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日據歷史的翻譯亂象 | 賈忠偉

早年興建捷運時,工程單位在臺北北門站挖出清朝臺灣第一個省長劉銘傳的古蹟,那時就有受過皇民謠言誤導的記者質疑劉銘傳的縱貫鐵路太爛,爬不過林口台地與桃園縣龜山鄉的迴龍大峽谷……著名的考古學家劉益昌教授(目前是成大考古所特聘教授)回答說,日本人造的鐵路也爬不上去啊,最後把路線改成--繞到鶯歌、樹林,才能繼續往南……

而這類的事情在臺灣比比皆是,比如以下宋亞伯翻譯的《福爾摩沙的呼喚-一位紐西蘭人在臺灣二二八事件的親身經歷》……嚴格來說,這本書不算翻譯,而是(惡意造謠)……

另外,矢內原忠雄教授所寫《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就因為嚴厲批評當時的臺灣總督府而成為禁書,但戰後有許多臺籍教授在翻譯這本書的時候,竟然也出現類似宋亞伯的問題,不是漏譯、就是改譯……周憲文教授翻譯的書,雖然不好讀,但沒有偏漏,只是這書不會成為很多臺史系所教授所指定的必讀書籍……原因應該很簡單,因為內容對日本不恭敬、不狗腿……

台灣現代化之父劉銘傳 vs 八田與一 | 丁紹傑

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六年(1885~1891年),上任時,台灣的財政入不敷出,他大膽提出了「以台之財,供台之用」的主張。1887年,劉銘傳在台南、台北分設「清賦總局」,分赴各縣丈量土地。經過3年清丈,台灣田地面積從賦前7萬餘甲,增加了4倍,共約30萬甲,稅收也增加大約3倍。為了整頓稅收,在台北設立了「厘金總局」。整頓以後,台灣全省年財政總收入從原來的90萬兩,激增到300萬兩,高時達到450萬兩。

台灣財政收入改善之後,在劉銘傳努力之下創造五項全中國第一:

—、在台灣修建全中國最早的一條鐵路。1889年,基隆至台北的鐵路通車營運。

二、在台灣創辦全中國最早的郵政局。1888年,劉銘傳在台北創辦全國第一個獨立的郵政總局,發行郵票對外營業,比其他省份早了八年。同時在台灣開辨了電報業務,架設電報專線總長800里。

三、在台灣海峽鋪設了全中國第一條海底電纜。1887年,劉銘傳鋪設了中國第一條海底電纜,分為兩條線路,一條是從台北淡水至福州,另一條是從台南安平至澎湖,兩條電纜線路總長630里。

四、在台灣設立全中國最早的招商局,引進華僑資本,開辨了當時全中國第二大煤礦「基隆煤礦」。

五、在台灣創設全中國最早的「西學堂」。1885年劉銘傳在台北大稻埕六館街創設台灣第一間新式的學堂,教育民眾英語、法語、數學、理化、地理、歷史、繪圖、測量等,比1898 年成立的北京大學之前身「京師大學堂」還早13年。

1888年劉銘傳在台北縣新店市龜山設立台灣第一座水力發電廠,台灣開始使用電力,1889年台北市也開始有電燈照明,距離美國發明家愛迪生發明電燈在美國成立「電力網」(1882年成立)不到十年,可見劉銘傳治台現代化的高效率。

劉銘傳治台六年還大力推廣農業和興辦新式學堂,他鼓勵種植茶葉、棉花、桑葉、養蠶等高經濟價值的農作物產品,不但改善人民生活,也賺取很多外匯,增加台灣出口總值。

1991年,天下雜誌第六期:劉銘傳使台灣成為當時唯一有系统實施全面改革計劃的省份,説劉銘傳是「台灣現代化之父」當不為過。劉銘傳治台六年多,在台灣的建設不僅是空前的,而且很多是劃時代,緊追歐美各國之後,個人認為劉銘傳得譽「台灣現代化之父」,完全名符其實。

每年五月八日台灣人會祭祀八田與一,尊其為「嘉南大圳之父」,甚至舉辨追思音樂會,但是對劉銘傳卻是不聞不問,對此祖籍安徽的我,總覺得劉銘傳受到委屈,台灣人虧待了「台灣現代化之父」,應該建一個「劉銘傳紀念館」紀念劉銘傳對台灣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