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忠對比岳飛 | Friedrich Wang

前幾天寫了為什麼岳飛必須死?(參見《岳飛之死:宋朝的結構性問題》)得到了一些回響。有朋友就問:另外一位與岳飛齊名的名將韓世忠,為什麼可以保全到最後?其實答案在上文中已經說了,老韓可以被妥協,但是岳飛卻堅持立場毫不動搖。但如果要再詳細說的話,還有以下一些原因。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兩人的關係。韓世忠比岳飛年長了13歲,算起來是宋朝軍界中的老前輩,岳飛則是年輕的後起之秀。老韓是一個陝北漢子,出身於北宋的「西軍」,也就是在陝西一帶長期與西夏作戰的北宋部隊。當靖康之難發生的時候,河北、河南、山東一帶的北宋正規軍大致上都被殲滅,陝西這裡的部隊卻還算完整,並且持續在陝川一帶與女真人作戰。這裡面後來名將輩出,除了老韓之外還包括吳玠兄弟、劉錡、張俊、劉光世、王德、楊沂中等人,他們或多或少都有大小不等的作戰勝利紀錄。

當韓已經獨當一面的時候,岳飛不過是一個小兵,而且出自河南義勇軍,還不是宋朝正規軍。可是,後來因為顯赫的戰功,岳飛爬升非常快,而且部隊也不斷擴充,在軍人群體中的聲望甚至超越了老韓,這一度使老韓有一點不是滋味。

大家應該可以想像:一個小鬼一下就跟拼了一輩子的自己平起平坐,心裡面多少會有些不爽。不過在這裡岳飛就展現出被今日一般人所忽略的政治手段。在平定洞庭湖盜賊之時,岳軍繳獲了10艘少見的快船,岳飛立刻把其中狀況最好的5艘全部送給老韓,並且寫了封信恭敬地稱老韓為前輩,未來還請多指教、提攜。這,才讓老韓對這個小老弟從此刮目相看,兩個人變成惺惺相惜的朋友。

在靖康之年,老韓已經是一參將,大致相當於今天的上校軍官。後來又不斷在戰鬥中爬升,而老韓的教育水平不高,可說本質上完全就是一個老兵,但是因為從基層做起,並且在戰鬥中磨練出英勇、機智以及統帥才能。他在因緣際會之下,先是在河南應天參與了擁立康王(高宗)即位,而後一路跟著高宗向南撤退,可說忠心耿耿護駕。最關鍵的,在平定「苗劉兵變」當中發揮重要作用,可說不但救了高宗一命,才使得南宋政權可以立足下去。所以對宋高宗來說,老韓是真正的股肱之臣,建國初期最重要的幾個武將之一,甚至是救命恩人!故擁立、護駕、平亂,一應俱全,使得宋高宗對韓的信任,可說遠遠超過岳飛。

史書記載,韓世忠一生與金以及偽政權齊大小數十次戰鬥,基本上勝敗都有。但是有兩場的勝利非常重要,一場就是我們所熟悉的黃天蕩戰役,另外一場就是大儀戰役。這兩場作戰詳細的過程,這裡就不多說了,但是其重要性卻不可言喻。因為這兩場都是在長江下游沿岸所獲得的勝利,可以說成功將女真人打過長江的部隊給予重創,還差一點活捉女真統帥兀朮!在黃天蕩之前,宋軍大部分碰見女真主力都是不斷一觸即潰,這是女真人從進攻開封開始一路打到江南,所吃下的第一場敗仗,從此百年不能過江,其不敗神話到此結束,也證明了宋軍並非不能獲勝。對於整個宋朝部隊的作戰士氣來說,可說是一個重大的轉捩點。

而後,老韓的部隊主要駐防在楚州,就是今天江蘇淮安。這裡是淮河下游的重鎮。基本上,這時候的南宋前線的狀態,川北的吳玠,湖北襄陽的岳飛,安徽的劉錡,蘇北的韓世忠,一字排開拱衛南宋的北部防線。那老韓的部隊有多少人?早期只有8千,後來沒有明確的記載,不過以其重要性來看肯定有所擴充,但是應該不如岳家軍最強大時的10萬左右。因為過了淮河就可以直撲長江下游北岸,老韓的重要性完全不在岳飛之下。

而後岳飛從襄陽出發,向北直指河南,試圖收復首都開封。在這波瀾壯闊的北伐風潮當中,老韓也曾經上書願意向北發動進攻以收復中原,但是他的部隊大致上仍是保持守勢。不過在客觀上,他仍然牽制了華東到山東半島一帶的金軍,減輕了岳飛正面的壓力,對於岳家軍的勝利還是有所幫助。

但是就如前文所說,最後在各方妥協之下,本來很有利的北伐局面最後不得不嘎然終止,留下了千古嘆息。岳飛受到誣蔑岌岌可危的時候,老韓至少兩次挺身而出為岳飛說話,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莫須有」的秦檜答案。

一般比較不知道的是老韓因為挺身而出,也讓自己遭受了危險。不過老韓很清楚自己在宋高宗心目中的地位,所以特別跑到皇帝面前,將自己的雙手展現給所有人看,10隻手指大多不健全,雙臂佈滿刀疤,然後放聲大哭。這,讓宋高宗都因此動容,他也成功保住了自己。

但是他能保住自己,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前面說過的他懂得妥協。老韓出身貧苦,麾下的官兵大多也是如此,根據記載他的部隊在太湖流域曾經強佔民宅民田。宋高宗知道之後也沒有處罰他,反而還賜給他以及麾下官兵不少田產、莊園。簡單說,老韓喜歡財貨,那就給了朝廷一個方法來收買他。就跟另外一位名將吳玠一樣,這位吳大將軍喜歡美女、好漁色,底下的官兵許多也是,宋高宗前後至少給了他上百名江南美女。

岳飛呢?皇帝給他田宅,他幾次婉拒;給他五個美女,他連包裝都沒有打開全部退還。平常除了耕田讀書,就是練武強兵,一心一意要北伐「收復兩京,迎回二聖」。據說有人問過岳飛,若二聖歸來那當今聖上該如何?而岳將軍回答「到時候吾將解甲歸田,至於皇帝誰做就交給趙家骨肉自己去解決」。問題是:如果真有這一天,這又要宋高宗怎麼解決?那,宋高宗以及南方的官紳群體,也只有把他解決了。

岳飛之死:宋朝的結構性問題 | Friedrich Wang

大陸一部黑色喜劇《滿江紅》在春節火爆。這部電影講的是岳飛死了之後四年的故事,但裡面高潮迭起,角色各懷鬼胎,非常精彩,可惜台灣沒有上映。

宋朝在創建的時候,趙匡胤有過家訓「不殺大臣及言事官」。所以在兩宋三百多年的時間,就算是大奸臣如蔡京、賈似道之流,也並沒有遭到殺害。幾乎可以說300多年來只殺了一個重要的大臣,就是岳將軍。所以就值得我們探究到底為什麼?

說到底,還是政治權力的問題。北宋的建立,基本上就是一群北方的武人集團所發動的軍事政變的結果。而建國之時,南方還是割據的狀態,南唐、吳越、南漢、後蜀等國家都還在,也都還有一定的實力,全中國的統一雖然已經有了曙光,但仍然需要努力。等到趙家兄弟多年奮戰,終於使這些小國逐漸消滅或者收服,將混亂了至少150年的中國重新奠定秩序。但是這些北方的武將,包括老趙在內,都對南方人士抱有一些距離,所以相傳趙匡胤就說過「不相南人」。也就是說宋朝的家訓,不會用南方人當宰相。一直到宋真宗,宋朝已經建國超過半個世紀,才出現了第一個南方宰相王欽若。

但是,這種狀況不會長久下去,因為科舉考試。南方環境好,社會經濟發達,再加上比較少經過戰亂,藏書量也豐富,在國家安定之後的科舉考試當中,南方士人往往輕易脫穎而出。這迫使了宋朝幾次為了是否「分道取士」進行過激烈的辯論,其實這就是為了讓北方有一些保障名額,否則怎麼跟江南那些超級會考試的學霸相互競爭?到了北宋中葉之後,南北之間的隔閡與在開封朝廷中的競爭,就越來越白熱化。

實際上王安石改革所引起的新舊黨爭,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場南北之爭。王安石江西人,他的新黨核心呂惠卿、章惇、後來的蔡京,多是浙江、福建、廣東人。而以司馬光為中心的守舊派,則多是黃河流域的正統。王安石變法的許多主張,相對而言也都對南方比較有利,而造成北方許多額外的負擔。王安石提拔呂惠卿,呂提拔蔡京,蔡提拔秦檜。把這個脈絡搞清楚,答案其實就呼之欲出了。

南方人在朝廷遭受了打壓,再加上很長一段時間都必須要用金錢與物資來與北方的契丹、西夏換取和平。南方地區的負擔因此很沉重,又還要養開封朝廷龐大的官員、王室、以及超過200多萬的軍隊。而且,在政治舞台上也沒有受到公平的待遇。南北之間的隔閡與猜忌,完全沒有因為北宋已經建立170年而有所緩和。

終於發生靖康之難。開封朝廷中央被女真人一網打盡,只有一個康王趙構僥倖逃走。以秦檜(南京人)為首的南方士紳擁護了這個王子在杭州建立新的朝廷。諷刺的是這裡就是170多年前被他們祖先所滅亡的南方各國的土地。一開始,當然還需要在戰鬥中逐漸崛起的北方民間武力如岳飛軍團,以及過去在陝西有長久對西夏作戰經驗的軍人如韓世忠、吳玠等人的奮戰,這個時候南北因為大敵當前還算和諧。岳、韓、劉、吳等人作戰,都需要南方這些官紳出錢出力。終於,幾場重要的戰役取得勝利,扭轉了戰局,將曾經不可一世的女真金國給擋在秦嶺、淮河一線,江南宣告穩定。

對這些北方軍人來說,他們當然要的不是防守勝利而已,更重要的是能夠「收復兩京,迎回二聖」簡單說就是必須趁勝追擊收復北方淪陷的國土。這,就使得一度同舟共濟的南宋朝廷,终于還是走向了對立分裂。對南方的這些地主官紳來說,女真多年爭戰已經疲憊,故不想打了,而他們同樣也不想打,因為收復中原對他們來講一點好處都沒有,好不容易中央政府到了南方,受到他們控制,難道還要再回到過去那種花錢又受氣的狀態?

對宋高宗來講,當然現在皇帝就是他,也不願意自己的父親與哥哥回來,這是可想而知的。一般人不知道的是高宗的老媽韋太后本身就是浙江人,過去在後宮的地位不高,所以康王的政治地位本来也不高。故對這對母子來說,回浙江建都等於是回到姥姥家,又有什麼不好?所以當議和逐漸成為金、高宗、南方官僚群體三方面的共識之後,這些北方軍人也就沒有利用價值了。韓世忠、吳玠、劉錡、楊存忠等人都可以滿足於財寶、官位,故能加以妥協。而堅持北伐立場的岳飛,其麾下又還有一大批英勇善戰、而且對其個人效忠堅定不移的軍人,那就必須要趕快剷除。因為,他已經成為各方共識下的惟一障礙。

悲劇,到此已經難以避免了。岳飛之死,實際上是一個長久的結構性問題,也是宋代政治無能與無解的死結。

再論岳飛之死 | Friedrich Wang

韓世忠、岳飛、吳玠,此三人都是南宋初年的名將,不論是鎮守一方,或者奮力北伐,都有赫赫戰功。但三人的個性與品德卻截然不同…..

韓世忠固然英勇善戰,黃天盪大捷號稱中興第一仗。但史載其貪財好貨,據稱其麾下部隊路過蘇杭之時,見當地百姓為了逃避渡江的金軍而紛紛棄家而走。見機不可失,這位出身陝北,少年就無賴鄕里的將領竟然將良宅美地大量占為己有,麾下也紛紛效法,這支北方南下的部隊各個都成了江南富豪。結果,戰局稍定之後被人一狀告上朝廷!

「南宋名將」的圖片搜尋結果

宋高宗得知,反而非常高興,不但下詔將這些地產通通賜給他,還又加碼賞賜許多。

吳玠也是行伍出身,父祖三代在陝川一帶奮戰,其鎮守川北可說固若金湯,多次擊退金兵,仙人關戰役,保障四川百年和平。但是此人好酒色,不但妻妾成群,還時常強搶良家婦女,甚至縱容部下白嫖、姦淫。果然,不久也遭到御史彈劾!

宋高宗得知,仍然非常高興,下詔賜給江南佳麗數十人,並且告訴他,若看上哪個美女又遭到拒絕,只要說一聲,皇帝老子幫你搞定!

農民出身的岳飛剛剛好相反。本人文武雙全,部隊軍紀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鵝毛大雪之夜卻夜宿街頭,不拿百姓一米一線。部下若違反軍紀侵犯百姓,輕則軍棍數百,重責斬首示眾。真所謂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在民間,深深得到百姓的敬重。

皇帝賞了土地,他拒絕,因為要打回家鄉,迎回二帝。吳玠送了5個美女,他退還,因為大丈夫富貴不能淫!不接受餽贈,不接受關說,自己耕田種地養活自己,以精神感召部下,各個一心一意奮勇殺敵。

面對這樣不買帳的大將,宋高宗該怎麼辦呢?在以秦檜為首的江南地主仕紳集團力主和談之後,堅持不改變的岳飛,其命運也就決定了。此人不除,要高宗與江南的仕紳們怎麼安心?韓、吳二人,接受官職,交出兵符,晚年優游自在,而精忠報國的岳飛,卻落得慘死的下場。

這是中國官場文化的悲劇,裡面 ,埋藏了多少人性的醜惡與自私…..

FW

「南宋名將」的圖片搜尋結果

由南宋岳飛之死看台灣的族群之爭 | Friedrich Wang

岳飛,是北宋抵抗女真金國的英雄,文武雙全,忠肝義膽。

秦檜,是出賣國家利益的奸相,陷害忠良,遺臭萬年。

這些都是傳統史家秉持著春秋大義,對於當時南宋主和與主戰派的基本論述。岳飛的確是千古難見的統帥,以當時的情勢宋軍連連獲勝,南宋的確可能在岳飛、韓世忠、劉錡、吳玠等諸將的奮戰下北伐成功,收復兩京。但是,我們可否理解以秦檜為首的主和派何以不顧軍事情勢有利而非要主和不可?

主要的時代背景是財政經濟因素。

北宋王朝由於先天上失去燕雲十六州,導致河北國防門戶洞開,宋太宗北伐失敗,真宗澶淵之盟後要靠著每年付給遼朝歲幣而保住局面。仁宗慶曆之後西夏王國崛起,陝甘國防又告急,連年作戰無功,最後也要靠著金錢收買和平。再加上,北宋優禮士大夫,政府冗員膨脹迅速,養兵又超過百萬,這些都是沉重的財政付擔!

【五代十國早期。圖中的南方國家,在經濟與文化上超越北方朝廷。後來雖在武力上被征服,但卻成為北宋的經濟支柱,南渡後更成為安身立命之處。】


這些錢由誰來出?答案是江南各路。今日長江下游蘇、松、杭、常各地必須年年上繳大量的稅收來維持上述的局面,造成江南的地主鄉紳與手工業主對此深深不滿。

其次則是政治權力問題。

江南各路本是南唐、吳越等國家,後來因為養尊處優而在軍事上被征服。南方人在北宋朝廷飽受打壓,北宋甚至相傳有「不相南人」的祖訓。但是在科舉考試當中,南人由於有經濟文化的優勢,所以逐漸於開封朝廷中慢慢坐大,北人則難以競爭而逐漸式微。神宗之後的新舊黨爭,實際上可以視作南北之爭:江西的王安石集團對決陝西的司馬光集團!

【北宋與遼、夏對峙。沉重的國防負擔,演生出宋朝基本政治格局。】


所以,當金朝不想再戰,願意開出一個價碼,將兵鋒停止在江淮一線,對以秦檜為首的江南地主鄉紳集團而言,何樂不為呢?一方面這個價碼比起過去供應北宋朝廷的經費要低得多,二方面從此帝國由南人當家﹝即權相政治﹞,以上兩大問題通通一次解決。

秦檜只殺掉一個在江南鄉紳集團眼中最不聽話的岳飛,讓韓、劉、吳等人震憾,然後再以高官厚祿讓他們解除兵權。這算不算寬大?假若這些人繼續北伐,那出錢、出糧、出人的還是江南的地主鄉紳們,打贏了朝廷就又回北方,這又為誰辛苦為誰忙?

【萬古精忠,岳武穆。他的死,是宋朝政治格局下的悲劇,也是漢民族的不幸!】

宋高宗的老媽韋太后是浙江人,所以定都杭州等於是回姥姥家,對他有甚麼不好?金國後來除了拿南宋的歲幣之外,還必須向南宋買糧、買布、買茶。這等於讓繳給金國的歲幣又大部份回流到南宋,其實一點都不虧。

秦檜代表了江南地主鄉紳集團的利益。這些人最反感的,就是天天喊著反攻的北方軍人,韓、岳是其中的代表。同樣地,宋高宗也不喜歡這些北方軍人,若真的迎回二帝,那他的皇位怎麼辦?勢必掀起很大的糾紛。這樣,就使得南宋皇室與南方集團的利益趨於一致。金人不想打了,他們當然也就不打了。

【基於政治現實,宋高宗選擇了與江南地主鄉紳集團站在一起。】


文明,都是需要時間的累積,才會慢慢厚實起來。由五代中期開始,歷經北宋、南宋,整整400年左右的大致安定,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走向全盛,這才有我們今天所知道馬可波羅筆下富庶無比的江南。若無紹興和議,這一切恐怕是泡影?

【南宋與金對峙圖。在南宋的150多年的安定統治,江南成為歐洲人眼中的黃金天堂。】


一個紹興和議,換來將近150年的和平與繁榮,江南經濟與手工業進入全盛,物質文明領先當時的歐洲可能200年。您要是當時的南宋人民,是否會感謝秦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