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專政 | 張魯台

四大公投順利完成了,四大落空結果令人驚訝,尤其是禁萊豬公投,贊成進口萊豬者竟然比反對者多,這與之前的各種民調結果相反。各種探討公投結果的分析文章紛至沓來,當然都有其一定的道理,綠大於藍幾乎是共同結論,但是少有人提到純粹民生議題的反萊豬公投,為甚麼沒有發生「分裂投票」?(參見維基百科/分裂投票)

公民投票屬於憲政層次的創制權與複決權,人民已經投票選出各級代議士與各級政府首長,這些公職人員有懈怠或不良施政時,也就是這些被選舉出來者不稱職之時,人民才有機會使用創制權、複決權或罷免權。公投絕對不是在野政黨無心監督或無力對抗下的替代方案,這次四大公投競爭規模成為藍綠雙方僅次於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大對決,導致選舉結果不能反映出人民真正的意願,使公民投票降格為政黨角力鬧劇。

選民固然有政黨傾向,對於民生議題可是超越藍綠,分裂投票就是在民生議題上最顯著了,分裂投票並不表示一定會改變選民結構形成之選舉結果,而是在得票率上顯示出分裂投票跡象,但是反萊豬公投在票數上同意票與不同意票之比例與另三項公民投票比例相當,顯示反萊豬公投並無分裂投票。這現象絕對值得專家學者進行研究,如果專家學者研究不出令人信服之報告,小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投開票過程中有何問題?

2016年選舉綠營大勝之後,如何長期執政必然是綠營念茲在茲的重點考量。科技進步之下,兩顆子彈那種事太落伍了,在美國向中國大陸展開全面圍攻,只差沒有開火之情形下,民進黨一面倒地配合美國,也獲得美國歡心,現任台灣地區領導人,是歷任領導人中最配合美國的,言聽計從之下美國已不需要在台灣搞平衡遊戲了,綠營也可以放手大幹了。四大公投中只有反萊豬最損害美國利益,對綠營而言,反萊豬並不只是反美豬,而是反其美國主子,綠營當然要用盡各種手段阻止萊豬公投過關。日本看在眼中,核食很快也會進入台灣。

2016年選舉綠營大勝,2018年選舉藍營扳回一城,有種說法這是鐘擺效應,於是2020年綠營又該大贏?的確2020年綠營大勝,那為何2021年綠營仍然是大勝?在中間選民群日益縮小下,鐘擺效應只是偶然,真實的答案是2018年選舉綠營尚未全面完成「專政」準備。

綠營2018年選舉失敗反而刺激綠營加速完成全面專政之一切工作,「轉型正義」、網軍布建只是「專政」之一部分而已,專政基礎是選民綠化,二戰前之德國就是完成全面納粹化之後,再發動對外戰爭!在臺灣倭化工作在蔣經國薨之後即大力展開,為綠化奠定基礎,馬英九執政八年未能撥亂反正,就已經造成不可逆之形勢,目前除了一些年齡大者之外,綠衛兵已充斥各個層面與角落,不同觀點者在公開場合已經不能表達其觀點了,只有在特定場合才能表達,但也無法普遍在大眾媒體上傳播,當在特定場合也不能表達不同觀點時,就是台灣從綠化再進展到納粹化之時。

朱立倫必須挺住 | 黃國樑

看了一下朱立倫文下的那一堆喳喳呼的罵聲,每一個都自以為就是民意;還問「民主獨裁」是何物!這些人竟絲毫不知,他們就是獨裁的根源。

這些罵聲的目的,無非就是推倒國民黨,在一次公投引發的危機中,一舉讓國民黨轟然而垮,碎成齏粉。如此,民進黨不就唯我獨尊了嗎?不就可以號令天下、莫敢不從了嗎?

這些人不知道納粹如何上台的嗎?不就是靠一群廣大又狂熱的選民!他們以為希特勒就是他們的希望與意志,於是匐伏在希特勒的腳下,將他奉為「元首」,一個首度揉合了天意與民意的超級獨裁者,人類歷史真正意義上的極權從此誕生。

納粹也者,其實無他。就是國家危局與民族悲情下的產物。一種急欲衝出命運桎梏的衝動,綁架了所有的人,這一由全數德意志人民共同噴發出來的激情,就交付給了一個人,一個留著短髭的、具有創作權力符號與國族口號天份的,既脆弱又病態的男人,希特勒。

這一群罵陣者,竟然不知道,真正的獨裁反而且必須是源自於民主。如果不是全意志的授權,希特勒不可能膽敢盡情地、猖獗地、無畏地除滅數百萬的猶太人,因為他們每一個都是真實的血肉之軀。

殺害猶太人的凶手豈止於一個希特勒?當然不是。當時每一個德國人,不管附和或沒附和,雙手都有化為煙塵的猶太人的血跡與屍臭。

如今當公投結果全數照著宮廷內的指揮棒轉動,分毫不差地與領袖的意志吻合,獨裁就誕生了。所謂全民並不是民,而是氓,一群聽著藏有DNA密碼的號角,就盡情嘶吼與攻擊的氓。

我不愛朱立倫,但此刻的朱立倫必須挺著,必須嚇退這些壞份子。沒有國民黨的台灣,獨裁將無所不在,連花園裡的私語都將被聽見,而刑場就不遠了!

公投結果顯示什麼? | 郭譽申

吵雜喧鬧了好一陣子,四大公投總算結束,執政的綠營可說是大獲全勝,四項公投都是不同意票多於同意票而不通過。公投結果顯示什麼?

各項公投的同意票數都非常接近,而不同意票數也非常接近 (同意票數占比在47.16%與48.96%之間,而不同意票數占比在51.04%與52.84%之間)。這顯示公投的題目不大相干,若同意一項,則全同意;若不同意一項,則全不同意。公投被視為重要的民主機制,公投的題目卻不相干,表示實務上公投沒多大意義。

公投投票前,民進黨主張「四項公投都不同意」,國民黨主張「四項公投都同意」,而其他小黨則主張「部份同意,部份不同意」。可以想見,中間選民多半也傾向「部份同意,部份不同意」。公投結果幾乎是「若同意一項,則全同意;若不同意一項,則全不同意。」這顯示公投確是藍綠的對決,中間選民和小黨的支持者都很少出來投票。

「公投綁大選」的公投案不通過,表示未來的公投都會像這次這樣單獨舉行,並且主政者居於反對方(參見《選舉和公投的實務和真相》)。公投案要通過的門檻是同意票超過總選民數的25%,以這次公投的投票率約41%估算,同意票須超過61%(25/41)公投案才能通過。在主政者極力反對之下,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換言之,公投已經是空有虛名、擺好看的,用來假裝很民主。未來不會再有公投提案了;即使有,也是做白工。

四項公投的投票率約41%,幾乎是藍綠的對決,這樣從各自的得票率可以算出藍綠的基本盤。(平常的選舉有候選人的因素,較難看出藍綠的基本盤;公投沒有候選人的因素,恰能看出各自的基本盤。) 國民黨的得票率是48.06% (47.16%與48.96%的平均),民進黨的得票率是51.94% (51.04%與52.84的平均),各乘以投票率約41%,國民黨的基本盤是19.7%,民進黨的基本盤是21.3%。藍綠兩黨的差距並不大,國民黨並非不可為。

這次公投,國民黨的得票率是48.06%,民進黨的得票率是51.94%。相對於上次總統大選,國民黨的得票率是38.61%,民進黨的得票率是57. 13%,國民黨的公投得票率進步很多,表現不能算差 (雖然藍營民眾很不滿意)。不過,公投都是島內事務,不能與影響兩岸政策的總統大選類比。對於總統大選,國民黨勢必比公投更難抗衡民進黨的反中抗中翻天印。

這次公投的結果顯示,北部仍是藍稍大於綠,但非常接近,而南部則是綠明顯大於藍。這樣未來北部仍有激烈選戰,而南部大約注定綠營長期執政。

選舉和公投的實務和真相 | 郭譽申

公投馬上要投票,藍綠對決非常激烈。有些人卻主張,公投應該尊重人民的自主選擇,政黨不該介入引導,更不該主導民眾的選擇。這是公投的理想,但是實務上可能嗎?政治不能只講理論和理想,更要看清其實務和真相。

選舉民主的理論或理想是政黨彼此公平競爭,人民會投票選舉出表現最好的政黨來執政。實務上很少會是公平競爭。主政者掌握權力和資源,多半會公器私用,既支援自己人,又打擊潛在的競爭者。現在綠營主政的各種作為就是例證。

政黨不會公平競爭,而是不擇手段的惡鬥,因為選贏和選輸有天壤之別。以台灣的總統大選為例,選贏者可以任用幾千個高階職位,掌握2兆多的政府預算,然後透過政府預算的各種發包作業,大概可以讓百萬人得利。反之,選輸者什麼都沒了,可能讓一些人失業或收入大減。選贏和選輸的差別這樣大,因此政黨惡鬥是可想而知的實務。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民主是人民做主,即施政者要按照民意來管理眾人之事。公投是民意的直接表達,理論上非常重要,應該不下於選舉。然而如上述,選舉的輸贏牽涉大量實際利益,但公投的結果則很少有實際利益,因此民眾普遍較不重視公投,其投票率一般較低就是明證。民眾不重視公投,公投還有何意義?真能代表民意嗎?

為何會提出公投案?必定是與主政者的主張相反才會提出公投案;若贊同主政者,何必公投?公投案多半是重大事項,根據一般的民主傳統,若主政者的重大主張被民意否定,就應該辭職下台。我國憲法雖未如此明文規定,主政者仍須承擔辭職壓力,因此面對公投案,主政者必定無所不用其極地反對,正如蔡政府的作為。

理論上,公投應該尊重人民的自主選擇,政黨不該介入主導民眾的選擇。然而當主政者以其掌握的權力和資源極力反對公投案,在野黨能不介入嗎?主政者有極大的權力和資源優勢,即使在野黨積極介入支持,公投案都不容易通過;若在野黨都不介入,公投案是絕不可能通過的。公投豈不成為虛有其名?(這正是主政者希望的,老百姓都做順民就好,幹嘛提出公投案來反對主政者?) 主政者和在野黨分別積極投入公投案的反方和正方,自然就形成藍綠的對決和惡鬥。這就是公投的實務,與其理想差距很大。

選舉和公投的理論或理想是,政黨彼此公平競爭,人民自主表達民意。這些理論或理想都很美好,但是實務上卻是不公平的競爭,以及政黨的對決和惡鬥,相當惡質醜陋。台灣既實行這制度,大家不得不拚命鬥下去,否則利益都被敵對方整碗捧去了,而自己落得一無所有。

從侯友宜行動看國民黨 | 郭譽申

侯友宜終於發表《我對公投的看法》,在文中,他反對把公投「搞得像選舉一樣的對立、衝突」,主張「從專業、理性、科學出發,大家可以好好去論辯,冷靜思考判斷後,尊重多數民意選擇」。侯的言下之意是,政黨不必對公投有主張,更不必引導民眾的選擇。看來他是不會對個別公投表態的。

民進黨主張「四項公投都不同意」,大部份的國民黨都主張「四項公投都同意」,而其他小黨也對四項公投各有主張。侯友宜是國民黨裡最有民意基礎的政治人物,卻對個別公投不表態,與大部份國民黨背道而馳,對國民黨所期待的公投結果很不利。怎麼會這樣?

民主政治下的政黨,可以依照政黨的紀律與政綱嚴謹程度歸類,一般分為「剛性政黨」與「柔性政黨」兩類。

剛性政黨的政綱與黨章規定嚴謹,長期具有一貫性。黨紀較為嚴格,黨員實行登記制度,有時進行考察篩選,較難隨意參加。其中央與基層組織架構較為清晰,具有明確定義的日常業務,行政領導職權明確。

柔性政黨的政綱與黨章內容較為模糊,隨著選舉情勢保持較大彈性,因選情與領導人政見而常有變異。柔性政黨的黨紀鬆散,甚至沒有黨員登記制度,其中央與基層組織具有很大隨意性,大多僅在選舉期間活動,沒有實質的政黨領導權。

根據上述定義,國民黨、民進黨都接近剛性政黨;而美國的民主黨、共和黨則屬於柔性政黨。侯友宜對個別公投不表態,與大部份國民黨背道而馳。若國民黨是柔性政黨,侯的作為可說情有可原、不足為奇;但是國民黨一向是剛性政黨,侯的作為就很難被大部份國民黨人接受了。

國民黨在兩蔣和李登輝時代無疑是剛性政黨,近年卻有趨向柔性政黨的傾向。國民黨在執政時,總統兼任黨主席,黨中央是有領導權威的,自然傾向剛性政黨。然而當國民黨在野時,黨的決策核心,黨主席和中常委,多半僅獲得黨員的支持,而少有廣泛的民意基礎,例如多數的縣市長、立委都不是中常委,黨中央於是沒有多少領導權威,而只能傾向柔性政黨了。

國民黨現在是半剛性、半柔性的半吊子。大部份黨員,包括黨主席,仍習慣剛性政黨,對黨中央頗有期待,也期待有公職的黨員接受黨中央的指揮,因此痛恨侯友宜背離黨中央而對公投不表態,但是侯卻覺得自己比黨中央更貼近民意(尤其考慮中間選民),因此寧願特立獨行到底。結果就是侯友宜和國民黨都受傷。

國民黨早就說要改革,卻從未落實。台灣人習慣剛性政黨,國民黨必須加強黨中央的民意基礎,讓擔任縣市長、立委等有民意基礎的黨員成為中常會的主幹,黨中央才有權威領導全黨,也才指揮得動擔任公職有民意基礎的黨員。侯友宜若是中常委,他對公投的主張早已在中常會充分論辯、納入考慮,就不會有現在的與黨中央背離。國民黨再不改革,亡無日矣!

公投照妖鏡 | 張魯台

中華民國憲法於民國36年元旦公布,第17條: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之權。第136條:創制、複決兩權之行使,以法律定之。這就是現行的公民投票法,創制權是為立法怠惰而設,複決權是為行政失當而設。

至於國家定位等大問題,因為無黨敢玩,所以沒公投了事,但是公民投票的確可以決定國家定位等大事,等於人民直接修憲,可知公民投票位階極高,公民投票通過任何提案後,政府只有執行的義務,並沒有任何緩衝空間,比如請求覆議等救濟辦法。

雖然有學者與官員提出公民投票法並無罰則,其意思是公投通過歸通過,執行與否還要看假博士高興不高興,不然你奈我何?但是違反憲法也沒有罰責啊,講那種話是台灣式不要臉,也是民盡黨式不要臉,例如將博士論文列為機密文件。

2018年全國性公民投票通過了:反空污、反燃煤發電、反日本核食、民法婚姻排除同性結合、國中小禁止實施同志教育、非民法保障同性共同生活、廢止電業法非核家園條文。以上七宗公投案,皆是針對執政黨力推或放任之政策,中華民國有史以來,人民終於以創制權與複決權,狠狠打了執政黨幾個巴掌。

對於在野的國民黨而言,公投結果顯示其無能,令其尷尬?好在同時進行的公職人員選舉,國民黨也贏了,歡樂氣氛沖淡了尷尬?事實上同意七項公投案的選民,「順便」將公職候選人的票,也投給了國民黨,目的就是要國民黨監督公投案有效執行,但是國民黨表現乏善可稱,於是2020年選舉,民眾反過頭來教訓了國民黨。

近來又有四項公投案在推動,分別是:重啟核四、反萊豬、公投綁大選、珍愛藻礁,成案後將在今年8月28日投票。重啟核四本來就列在2018年全國性公民投票廢止電業法非核家園條文案中,被執政當局技巧性做掉,因此2018年公投之後,重啟核四公投提案立即推動,推動時間早,所以成案早;國民黨則力推反萊豬、公投綁大選兩案;珍愛藻礁公投推動成員,大部分是民進黨側翼與支持者,他們又反核又想顧全藻礁,想的真美,在藻礁上蓋碼頭,是因為執政當局反核電,在反燃煤發電公投也通過的情形下,為了補發電缺口,必須開發多元能源,才會在七千年藻礁上建天燃氣接收碼頭。

創制權與複決權是人民專有的最終決定權利,兩年才行使一次,國民黨不在立法院時時刻刻好好地監督執政當局,跑來不務正業推動公投,顯示出國民黨在野角色與功能有很大問題存在!

反空污、反燃煤發電、廢止電業法非核家園條文通過後,執政黨並未在廢核行動上退讓,核一照計劃除役,不啟動核四反將燃料棒運回美國等…,國民黨明明有三項公投案做尚方寶劍,也「改變」不了執政黨不尊重公投決議,國民黨可能是在想反正重啟核四即將投票,通過與否問題都將「自動解決」?已經通過的公投決議,國民黨尚且不能督促執政黨認真執行,國民黨反而挺認真的推新公投案,看得出來國民黨有依賴公投,不敢抗爭的小心思,國民黨力推公投綁大選,目的就是要提高投票率,公投才不致因投票率低而失敗。以後在立法院「打不贏的架」,就可以推公投扳回來?

看起來國民黨並不傻,但為何會落到今日地步?筆者淺思一下即有四項:

一:蔣經國之後的國民黨缺少血性領導人,看那個專門鞠躬道歉的馬前總統就知道。

二:從政同志並不真心為黨,看看國民黨在黨產被沒收時,竟然沒有任何「像樣」的抗議,也沒有人為此掉一滴眼淚,一句話:「無人願耕耘,搶收不乏人」,最近的例子就是突然入黨的趙金童,一入黨就要選黨主席、選總統,他以為他是誰?羞辱忠誠老黨員用這招,也太狂妄了,大家等著看趙金童何時與國民黨翻臉再次退黨走人。

三:黨員質變,陳以信一個國民黨不分區立委,不認真監督執政黨施政,反而向受監督者獻花丑態求寵,他應該是民進黨黨員才對,怎麼會是國民黨籍?這就是國民黨可悲之處,太多騎牆派寄生在國民黨,只圖個人的利益,國民黨對他們而言,只是多一個升官發財之道而已,隨時會捅國民黨一刀,當作民盡黨投名狀。

四:黨員反動思想太過於僵化,例子就是罵共產黨比罵民進黨還凶,現在是民進黨要割你們的喉,還要割到斷ㄝ,罵共產黨就能救國民黨嗎?拜託一下好嗎。

公投也有奧步 | 郭譽申

九合一大選進入最後一週,各種「奧步」紛紛出籠,各陣營也高呼小心「奧步」。奧步通常施展於一般選舉,一般選舉決定政治權力和利益,政治人物非贏不可,因此要施展奧步。對比於一般選舉,公投多半是理念和價值之爭,較少涉及各別政治人物的政治權力和利益,照理沒必要施展奧步,不過筆者卻觀察到公投也在施展奧步。

這次公投有十項之多,大部份人大概跟我一樣,多半搞不清楚。打開公投公報,每項公投的說明都有一兩千字以上,十項公投的說明總有一兩萬字以上,實在令人讀不下去。最後我只好看看媒體刊出的一些公投廣告,公投廣告至少非常簡短,一兩分鐘,最多幾分鐘之內,就能讀完。多數人大概跟我一樣,從公投廣告了解公投吧。

某大報的一則公投廣告簡短介紹了五項公投,列出其中三項如下:

11 國中小不准教尊重同志教育,助長霸凌

12 用隔離專法,歧視同志

15 學校教性平教育,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和自己

對於第11和12項公投的建議是「不同意」,對於第15項公投的建議是「同意」。

以上公投廣告有什麼問題?這個公投廣告是誘導式的,完全不公正。「助長霸凌」、「歧視同志」明顯是壞事,被用來誘導民眾不同意第11和12項公投;而「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和自己」明顯是好事,被用來誘導民眾同意第15項公投。其實「國中小不准教尊重同志教育」與「助長霸凌」未必有關聯,「用隔離專法」與「歧視同志」未必有關聯,而「學校教性平教育」與「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和自己」也未必有關聯。把它們湊在一起,是故意誘導民眾在投公投票時,選擇登廣告者想要的結果。

公投是對有爭議事項徵求全民的意見。既是爭議事項,徵求意見時必須非常客觀中立,才能獲得真正的民意,因此公投法嚴格要求,對於公投事項的描述必須非常中性,不能隱含褒貶,以避免誘導民眾。而中選會則負責監督審查,以保證公投公報裡,對於公投事項的描述必須中性。可惜公投公報是落落長,讓人讀不下去,而公投法管不到公投廣告,(若要管,又是違反言論自由啊!) 公投廣告於是可以盡情誘導民眾,這樣公投哪來客觀中立性?公投的意義何在?

公投多半是理念和價值之爭,部份台灣人為了自己的理念和價值,竟然可以故意施展不中立的誘導奧步,以求通過符合自己理念和價值的公投,這是只管目標,不擇手段,實在令人不齒。也顯示這些人的理念和價值並不那麼光明正義。

台灣公投徒具形式 | 郭譽申

台灣過去的公投門檻非常高,公投案很難通過,被批評為鳥籠公投。去年12月立法院三讀通過了《公民投票法》修正案,使公投的門檻大幅降低。今年適逢縣市長及縣市議員大選,為了拚年底大選合併公投,各界團體紛紛遞出公投案,至今中選會已收到反空污、反核食、反深澳電廠、以核養綠、東奧正名、反同婚3案、婚姻平權2案等共10個公投案的連署書。

這麼多公投案,大部份民眾根本搞不清每個公投案是怎麼回事。中選會卻還在處理執行細節:如何查核大量公投連署書?多項選舉加上多項公投,投票流程要如何安排?已送件的公投案,如以核養綠公投,能否接受補件?公投案至今才進行到民眾的連署,只有極少數民眾參與其事(連署門檻是1.5%,但部份連署書可能是抄錄某些組織的成員名錄,連署民眾未必真了解公投案)。根據中選會,通過連署查核的公投案要到10月中之後才舉行意見發表會,距離投票日只剩一個月多一點。縣市長及縣市議員大選的競選活動早已進行了超過大半年,這麼多公投案卻只有一個月的宣傳和討論時間,誰搞得清啊?顯然選舉是老大,公投只是小弟,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神聖的公投嗎?

根據民主理論,選舉與公投的地位應該要顛倒過來。民主是國家由人民當家作主,也就是政府要按照多數人民的民意施政(在此施政包括立法和執行政務)。因此民主的本質是政府要做民意期待的事,其重點不在於誰來施政。然而政事繁多,有些又有急迫性,不可能事事徵詢民意,因此只好選舉出施政者,授予他/她執行政務的權力。施政者一旦當選,其施政未必事事都按照民意,因此選舉施政者是間接民主,是民主的近似,與真正的民主有差距。對比之下,公投是民意的直接表達,按照公投施政完全符合民主的本質,因此公投應該比選舉施政者更受到重視。

雖然少數政治人物鼓吹公投是民主的最高形式,台灣民眾普遍不重視公投。如果公投單獨投票,投票率很可能很低,多半無法通過公投的投票率門檻(1/4),因此要「公投綁大選」。公投綁大選時,大選是老大,公投只是小弟,民眾、政黨和媒體都關注大選,遠多於公投(恐怕差一百倍吧)。政黨尤其常把公投作為幫助大選的工具,提出民眾傾向支持的公投案,希望民眾愛屋及烏,因此也支持政黨的候選人。台灣民眾這樣不重視公投,對公投案缺少了解和討論,提出這麼多公投案,有何意義?

台灣人關注大選遠多於公投,因為前者決定權力的分配,而後者只是民意的展現。大選決定政黨和政治人物的成敗,立即影響很多人的利益,因此選舉是不擇手段,用盡一切資源;公投雖然決定國家社會的發展方向,卻未必對政黨和政治人物的利益有立即的影響,因此公投只是輕描淡寫、虛應故事。台灣人這樣關注權力的分配,而輕忽根據民意決策,使公投徒具形式,而決策品質堪憂,公投甚至很可能變成政黨鬥爭的工具,更增加政治上的虛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