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前文《「以商代武」造就台灣》,那得再問「台灣如何再起?」先得澄清,再起須是百業興榮,國泰民安,全民都有工作或穩定收入。
美國之所以受世界各國重視,因為它是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各國都想跟美國做生意賺美元,台灣也不例外。當今大陸崛起後,也已成為消費大國,台灣佔著地利,也可以跟大陸做生意,且還是同文同種,更可同榮共富。所以不必捨近求遠,更不必巴結美國,只要通路暢通,交易擴大,國民何愁沒收入?
「要想富先修路」是個有用的啟示,台灣人才濟濟,比照大陸開闢的路,再加台灣人才創新修路的本事,我們該有多好的條件成就商業大國?先就既有的產業來看,台灣有多少個企業在全球市場居於領先地位?由這些企業整合成商社,合併串聯水平與上下游產業,統一商路,你看會有怎麼成效?首先貿易據點的支出必然縮減,出進口寬度會增強,管理的強度也會顯現,再本著「以進為出、以出為進」的概念,發展商品進出的規模,你可想到多大的變化和成就?
過去「大貿易商」失敗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政府領導,規定資本額和國外據點的建立,是辦事的規格而非商務的功勞,大貿易商變成辦事機構而非商戰團隊和利器,政府是外行充內行。二是投資主事者缺乏創業心態,只想利用政府的保護,壟斷貨源享受低利率貸款以及低關稅,未動腦開發與經營,坐等製造商送貨上門轉售,商品之間無法互補,單線作戰成就不了聲勢,原先自我經營模式就是各自為戰,沒團結合作的見識和眼光,就發揮不了「以商代武」的商社優勢。
台灣毀掉核能發電,依賴火力發電,天然氣的進口變成唯一選項,民進黨也在修建天然氣進口儲存站,假如擴大儲存站,將台灣變作儲存轉運站,把俄羅斯的天然氣經過大陸和海底轉運台灣,再轉賣給東北亞,也把中東的油氣儲存和轉運,台灣豈不是打開了商業進財大道?再說核四廠數千億的投資已經報廢,核能又是非建不可的廉價電能,那何不選用近鄰的技術?大陸能自建核電,且已知成本和效益高過歐美,再建新廠的成本和時效,比購自美國可以節約多少?
台灣每年都有梅雨和颱風季,帶來充沛的雨量,卻因水庫失效,每年都鬧缺水。而台灣高於三千公尺的高山號稱有268座,國庫兩兆被挪去搞虛無的風力發電,還有近兆搞綠能發電,假如把這些資金用來修護水庫開墾高山,開發更多的水力電能和水庫,工業用水電豈會不足?台灣政府缺少經營眼光和能力,但民間或在野的官員不少,只要能力匯集團結,甚至引進大陸的基建能力,把不懂得經營和領導的官員趕下台,讓會者上位,台灣經濟和國力不就能起飛?
修路!修路!台灣還有太多出路,為什麼要束縛腦筋?為什麼不全民動腦,欣欣向榮有朝氣地開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