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腰背疼痛已基本痊癒,又可繼續為讀者寫文章了。其實上星期已強打精神,歪歪倒倒地坐在電腦前,寫下了病後的第一篇拙文《新春感言》。
拼命寫文章,並非為生活所迫。筆者寫了半個世紀文章,從未索取過半文稿費。當然自覺文章寫得太差,是個原因。但即使如此,仍有報章雜誌主動願意提供稿費,但均為筆者所婉拒。筆者認為,只要有人不棄,肯登肯看,就是最大的報償,哪裡還會索取稿費呢?其實寫文章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希望能為兩岸的和平統一,略盡綿薄之力。如果兩岸衝突了,我在台的家人還能倖免嗎?
北京冬奧會已於今年2月4日開始,並將於2月20日結束。這是全世界的大事,更是中國破天荒的創舉,是全體炎黃子孫的光榮,即使對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台獨分子也一樣。奧運會在清末已為中國人所聞,但直到1931年在南京的“中華全國體育協會”才受到國際奧會承認為“中國奧會”,這是中國人正式與奧林匹克發生關係的開始。
1932年8月第10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中國起初竟派不出運動員參加,反而偽滿洲國擬派在大連的劉長春出席,引起全國一片譁然。但劉長春本人並未接受邀請,後經張學良個人資助,他才代表了中國參加奧運會。這是中國人最早踏入奧運賽場的記錄。
筆者幼時曾聽家母提及,清末民初曾有一位上海人參加奧運跳高比賽,他輕鬆地一躍而過,但卻不被承認,因為據說他是施展了中國武術中的輕功。究竟是否真有其事,不得而知,但家母的陳述卻始終盤踞在腦海中,無法抹去。
1960年羅馬奧運會,臺灣楊傳廣在十項全能比賽中,獲得銀牌,輸給了美國黑人運動員強生。外傳楊傳廣在比賽前,經教練授意,故意將金牌輸給了強生。是否屬實,只有楊傳廣本人知道,這類傳說是無法考證的。1968年紀政又在墨西哥奧運會80米跨欄中取得銅牌。不論楊傳廣或紀政,即使他們來自臺灣,甚至並非純正的漢族,不論臺灣或大陸人民都同感高興與光榮,因為兩岸56個民族都是中國人,同屬炎黃子孫。
2008年大陸舉辦了首次奧運會。當時臺灣也派了運動員參加,但並不在中國奧會名義下,而是根據1979年國際奧會的決議,採用了“中華臺北”的名義參加。因此兩岸運動員至今沒在同一個國家名義下參加過奧林匹克運動會,實屬遺憾。台獨分子甚至對“中華臺北”的名稱感到不滿,而意圖爭取更名為“臺灣”,但甚難為國際奧會接受。目前兩岸對臺灣參加奧會的名稱,在中文譯文上並不相同,大陸譯為“中國臺北”,而臺灣則譯為“中華臺北”。反正一般洋人也看不懂中文,不知二者究竟有何區別,因此爭議不大。
大陸能爭取到主辦冬季奧運,實屬不易,應值得全球華人同感高興與光榮。回想中國人參加奧運會的歷史,過程曲折複雜,而今在同一個中國城市北京,竟得以先後舉辦夏季奧運和冬季奧運 ,這是世界的首例,是全體中國人的驕傲與光榮。我們應懂得珍惜,並表現出泱泱大國國民的氣度與風範來。只要看看美國霸權主義者,使出各種手段,欲阻止冬奧會在北京舉辦,就不難看出,冬奧會在北京舉辦的重大意義了。
冬奧會與夏奧會不同,冬季運動並非世界各國人民都有機會參與。首先,得有冰雪的自然條件,其次得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去從事冰雪運動,以及投資冰雪運動的昂貴設施。因此能舉辦冬奧會的國家,都是歐美的富裕國家。一旦中國也能在世人面前舉辦冬奧會,這是多大的躍進,世人必對中國人刮目相看。這意味著中國不但已躋身於強國之林,甚至也已躋身於富國之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