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剛三連任習近平完成重大外交成就 | 郭譽申

3月10日,中國第14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出習近平連任國家主席和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並完成政府的換屆,如李強取代李克強成為總理。至今不過半個月,當有些媒體還在批評習的三連任的時候,中國已經邁開大步,完成三項重大外交成就:促成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恢復邦交,習近平訪俄並提出「烏克蘭和平計畫」,以及宏都拉斯宣佈即將與台灣斷交而與中國大陸建交。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是中東伊斯蘭世界最重要的兩個產油國家,分別是遜尼教派和十葉教派的領導者。遜尼派和十葉派的對立超過千年,不時導致教派戰爭。在此背景下,沙國與伊朗一向彼此對立、激烈競爭,甚至在葉門製造至今已8年的代理人戰爭,並在2016年双方斷絕外交關係。沙國一向親美,伊朗一向反美,也是兩國關係惡劣的原因。

現在中國促成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恢復邦交、改善關係,影響非常深遠。遜尼派的一些國家和十葉派的一些國家都很可能彼此改善關係,慘烈的葉門內戰有可能告終,至少可以緩和及進行談判,而整個中東伊斯蘭世界趨向和解,有助於改善其區域經濟和國際地位(過去彼此內耗太損傷國力)。中國的促成和解,對比美國過去總造成對抗,中國在中東伊斯蘭世界的影響力將超越美國,甚至成為世界和平的標竿。

習近平訪俄加強中俄的戰略協作伙伴關係,不僅有助於双方各自長處短處的彼此互補,藉以抵抗美國對中俄的打壓(參見《從現實主義看中俄交好》),習更提出「烏克蘭和平計畫」,期待俄烏盡快恢復對話,並達成全面停火。雖然美國立刻表示反對,習近平從促成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復交,到提出「烏克蘭和平計畫」,幾乎建立了「和平使者」的形象。現在美歐民眾都苦於高通膨,並逐漸厭倦俄烏戰爭,習的「烏克蘭和平計畫」未來不是沒有實現的可能。

宏都拉斯面積11萬平方公里,人口1千萬,在世界算不上大國,但是在台灣邦交國中算得上大國。宏都拉斯位在中美洲,可說屬於美國的後院或勢力範圍。宏都拉斯準備與台灣斷交而與中國大陸建交,美國不是沒有出手阻止,但是歸於失敗。因此中國與宏都拉斯建交,昭示其勢力愈來愈進入中南美洲,而美國無力阻止。

實行選舉民主制度的國家,在政府換屆之前要舉行大選,勝選者然後組成執政團隊。大選的競選活動加上組成執政團隊,大約要花將近1年時間,這段期間政府幾乎做不了什麼大事;而若政黨輪替,有些好的政策可能無法延續。中國大陸沒有這些虛耗。習近平才剛連任及完成政府換屆,半個月內完成三項重大外交成就,當然很多工作早已在進行,才能此時收割。這些充分顯示大陸的政策不因政府換屆而延遲或中斷,是選舉民主國家比不上的。

立陶宛、宏都拉斯與台灣 | 郭譽申

近來立陶宛、宏都拉斯兩國一再登上台灣的媒體。立陶宛不顧其邦交國中國大陸的嚴重抗議,在其國內設置「台灣代表處」以加強台、立關係,其國會議員並組團訪問台灣。宏都拉斯是台灣的邦交國,其總統在總統大選前夕突然造訪台灣,這兩天宏國大選出爐,左派的反對黨獲勝,當選人卡斯楚在選前就聲稱當選後要與大陸建交,讓台灣擔心台、宏的邦交可能生變。

大部份的台灣人以前大概都不知道立陶宛、宏都拉斯。立陶宛位於歐洲東北部,是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全國人口約280萬。宏都拉斯位於中美洲,全國人口約 990 萬。宏都拉斯相當貧窮,雖然人口是立陶宛的3倍多,但是國內生產總值(GDP)還比不上立陶宛(宏都拉斯GDP 206億美元,立陶宛GDP 560億美元)。綜合人口和GDP,立陶宛、宏都拉斯可說是同等級的小國。

世界各國的規模差距非常大,台灣相對於中、美是非常小,立陶宛、宏都拉斯相對於台灣又是非常小(台灣GDP 6685億美元),而比立陶宛、宏都拉斯更小的國家還很多。因此大國時常能夠威逼及收買小國。

宏都拉斯總統在總統大選前夕突然造訪台灣,當然是來要錢的,希望台灣支助其競選經費。蔡政府必定相當程度滿足其要求,不過金額當然是國家機密,不足為外人道也。台灣收買小國宏都拉斯,算是正常的外交行為,可惜宏國執政黨敗選,蔡政府的收買金付之流水了。

立陶宛不顧中國大陸的反對,與台灣加強關係,是要討好美國,甚至可能是美國在暗中指使。歷史上立陶宛與周邊國家發生很多衝突和戰爭,尤其曾多次被強鄰俄羅斯帝國和蘇聯占領併吞,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立陶宛才重新獨立建國。立陶宛至今仍很恐懼俄羅斯的軍事威脅,因此完全倒向美國,期望美國的保護。這些足以解釋立陶宛的討好美國及與台灣加強關係,更何況美國還提供立陶宛6億美元貸款作為報償。

蔡政府對立陶宛事件非常開心並大肆宣傳,對宏都拉斯事件則很憂心,但否認邦交生變。其實都大可不必。像立陶宛、宏都拉斯這樣的小國多得很,以台灣的收買和美國的威逼 (據說美國已施壓宏都拉斯新總統,不得與大陸建交),台灣必定能與一些小國保有邦交或非邦交關係,妝點門面,但是不會有多少實質利益,實在不值得太欣喜。同樣的,大陸也不必太在乎立陶宛事件,兩岸統一的關鍵在於中、美力量的對比,而非台灣與多少小國保有邦交或非邦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