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國際教育 | 劉廣華

每次聽到國際教育就是出國玩的閒話,就覺得很冤枉;因為國際教育人員除了須面對諸如文化適應、語言障礙、家庭壓力、長時工作、不穩定的工作環境等等問題之外,還會碰到許多的職業傷害。

首先是,國際教育牽涉到國際跟地區間頻繁的移動,舉凡大飛機、小飛機、高鐵、動車、火車、快船、渡輪、大巴、中巴、小巴、叮叮車、三輪車、Grab、小黃、Jeepney、私家車,都有機會搭到。

所謂行船走馬三分險;雖然摔飛機、翻船、火燒巴士這種事不能烏鴉嘴亂說,多年下來,小的交通意外還真不少;幾年前,就發生過教育展接駁車翻車自撞護欄的交通事故,幸好沒有真正的傷亡。

有時連走路都會出事。劉杯杯就曾經碰過距離路面有半個小腿高度落差的人行道,當時燈光昏暗,劉杯杯老眼昏花,一個不留神沒跨過,踉踉蹌蹌往前摔,雖然劉杯杯身手矯健敏捷,沒有跌個狗吃屎摔到臉,保住上台門面;不過,前小腿脛骨沒躲過,那地方沒啥肉就是骨頭,一撞之下痛得涕泗橫流,整整三個月才好。

其次,一般出行因作息難以掌控,起居飲食不正常,傷風、感冒、頭疼、腦熱都是常事;真感冒了,也都是一邊擤鼻涕,一邊吃藥,一邊繼續工作。

有時到寒冷地區還有冬季癢問題;像劉杯杯每次去蒙古,大概從第3天開始,整個小腿、大腿一直到屁股,就紅腫一片,奇癢無比,一下忍不住,往往會抓得皮開肉綻汁流,痛苦不堪。

再者,還有個水土不服的問題。劉杯杯每次到菲律賓,只要吃海產類食品就上吐下瀉,而其他同行的同仁,同桌、同食卻沒事;更奇怪的是,偏偏到其他國家吃海產就沒事;除了水土不服,不知該如何解釋為何會這樣?

還有,丟東西就不勝枚舉了。劉杯杯每一趟回來總要少些東西,隨身杯、盥洗包、修容組、帽子、外套、球鞋、轉接頭、變壓器沒少丟過。

當然,畢竟出門在外,遭竊、遭劫也常發生;有師長走路時手機被扒渾然不知;劉杯杯也曾經筆電放後背包,不知怎的就不見了;也有被機車大盜尾隨硬扯肩揹包的;有的師長就是破財,人沒事,有的被硬拖倒地,不免皮開肉綻。

劉杯杯也曾經皮夾遭竊,卻在紙鈔被抽走之後,皮夾遭棄至明顯處,再被劉杯杯撿回來,裡面所有證件、信用卡都在。劉杯杯覺得這是一個善用策略的聰明扒手,因為證件遺失通常非報案不可,不然無法補發,回不了國;只丟錢的話,失主往往就自認倒楣,小破財一番就算了,整件事等於沒發生過,連追查都沒人追查。

最後,說國際教育有很多吃吃喝喝倒也沒冤枉人,拜訪、聯繫、接待、宣講,總不免有些往來酬酢,假以時日下來,髀肉漸生,小蠻腰變大肚腩,三高上身,不能說不是職業傷害。

國際教育為了誰? | 劉廣華

陸生不要來了,港澳生來不了了,外籍生來得了,但要先關14天,這就是目前國內各大學國際教育境外生源的現況。

憂心忡忡!

不管是不要來、不能來、還是來得很辛苦,無論造成的因素是疫情還是政治,劉杯杯都不太懂;不過,作為多年的國際教育從業人員,想問一個最直觀的問題是:

如果境外生都不來,請問對全國各校而言,最直接的損失是多少?

根據教育部2019年1月31日公布的大專校院境外學生人數統計數字, 108學年度包含陸生僑生(含港澳生)外生在內的境外學位生有63,530人,而含括陸生外籍生海青班華語生在內的交換短期研修生則有66,887人,全部境外生總計130,417人。

用最簡單的每年每人學費大約10萬台幣來算,總金額是130億4170萬元台幣,這還只是學費,其它衍生的食衣住行書籍娛樂費用都還沒算。

好吧,談經濟損失銅臭味太重,跟劉杯杯為人師表形象不搭,就不談了。

再問一個教育性質的問題:

如果境外生都不來,在教育上的損失是什麼?

先說國際教育的目的為何?

簡單的說,所謂的國際教育就是讓學生透過出國留學攻讀學位,參加交換生計畫、國際競賽、展覽,參訪、參觀國外知名教育機構等等國際化的活動以使學生體驗多元文化,瞭解國際社會,發展面對國際的正確態度。

不過出國留學的成本是很高的。

依據教育部105學年度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大專院校學貸申請人數比例高達42%,雖然最近幾年有降低的趨勢,不過也都還有30%左右;而如果連學費都要貸款的話,又哪有餘力去出國留學呢?

經濟因素之外,當然也有因為諸如家人顧慮、文化適應、甚或自己怕苦畏難等等因素而沒有出國。

不管是什麼原因,那這些學生就不用體驗多元文化,瞭解國際社會,發展面對國際的正確態度了嗎?

教育的宗旨不就是有教無類,一個都不能少嗎(no one left behind)?

這就是境外生發揮功能的時候了。

台灣推廣國際教育的目的非常多元;不過,常為人所忽略的就是所謂「在地留學」的概念。

大學推動國際教育廣招國際學生進入校園可以增加校園的多元文化特性,讓未能出國的本地生即便待在國內校園也能體驗到國際化多元文化的氛圍;許多學校更是規劃全英語教學以及其他文化課程,讓本地生以及國際生共聚一堂,同進同出,一起上課一起作專題一起辦活動,型塑出國際校園的氛圍。

易言之,無法出國的台灣學生根本不用出國也可以在自己校園內使用英語跟來自不同國家的國際生一起上課一起作作業一起生活,體驗留學生涯。

而出了教室之後,一樣回到熟悉的環境,一樣打工一樣穿藍白拖逛夜市,沒有文化適應問題。

國內就是國外,你家就是我家;在地,也能留學!

說到底,台灣的大學推動國際教育的主要考量,還是在於提供自己的孩子一個國際化的環境,不是為了別人的孩子。

如果境外生都不能來,受害的還是我們自己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