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秀蓮最近接受《聯合報》訪問,評論蔡英文今年的國慶講話:「蔡總統在今年國慶講話還有提出四個堅持,包括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蔡總統的說法,1999年民進黨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就提到,沒有什麼新鮮,但有微幅不同,所以蔡總統是華獨,不是台獨,該抗議的人是台獨支持者,而不是國民黨」。
呂秀蓮女士早在2017年就公開呼籲「華獨」和「台獨」應該一家親:「在台灣只要不願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家該在一起,團結才有力量」。她闡釋何謂「華獨」:「在台灣主張中華民國的人,其實也是不願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我覺得那也是華獨」。


同樣在2017年,時任行政院長的賴清德在立法院答詢,自稱是務實的台獨政治工作者;2019年,賴清德以副總統候選人身份說:「台灣已經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與中國互不隸屬,執政後不必另外宣布台灣獨立」。稍後與館長陳之漢同框直播,再次闡釋「民進黨主張的台獨才會讓中華民國存在,反倒是喊統一的會讓中華民國消失」。
看來賴清德也已接受呂秀蓮的這個「華獨」理念, 2020年初總統大選勝利後,他以準副總統的身分接受廣播節目專訪,進一步解說:「1911年創立的那個中華民國已經不存在,經過一百多年的歷史,中華民國已經在台灣新生。所以要捍衛中華民國,必須要先守護台灣,台灣守護住了中華民國才會存在」。其意就是說今天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已迥異於辛亥革命創立的民國。
此所以蔡政府經常以「中華民國台灣」自稱,有時又以英文「President of Taiwan」(台灣總統)和「Taiwan National Day」(台灣國慶日)偷渡「獨」的意涵,蔡英文的國慶文告更直接表明「從1949年中華民國立足台灣以來,已經經歷72年」。換言之,在大陸時期的前38年已不在蔡政府的國史範圍。更有課綱的中國史納入東亞史、小學生不認得孫中山,而蔣介石更是只剩下威權象徵,中正紀念堂必欲「轉型正義」而後快!國軍營區內的銅像不肯拆除,更是屢屢成為綠營立委在立院的質詢話題。
呂、賴口中的「華獨」人士,就是堅持只認中華民國國號、國旗、國歌的那一群人,以外省籍長者為主。客觀評論:他們可能不自覺已成兩岸和解的主障礙。
國號與旗歌是主權政府的圖騰符號,可以刪改、更替,多國都有先例,我們早先的原始國旗(五色旗)國歌(卿雲歌)也曾在1928年北伐後遭到替換。
國號及旗歌應該不是焦點,重要的是這些符號背後象徵的中國。而無論「華獨」或「台獨」,如今都是只有台灣,沒有中國了。馬英九總統任內宣示「不統不獨不武」,但「不統」不就是「獨」嗎?所以他卸任後再作修飾補正,自稱原意是他的八年任期內不統。但這是投機取巧,為何你可以在總統任期初始就誓言任期內拒統?
檢視藍營支持者的「保衛中華民國」言論、觀念,其實他們就是「華獨」了,也就是蔡總統口中說的「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支持者。海峽兩岸互不隸屬的「兩國論」,一般認為是1999年李登輝總統接受《德國之聲》電台專訪,直言台灣和大陸關係的現狀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後引發軒然大波。但他卸任總統後於2001年出版的《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明說那次專訪是他「經過思考長達三天的決定,更是醞釀多年的胸中塊壘」,可見並非一時口快之誤。外界多認為是時任國安會諮詢委員的蔡英文教授接受委託「研究案」,擬稿撰寫給李登輝的報告為「兩國論」定調。
2002年總統陳水扁在「世台會」視訊致詞中再度明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簡言之,台灣跟對岸中國一邊一國,要分清楚」。這就是阿扁著名的「台灣中國一邊一國」之說。時任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銜命赴美滅火,辯護說:「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也解釋了為何綠營堅決拒絕承接「九二共識」,因為隱含「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而國民黨宣稱已為對岸接受的「一中各表」、「一中就是中華民國」,不但屢遭北京方面糾正,更是綠營打臉藍營相逼的籌碼。
2015年底的新加坡馬習會,當時是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的蔡英文就嚴厲批評:「馬習會在國際社會面前所留下的『歷史紀錄』,只有馬總統沾沾自喜的握手,…看不見中華民國的存在」。坦白說:蔡念茲在茲的「中華民國」應就是賴闡述「已經在台灣新生」的政權吧!
綠營一路走來的「獨」性,是有歷史進程脈絡可循的軌跡,至今儼然已經全備,在台灣獲得多數居民的支持。雙十國慶文告後的一份民調,70.6%受訪者支持蔡的「兩岸互不隸屬」、48.3%的受訪者支持「中華民國在台灣72年」的論述,對於「九二共識」隱含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立場,僅有13.8%受訪者認同,69.5%不認同。
以名嘴退將于北辰為例,他說:「自己堅持反共是妨礙到誰了嗎?現在雖然不再說『復國』二字,至少『反共』要繼續吧?不知道我們的『祖國』為何變成了對岸,羞恥不羞恥!現在是民進黨執政,發給你的薪水難道不是台幣嗎?我們的國家叫做中華民國,如果你們愛的國跟我們不一樣,我們就沒得談了。」這難道不是清清楚楚切割兩岸聯繫脈絡的「兩國論」? (作者為台灣的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