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茫茫荒原到萬頃林海的國家森林公園 | 鄭可漢

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綠化指標!塞罕壩地處河北省承德市最北部,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南緣。皚皚白雪覆蓋下,高大挺拔的雲杉、樟子松,如同威武的士兵,守望著茫茫林海。置身其中,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寸草難生的一片荒漠。

塞罕壩意為“美麗的高嶺”,曾是清代皇家獵苑“木蘭圍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後因開圍墾荒、大肆砍伐,到新中國成立初期,逐步退化成荒原沙地。

為改變“風沙緊逼北京城”的嚴峻形勢,1962年2月,塞罕壩機械林場正式組建。儘管條件艱苦,但來自全國18個省區市、127名大中專畢業生響應國家號召,與當地林場242名幹部職工一起,組成369人的創業隊伍,開啟了戰天鬥地的拓荒路。

新一代塞罕壩人沒有躺在前人的功勞簿上睡大覺。42歲的於士濤來自保定,2005年大學畢業後一頭扎進塞罕壩,如今是塞罕壩機械林場副場長,他說要“緊握前輩們的接力棒”。

2017年以來,塞罕壩將土壤貧瘠、岩石裸露的石質陽坡作為攻堅造林重點,5年累計造林10.2萬畝,林場內石質荒山全部實現綠化,林場森林面積增加到115萬畝。

為確保森林資源安全,林場建立了一體化森林防火預警監測體系,實現了衛星、無人機、視頻監控、高山瞭望、地面巡護有機結合,快速反應。

60年來,一代代塞罕壩人用心血和汗水澆灌出百萬畝人工林海,有效阻滯了渾善達克沙地南侵,為灤河、遼河下游地區涵養水源、淨化淡水、防止土壤流失提供了“綠色保障”。

到2030年,塞罕壩林地面積將達到120萬畝,森林覆蓋率將提高到86%,森林生態系統更加穩定、健康、優質、高效,生態服務功能將進一步增強。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累計完成造林9.6億畝。森林覆蓋率提高2.68個百分點,達23.04%。綠色,浸染了塞罕壩,也在中華大地上、在每個人心裡生長。

塞罕壩機械林場夏日景色

塞罕壩機械林場秋季景色。

塞罕壩機械林場內的望海樓

塞罕壩機械林場雪後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