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整個歐洲一片殘破,再加上對於蘇聯共產主義的擴張的恐懼,所以美國用馬歇爾計劃扶助西歐各國的復興之外,也在軍事防衛上進行整合,這就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起源。
1949年該組織正式成立,由其組織章程來看,這是一個標準的防禦性軍事組織,延續二戰時期各盟國的團結合作。其中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一個國家遭受攻擊,視同其他各會員國遭受攻擊,各國將聯合軍事行動。很明顯,這個精神就是針對蘇聯及其華沙集團而來,確保西歐的現狀。所以,當蘇聯沒落、瓦解,華沙公約早在1989年就宣告解散之後,理論上這個組織已經沒有軍事目標。
1999年是一個關鍵年,北約等於是違背了對葉爾欽的承諾,開始實行東擴。德國統一後,東歐本該是北約與俄國之間的緩衝區,但是到了這一年波蘭、捷克、匈牙利三國正式加盟,打破了過去的戰略平衡,東歐的戰略縱深也徹底改變。此後,東擴變成北約的重要目標,進入本世紀後幾乎年年擴張,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伐克、波羅的海三國、巴爾幹諸國,都已經納入版圖。2022年6月底的瑞典、芬蘭的加入,等於將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地區的緩衝功能也宣告結束。
北約在1990年代之後就逐漸發生兩種轉變。首先,它由一個防禦性的軍事組織,開始變成美國對於西歐的軍事控制機構。更重要的轉變,是這個組織開始由防禦性、被動式的宗旨,變成一種擴張性、甚至主動攻擊性的軍事聯盟。
1999年美國率領其他14個北約國家直接參與了支持科索夫的獨立,連續對塞爾維亞進行79天無差別轟炸。除了造成大量平民死亡外,科索夫正式得到承認,塞爾維亞政府垮台。自此而後,北約這個軍事組織就不再只是一個防禦性組織,而是主動以武力干涉他國內政,摧毀他國政府,殺死無辜平民的侵略組織。
北約這個組織的架構看似複雜,其實很容易理解。美國的軍力為核心,加、歐各國為附屬力量,接受美國主導的北約司令部的指揮,將軍事力量最大化,隨時執行美國的國家意志。
剛落幕的北約峰會,劍指中、俄。現在該組織加上新入會的瑞典、芬蘭兩國,已經有32個會員,日、韓、澳、紐這4個非歐洲的美國盟國也出席,高加索山區的喬治亞共和國不久後也將入會。這,是人類歷史上軍力最大,橫跨歐亞大陸的軍事同盟,早已超出了歐洲集體安全的需求,走向全球性的軍事控制。北約指責俄國入侵烏克蘭,這尚可理解,但是拉進日、韓、澳、紐,就是結合了美國的印太戰略,將中國視為潛在、甚至是最大的假想敵。
2022年的北約峰會,必然將載入史冊,這是人類新冷戰的開始。全球化已然結束,只剩餘輝,軍備競賽、區域對抗、甚至直接的戰爭將接替成為這個世紀的人類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