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如何再起 | 許川海

回顧前文《「以商代武」造就台灣》,那得再問「台灣如何再起?」先得澄清,再起須是百業興榮,國泰民安,全民都有工作或穩定收入。

美國之所以受世界各國重視,因為它是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各國都想跟美國做生意賺美元,台灣也不例外。當今大陸崛起後,也已成為消費大國,台灣佔著地利,也可以跟大陸做生意,且還是同文同種,更可同榮共富。所以不必捨近求遠,更不必巴結美國,只要通路暢通,交易擴大,國民何愁沒收入?

「要想富先修路」是個有用的啟示,台灣人才濟濟,比照大陸開闢的路,再加台灣人才創新修路的本事,我們該有多好的條件成就商業大國?先就既有的產業來看,台灣有多少個企業在全球市場居於領先地位?由這些企業整合成商社,合併串聯水平與上下游產業,統一商路,你看會有怎麼成效?首先貿易據點的支出必然縮減,出進口寬度會增強,管理的強度也會顯現,再本著「以進為出、以出為進」的概念,發展商品進出的規模,你可想到多大的變化和成就?

過去「大貿易商」失敗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政府領導,規定資本額和國外據點的建立,是辦事的規格而非商務的功勞,大貿易商變成辦事機構而非商戰團隊和利器,政府是外行充內行。二是投資主事者缺乏創業心態,只想利用政府的保護,壟斷貨源享受低利率貸款以及低關稅,未動腦開發與經營,坐等製造商送貨上門轉售,商品之間無法互補,單線作戰成就不了聲勢,原先自我經營模式就是各自為戰,沒團結合作的見識和眼光,就發揮不了「以商代武」的商社優勢。

台灣毀掉核能發電,依賴火力發電,天然氣的進口變成唯一選項,民進黨也在修建天然氣進口儲存站,假如擴大儲存站,將台灣變作儲存轉運站,把俄羅斯的天然氣經過大陸和海底轉運台灣,再轉賣給東北亞,也把中東的油氣儲存和轉運,台灣豈不是打開了商業進財大道?再說核四廠數千億的投資已經報廢,核能又是非建不可的廉價電能,那何不選用近鄰的技術?大陸能自建核電,且已知成本和效益高過歐美,再建新廠的成本和時效,比購自美國可以節約多少?

台灣每年都有梅雨和颱風季,帶來充沛的雨量,卻因水庫失效,每年都鬧缺水。而台灣高於三千公尺的高山號稱有268座,國庫兩兆被挪去搞虛無的風力發電,還有近兆搞綠能發電,假如把這些資金用來修護水庫開墾高山,開發更多的水力電能和水庫,工業用水電豈會不足?台灣政府缺少經營眼光和能力,但民間或在野的官員不少,只要能力匯集團結,甚至引進大陸的基建能力,把不懂得經營和領導的官員趕下台,讓會者上位,台灣經濟和國力不就能起飛?

修路!修路!台灣還有太多出路,為什麼要束縛腦筋?為什麼不全民動腦,欣欣向榮有朝氣地開創?

中國人包括台灣人的小農性格 | Friedrich Wang

兩個問題:一、為什麼許多人對軍公教退休待遇削減鼓掌叫好?即使這麼做對自己沒有甚麼好處?二、為什麼當年賴清德一上台,就有那麼多活靈活現,甚至讓人頭暈目眩的所謂神蹟出現?您或許會覺得奇怪,這兩個問題有何關聯?但筆者告訴您,這兩個問題都是一種思維習慣的具體反應,兩者完全同根同源。

先說答案,這代表不管是大富大貴,還是小家小戶,中國人,尤其保持最多傳統性質的台灣漢人,在本質上全都是小農。更具體一點說,都是前現代化的人民。

毛澤東在1926年《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描述農民的性格非常生動:小器、自私,只管眼前、不管結果;沒有組織,迷信,喜歡貪圖小利,容易被煽惑、收買,膽小怕事,欺善怕惡,甚至根本上就反智,討厭一切的改變,除非能讓他馬上得到一點點的蠅頭小利。

所以很清楚,就是見不得人家好。儘管人家的收穫(如軍公教退休待遇)是辛苦賣命得來,或者靠著自己力爭上游,通過層層考試而來,只要我沒有,那就是不正義,除非我也有,否則別人通通不許有。所以,管你服務幾十年,管你有多少的犧牲與血汗,我都不接受!

這是典型的小農性格的表現,也是這麼多人看到別人一生心血被莫名削減後額手稱慶的根本原因。至於以後政府會不會也把你的利益比照辦理,勞保勞退都削減呢?管他的,那是以後的事。

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中的看法基本相同。農民性格之下,最在意的就是怎麼給自己與家裡的孩子搞些好處。所以,親屬關係的紐帶貫穿整個中國社會的政經結構之中,非親非故者,很難打進所謂的圈子之內。所以,不論別人怎麼努力,只要成果不是我家的,或者沒讓我沾到一點好處,那肯定想盡辦法把你弄掉,除非你願意分些好處給我。更下流者,若不能喬到讓我滿意為止,甚至整碗都把你搶走。

費孝通在《鄉土重建》中,研究中國農民的迷信心理,有很清楚的結論。迷信為的都是自己家裡的小事,生兒子、傳香火、賺點小錢、頂多發家致富,甚至還有些只為了下點詛咒,讓別人家得不到好。這基本上稱不上是甚麼宗教信仰,而是一種自私自利的心態體現而已。但是,又因為無知,所以對於超人性格者與所謂的天命,有一種莫名的畏懼。會相信真命天子,相信天神投胎下凡,但不相信法律與公義,不會自律自愛,只懂得自私自利。所以,會想像一些神蹟去自我安慰,甚至自我恐嚇,感覺上好像是一種善良,其實是可悲,讓自己的懦弱與不反抗合理化,甚至自我催眠之所以會這麼做,是為了服從天命,不是無知無能無恥。

這種小農性格,是不可能建立現代化的公民社會,所以這幾年台灣一堆人喊著公民、公民的….在筆者看來,就像一群猴子說自己很會用火一般,呵呵,真是好笑。

黃宗智在《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中也有過描述:散漫、自私、沒有組織的中國農民,不可能推動甚麼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連修一條溝渠、建一座小橋,若沒有土豪仕紳出面強制,甚麼都做不起來。台灣不也是一樣嗎,要拆屋重建,要土地重劃,要修建公共設施,….對不起,我要分得最多,起碼要比左鄰右舍多,否則大家就耗著,甚麼都不必做。公共利益,那是甚麼東西?又關我甚麼事?

孫中山不也說過,中國社會一盤散沙,就是指的這種小農性格的人民,他在民國成立後致力於宣揚《民權初步》,地方自治六原則等等….就是發現這種性格與習慣不革除,革命永遠不會成功。

所以我告訴您,不要騙自己了,甚麼台灣人有濃厚的海洋性格,甚麼台灣是華人世界中的第一個民主公民社會….。這些都是自己想像出來的神話,用來自爽一下還可以,沒有什麼事實基礎,也禁不起檢驗。那,就拜託不要拿出來騙人又丟人了。

台灣比烏克蘭如何? | 郭譽申

自俄烏戰爭開打以來,很多人都發現,俄烏關係與兩岸關係有相似之處,甚至說「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筆者研判,短期內大陸不會實行武統,但是若台灣一直拒絕和統,大陸終將動用武力 (參見《台灣比烏克蘭更危險?》),屆時台灣就跟今日烏克蘭相似了。念及此,比較台灣與烏克蘭,有其意義。

先看國際情勢。中國大陸一直主張台灣是其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比俄羅斯反對北約東擴和烏克蘭迫害境內的俄羅斯族,更有正當性。更重要的,中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大約是俄羅斯的十倍,歐美能如何經濟制裁中國?經濟制裁是双面刃,總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歐美經濟制裁俄羅斯,自己的損失很有限,就已經各有意見、步調不一,面對經濟規模龐大的中國,他們會願意承擔大得多的經濟制裁損失嗎?此外,歐美顯然偏愛烏克蘭,多於中東國家和東南亞國家(如緬甸),歐美會偏愛台灣如烏克蘭嗎?令人存疑。

台灣有海峽隔離兩岸的天然屏障,比烏克蘭與俄羅斯直接接壤,似乎有優勢,其實不然。烏克蘭西部與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和摩爾多瓦諸國相連,而且東西的縱深很深,使西部成為烏國的大後方(僅偶而受導彈攻擊),歐美支援的武器、彈藥、資源等因此可以從波蘭、匈牙利諸國源源不斷地流入,支撑烏克蘭作戰。

對比之下,台灣是一孤島,僅有少數機場和港口面對外界世界。若大陸實行武統,必定封鎖台灣的所有機場和港口 (大陸的海空軍當然有這能力)。這樣,其他國家除非願意與大陸交戰 (可能性極低),台灣將完全無法獲得外國的武器、彈藥、資源等的支援,而是孤軍作戰。台灣擁有的武器、裝備因此將遠比不上受到歐美大力支援的烏克蘭。

台灣的總體戰力如何?能比烏克蘭嗎?恐怕是遠遠不如。著名的軍事家蔣百里在其《國防論》裡說:「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之一致則強,相離則弱,相反則亡。」烏克蘭自1991年獨立,經濟長期不振,2014年國家分裂,民生更加困苦,而中央政府與烏東獨立政權常有軍事衝突。八年來烏克蘭軍民已習於戰事和困苦,因此其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是比較一致的,使其有不錯的戰力。對比之下,台灣承平日久而相對富裕,大家早已習於歌舞昇平,以致縮減徵兵、募兵不足,而軍人平時不適用軍法,因此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非常背離,而難以期待其戰力!

從國際情勢、地理條件和總體戰力三方面看,台灣都比不上烏克蘭。而台灣面對的大陸,其GDP卻是烏克蘭所面對的俄羅斯的十倍,因此台灣對比烏克蘭是太不利了。大陸愈來愈富強,台灣要抵抗對岸的武統,實在是以卵擊石、毫無機會。台灣人本就是中國人,何不兩岸化解對立,共議和平統一,對大家都好?

國府收復和退守台灣淺說 | Friedrich Wang

談一談蔣介石什麼時候開始決定將台灣作為最後的復興基地?

雖然蔣介石在抗戰前就說過未來台灣是必須要收復的領土。但總的來說蔣介石在抗戰期間的大部分時間並沒有關注台灣。一直到1943年的夏天,同盟國在歐洲已經轉入反攻作戰,美國總統羅斯福決定抬高中國的國際地位,邀請蔣委員長參加國際高峰會議,也就是後來的開羅會議,來決定戰後亞洲的政治格局。重慶國民政府才開始思考關於未來日本歸還侵佔中國領土的問題,台灣問題才就此上了檯面。

後來《開羅宣言》中決定台灣在戰後歸還給中華民國,這件事情老蔣興奮莫名,在日記中幾次都提到能夠收復領土與廢除不平等條約,是他這一生最榮幸的事情。他也親自下令在重慶國民政府設置台灣接受委員會,並且開始真正關注在大陸,尤其是在重慶活動的台灣人。…..在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台灣就在福建綏靖公署的接收範圍之內,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陳儀關於台灣的接受。

陳儀,是老蔣的心腹愛將。長期主政福建,在戰前他就關注台灣問題,也親自參加過1935年的台灣博覽會,最重要的是他與當時日本總督安藤大將是日本陸軍大學的校友。陳本身以廉潔能幹,並且提拔人才著稱。所以老蔣根本就認為台灣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交給這位老將他覺得很放心。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最後竟然發生228事變這麼嚴重的事瑞,這是老蔣始料未及的。

戰後,國共內戰隨即爆發。1946年春天國民政府集結30萬大軍沿著中長鐵路南段向北發動攻擊。一開始勢如破竹攻佔了四平、長春。但隨即後繼無力,再加上美國的協調,第二次停戰令在1946年4月下達,國軍的攻勢就嘎然終止了。這一停,隨後戰局就逆轉,國府的大軍在東北陷入泥沼,日後的敗局也宣告底定。

但是值得關注的是老蔣在日記中第一次提到對未來的局勢不樂觀,必須要早日經營後方基地,也是在這個時候。1946年4月蔣介石就認為未來能夠有條件作為國民政府棲身之地的地區並不多,而他看好台灣。除了台灣海峽的天塹之外,他認為台灣內部基本上沒有有力的共產黨組織,再加上殖民時期所留下來良好的基礎建設,以及戶籍制度,這個島嶼是非常理想的一個選擇。也就是說老蔣在1946年春天,內戰看起來國民政府還略佔上風的時候,就已經感覺到大陸情勢不樂觀,而未來可能會往台灣撤退。

有兩個重要事件標誌著台灣的地位提升。首先1947年春天台灣島內的動盪,未嘗不是一個契機,除了撤換軍人出身的陳儀之外,開始派遣能幹的技術官僚吳國楨等人來主持新成立的省府,重新整理戶口與財政,推動土地改革,讓台灣的局勢更加走向穩定。1948年夏季,蔣介石另一位心腹大將陳誠被任命為台灣警備司令,台灣徹底納入國府中央的控制。

其次,1947年的7月在東北被撤換下馬的孫立人被提升為陸軍訓練部司令。他在勘查全國多個地區之後認為台灣的鳳山是最理想的訓練環境,除了擁有日本時代留下的營房以及各種基地設施之外,天氣大致晴朗,附近環境單純,所以很適合用來作為重新編練國府戰略預備隊的理想基地。隨後孫將軍率部來台,各項工作隨即展開,這使得台灣這一個邊陲島嶼成為中華民國軍事訓練中心。而這,奠定了未來數十萬國民政府大軍撤退來台的基礎。

台灣能夠有今天絕對不是偶然的,是許多天時地利人和交織而成。很可惜今天的台灣史教育對這些關鍵的事件,不是模糊帶過就是胡說八道。

政府官員的責任及擔當 | 盛嘉麟

【超級馬拉松比賽,21名選手遇難】

5月22日,大陸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舉辦的高山超級馬拉松比賽,全程100公里,穿越景泰縣一個地質公園,參賽者中途突遭凍雨,因為賽地預防措施嚴重不足,沒有任何防護措施,造成21名選手遇難,成為山地越野賽有史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意外,引起中國人普遍悲憤。

甘肅省政府調查此次意外事件,宣布縣委書記應負主要領導責任,27位官員被追究責任,6月9日傳出消息,景泰縣委書記李作壁引咎跳樓自殺。

【防疫鬆散,拒絕普篩,缺乏疫苗,台灣新冠肺炎死亡超過411人】

台灣防疫缺口,拒絕普篩,缺乏疫苗,拒絕中國援助的疫苗,醫療資源毫無準備,疫情全面失控。已經造成12,746人確診,411人死亡,確診及死亡人數繼續增加,有錢人奔赴大陸、美國、加拿大施打疫苗。一般人窩在家裡不敢外出,全島人心惶惶。

總統、行政院長、防疫指揮中心,只作口頭道歉,沒有一個政府官員引咎辭職,沒有追究一個政府官員的責任,411人死亡如同411個案號。繼續叫囂自由民主人權台灣價值。

【防疫失敗,醫療資源不足,全國死亡超過60萬人】

美國川普政府防疫失敗,醫療資源不足,全國死亡人數世界第一,拜登政府以來,全國死亡人數超過60萬人。川普總統號稱本來該死100萬人,是他的功勞,拯救了40萬人。

總統大選,政黨惡鬥,警察連續殺死黑人,槍擊屠殺每週一起,拜登總統上台,派國務卿布林肯周遊世界,號招全世界自由民主的國家成立圍毆中國的聯盟,煽動台獨挑釁中國。

對死去的60萬美國人民,視若無睹,沒有道歉,沒有半旗,沒有愧疚,沒有一個政府官員引咎辭職,沒有追究一個政府官員的責任。卻成天打著自由民主人權的牌子,每天叫囂指罵中國。

現在的世界彷佛「自由民主人權」是一張最不要臉的遮羞布,有了不要臉的遮羞布,最不要臉的國家也成了人模人樣,四出忽悠。

要飯的-早年的回憶 | 姚雲龍

我年近百歲,在我童年最深的記憶是:「要飯的」何其多?

我們的國家近兩百年來一直貧窮、軍閥割據、內亂頻仍。內亂招來外患,戰亂招來天災。人民流離失所、依門托缽的人就越來越多了。

五十年代台灣也有乞丐,在火車站、汔車站或公共場所,會有人伸手向你討錢,在地下道會有人坐在地上,面前放一支小缽,行人把零錢投入小缽中。後來台灣經濟發展起來,這情況就沒了。

八十年代,我幾次回大陸探親,在火車站或汔車站都有小孩子向我討錢,而且走了一個又來一個,令人不勝其煩。2010我第四次返鄉就不再有了。

我童年時的那些乞丐不是要錢而是要飯,因為大家都窮,哪來錢打發你?於是退而求其次,乞討一點殘湯剩飯療飢。所以我們叫他們「要飯的」。

我清楚的記得,那些要飯的多半是一老一少、或者一個年青的攙著一個殘障的。他們挎著籃子,籃裡放著一支碗、或者沒有籃子只把碗端在手上,來到門前大聲叫:「行好的大娘大爺,打發我一點殘湯剩飯啦!俺娘三天沒吃飯啦!」就這樣重覆的叫,直到你給他一個餅頭、半碗飯或是半碗湯。他(她)會千恩萬謝。

也有「要飯的」的站在門口羞於啟口,只默默的等有人出現了,才低聲的說:「大爺呀!打發我點吧!俺家被水淹啦。」還有瞎子、瘸子…。當年這些情況,天天看到,痲痺了不覺得怎樣。如今再回想起來,那些「要飯的」離鄉背井、依門托缽為生。他(她)們晚上多半睡在破廟裡、涵洞裡、或是畏縮在有錢人家的廊簷下。那日子怎麼過!

日本鬼子來了,咱們家逃難在外,走到窮鄉僻壤,我母親也做過「要飯的」,深知作「要飯的」苦。現在兩岸中國人都沒有「乞丐」了,千萬不要再有戰爭,戰爭會製造乞丐啊!

殖民地的優越心態 | 盛嘉麟

因為殖民主人都是強大的戰勝國,殖民地人被奴役久了以後於是產生殖民地心態,就是自以為已經是殖民主人的國民,繼承了殖民主人的優越感。

中、印邊界無法解決的根源就是印度人自以為是大英帝國的子民,應該繼承大英帝國對西藏的領土主張。即使大英帝國凜於強大的中國,早把香港都還出來了,印度還是不讓。

香港人也是一副大英帝國的子民的嘴臉,即使大英帝國凜於強大的中國,把香港都還出來了,即使中國大陸對香港人諸多禮讓寬厚,香港人還是抱住優越感不放。譬如大陸遊客的兒童偶然在街邊便溺,立即引來集體的叫罵,極度羞辱中國人;英國足球明星貝克漢(Beckham)的孩子在香港街邊便溺,立即引來集體的叫罵香港政府,為什麽公共設施不夠。譬如舉著殖民主人的米字旗暴亂遊行,自以為是英國人,把人人皆知的恥辱、忽悠殖民地人民的英國海外公民護照(BNO),認為護身寶貝。(中國根本不承認BNO是旅行文件)

台灣人當然也繼承了殖民主人日本人的優越感,跟日本人一樣「脫亞入歐」,把歐洲的一些觀念,如支持同婚、通姦除罪、廢除死刑等等,捧為金科玉律、普世價值,並(企圖)遶過立法機關強加以法律化,因此自以為「人權先進」。很多台灣人當然也看不起過去一窮二白,曾被日本人貶為支那人的大陸人。

台灣人卻不知道,當年的大日本帝國,經歷「失落的30年」之後,現在世界看日本只是美國駐軍、美國控制,還要繳保護費的次殖民地,連正常國家都算不上。

台灣學術界虛弱的原因 | Friedrich Wang

台灣學術界的虛弱這30年來莫此時為甚,何以如此呢?因為知識分子的責任與道德已經幾近消失,整個學術界基本上就是一個產業,負責生產製造論文、實驗,或者與廠商合作牟利,變成政治與財團的附庸。基本上已經沒有獨立性,對社會完全脫節。或者說,本身也盡力在逃避社會。

這個問題可以寫幾十萬字的論文來申論,但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四個:

首先,整個學術的升等與評選機制的改變。結果就是使得所有的教授都重研究、輕教學,對社會上的問題基本上不聞不問,而社會也對教授不再有一種知識分子的崇敬,甚至於根本就瞧不起。台灣社會本來就有反智的傳統,羅漢腳文化對讀書人基本上輕視。教授與社會的脫節,結果有使得台灣產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嗎?嘿嘿嘿…。

其次,政治勢力與意識形態的入侵。本來政治力量退出校園一直都是從黨外時代開始的一個訴求,結果滑稽的是當這些人掌權之後,卻無所不用其極地將力量深入校園。校園變成他們培養街頭打砸主力的溫床,連美國人都形容這種行為叫做「租用暴民」。校園基本上變成一種政治鬥爭的場所,不再有理性討論的空間,甚至於對待教授也敢使用暴力以及羞辱。看看江宜樺回台大演講時,台大幾個社團是怎麼鬧場就知道了,結果政治系主任還對學生道歉,說不該請他回來演講。還有什麼比這個更悲哀的?

其三,整個校園人事結構的僵化,甚至於殭屍化。各種打壓後進的方式推陳出新,各種規定一改再改,硬是搞出許許多多的名堂花樣,為的就是繼續戀棧不走,把資源吸乾為止。台灣的教授平均年齡是全世界最高的,高達54歲,卻有一大堆年輕的博士四處在流浪,甚至根本放棄了學術、改行做別的。請問,這樣的大學怎麼會不與社會脫節?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台灣的知識分子自己也不自愛,甘願當執政者的走狗,曲學阿世,甚至於胡說八道。這幾年變色的變色,投機的投機,開始為統治者張目,好像完全忘了以前自己到底說了些什麼,或者對不對得起過去師長的栽培。這麼不要臉就是為了保住位置,或者是以後有機會弄個一官半職。有一些已經都是資深教授了還敢做這樣的事,也只能說不要臉。

第四點如果不改,其他三點也改不過來,台灣的高教就只能繼續沉淪,直到完全沒救的那一天。

美國以釣魚島離間中日 | 郭譽申

最近大陸開通了中國釣魚島數字博物館網站,讓有關釣魚台的歷史和各種資訊都隨手可得。我瀏覽網站之餘,不禁感嘆微小的釣魚台竟成為中、日之間難解的死結。何至於此呢?

釣魚島(亦稱釣魚台、釣魚嶼、釣魚山)列嶼位於台灣與日本沖繩縣(即琉球)之間。二次大戰後,占領日本的美國擅自將釣魚島列嶼納入其「託管」範圍,並在1970年代,將釣魚島的「施政權」「歸還」日本。中國大陸不接受,近年於是經常派遣軍艦、軍機到釣魚島列嶼附近巡弋,以宣示主權,造成當地的長期緊張及中、日關係不睦。

早在十四、十五世紀,中國就已經發現並命名了釣魚島,這可見於成書在1403年(明永樂元年)的《順風相送》。明朝為了防禦東南沿海的倭寇,將釣魚島列入防區。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駐防東南沿海的最高將領胡宗憲主持編纂了《籌海圖編》,明確將釣魚島等島嶼編入「沿海山沙圖」,納入明朝的海防範圍內。1605年(明萬曆三十三年)徐必達等人繪製的《乾坤一統海防全圖》及1621年(明天啟元年)茅元儀繪製的中國海防圖《武備志·海防二·福建沿海山沙圖》,也將釣魚島等島嶼劃入中國海疆之內。到了清朝,176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繪製的《坤輿全圖》、1863年(清同治二年)刊行的《皇朝中外一統輿圖》等,都將釣魚島列入中國版圖。這些都是釣魚島主權屬於中國的歷史依據。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加快對外侵略擴張。1879年,日本吞併琉球並改稱沖繩縣。此後不久,日本便密謀佔據釣魚島。日本政府聲稱,1884年左右發現釣魚島,並認定該島為「無人島」,隨即對釣魚島開展秘密調查,並在島上樹立國標。甲午戰爭爆發後,日本趁戰爭之機將釣魚島「編入」沖繩縣。

上述的歷史證據明確顯示,釣魚島列嶼在明、清時都是中國領土,日本趁清末衰弱時秘密竊取了釣魚島。二次大戰後,美國為何先將釣魚島列嶼納入其「託管」範圍,後將釣魚島的「施政權」「歸還」日本?

美國刻意迴避主權問題,而只提「施政權」,顯示美國瞭解,釣魚島的主權應屬於中國而非日本。當時中國是戰勝國盟友,而日本是侵略者及戰敗國,美國若將釣魚島列嶼歸還中國,「無條件投降」的日本不可能有異議;無條件投降表示,日本願意接受勝方對敗方日本的事務進行任何處理。美國為何背棄戰勝國盟友的中國,反而完全袒護侵略者日本?

唯一合理的解釋是美國以釣魚島列嶼離間中、日。美國將釣魚島「歸還」日本,使日本人認為釣魚島是日本領土,但釣魚島實是中國固有領土,因此造成中、日間的領土爭議,使中、日無法和睦相處,甚至可能衝突、戰爭。中、日鷸蚌相爭,美國自能漁翁得利。美國真是毒辣啊!

滿清攻取台灣簡史 | Friedrich Wang

當年滿清政府想要消滅台灣的明鄭政權,實際上是一個漫長的準備過程,而且中間也曾經希望用和平統一的方式來達到目的。

原因無他,因為渡海作戰沒有把握,而且區區一個台灣島在大清朝的眼中,也不過就是彈丸之地罷了。所以當時有許多朝廷裡的滿漢大臣都不主張對台灣進行武力冒險,甚至還有不少人認為乾脆提供荷蘭人糧食以及武器,就讓荷蘭紅毛去對付鄭家,還可以收到以夷制夷的效果。

康熙的確一度考慮真的讓台灣依照所謂的朝鮮、越南之例,不剃頭、不登岸、不駐軍,這樣的方式來進行所謂的妥協,其實也就是承認鄭家在台灣的永久統治,讓其成為大清的屬國。…..但是中間有幾個人非常重要,包括後來擔任閩浙總督,負責統籌全局的姚啟聖。這些人反覆在朝廷中,與主張放棄台灣的主和派不斷唇槍舌戰。

而鄭經參加了三藩之亂,在大陸各地轉戰了八年,直接威脅大清的安全,也讓康熙皇帝理解到台灣終究必須要徹底解決,否則未來後患無窮。在鄭經死後,因為西征失敗而使得能戰的精兵良將大量損傷,台灣內部也隨之陷入了血腥的鬥爭以及內亂,軍事實力大不如前,人心渙散。對清朝來講,時機已經成熟了,必須要抓住。

沒錯,其實關鍵就是康熙皇帝。他的意志以及對問題的整體認識,並且在最後下了決心放手讓主戰派可以好好做事,並且給予充分的支援。最後終於由台灣的降將施琅率領大清水師在澎湖海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一舉就終結了鄭家三代在台灣20多年的經營,而滿清212年的統治台灣也宣告開始。

我們縱觀歷史,這一場漫長的大陸與台灣的軍事政治鬥爭,滿清政府能夠獲得最後的勝利除了本身的實力之外,用對人是另外一個關鍵。統治階層有了正確的認識與決心,再加上用對了將才,抓住了台灣內部發生連連的動盪不安的機會,才能夠一舉得勝。

決心、人才、準備、時機。這四個要素包含了天時、地利、人和於其中。不知道這些歷史教訓對現在的人有多少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