發現力學的原理。由於歐洲和美洲之間的繁茂經貿墊高人力成本,加以近代科學的萌芽,於是發明出許多機械以取代人力,造成輝煌的工業革命。

早於西方的地理大發現,明朝的鄭和在1405到1433年間曾率船隊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岸,鄭和的船隊和航海技術勝過地理大發現時的西歐,為何鄭和或中國後繼的航海家沒有發現美洲新大陸,進而產生科學和工業革命(近年有人認為鄭和曾航抵美洲,但沒有充分證據)? 這有兩個原因,首先,西歐跨越大西洋到美洲,約五千公里,而中國跨越太平洋到美洲,距離幾乎加倍,西歐佔盡地理優勢。其次,中國一向是陸路國家,航海貿易視為次要,因此鄭和之後,航海事業即中斷,而歐洲臨地中海,一向重視航海貿易,又有強烈動機尋訪新航路,去探訪當時領先的東方世界(哥倫布至死都以為他所到之處是印度)。

根據Morris教授的理論和數據,過去世界的發展主要取決於地理因素,中國因為開發出富裕的江南和連通南北的大運河,曾經領先西方一千兩百年,西方則因為地理大發現,而在十八世紀啟動科學和工業革命,幾乎主宰全世界。地理因素造成環境的改變,人類天生會適應不同環境,就環境的需要,去解決所面對的問題,使社會不斷進步,而不是文化、宗教、政治、基因、偉人和創新能力等因素決定過去的歷史。

為何科學和工業革命沒始於中國?本文和前文《為何科學和工業革命沒始於中國〈一〉》共指出三個可能原因。每個原因看來都有影響,哪個原因最關鍵?這是不太可能有解的。社會科學不像化學,一個化合物的成分比例可以精確檢測出來,社會結果的成因比重則是無法精確檢測的。

 

為何科學和工業革命沒始於中國〈一〉?| 郭譽申

學術界一般公認,中國社會原來領先西方,直到十六世紀西歐開始科學革命,十八世紀開始工業革命,科技發展一飛衝天,於是很快把中國遠拋在後。原來領先的中國為何沒有開始科學和工業革命,反而讓原來落後的歐洲搶到先機?這是社會科學界著名的「李約瑟難題」。不少人都曾鑽研這個問題,提出可能的解答。筆者述而不作,願把所學所知分享讀者。

科學和工業革命與現代的資本主義是同時發生的。科學和工業革命是迂迴的生產方式,比傳統的生產方式回收慢、投資大,必須有較大而穩定的資金才可能成功,因此促成了現代的資本主義和金融體系。或者說,科學和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是互為因果的。

科學和工業革命發生於歐洲而非中國的一個原因在於歐洲與中國的政治制度不同。歐洲是封建諸侯體制,貴族一般都長期擁有自己的莊園、佃農等,並且習於經營商業貿易。換言之,歐洲貴族一般都擁有較大而穩定的資金,在科學和工業革命初起時,能夠大力投入科學和工商業的發展。

對比於歐洲,中國很早就實行中央集權、官僚治國,官僚不像貴族能世襲及經營商業,因此中國的官僚多不熟悉商業,更不像歐洲的貴族有較大而穩定的資金,能投入科學和工商業的發展。在中國,當科學和工業革命尚未顯示明顯效益時,只能倚靠民間的富人投入發展科學和工業,但是民間的富人數量有限又不穩定(所謂富不過三代),他們推進科學和工業的力道當然比不上歐洲貴族。

科學和工業革命沒發生於中國的另一個原因是中國實行科舉選才與獨尊儒學。中國自漢朝「獨尊儒術」,儒家逐漸成為學術主流,而其他學問並非全無發展空間,但是到了隋、唐實行科舉選才,儒家幾乎成為唯一官學,而到了宋、明,原本相當開放的儒學更演變成頗壓抑人性的理學。中國的為學越來越狹窄,因此不可能發生科學和工業革命。對比於中國,歐洲長期受基督教信仰的束縛,其獨尊基督教神學就像中國獨尊儒學一樣。但是十四世紀開始的「文藝復興」和十六世紀開始的「宗教革命」讓歐洲逐漸脫離基督教的束縛,終於學術百花齊放,因而產生科學和工業革命。

歷史的演進發人深省,而制度的好壞時常是此一時、彼一時,不是永遠不變的。封建諸侯體制曾有助於歐洲發生科學和工業革命,但是卻是比中央集權、官僚治國落後的政治制度。環顧世界,所有現代化的國家都實行中央集權(即使是聯邦,中央有很大權力)、官僚治國,已經沒有現代化國家還實行封建諸侯體制了(貴族爵位都是虛銜)。以科舉選才擔任文官既公平又保證文官的水準,曾經是歷史上最好的制度,有助於中國社會領先西方,卻阻礙了中國發生科學和工業革命。儒家和基督教曾長期束縛中國和西方世界,但這不是儒家和基督教的錯,只要長保開放多元,儒家和基督教都是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