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公投順利完成了,四大落空結果令人驚訝,尤其是禁萊豬公投,贊成進口萊豬者竟然比反對者多,這與之前的各種民調結果相反。各種探討公投結果的分析文章紛至沓來,當然都有其一定的道理,綠大於藍幾乎是共同結論,但是少有人提到純粹民生議題的反萊豬公投,為甚麼沒有發生「分裂投票」?(參見維基百科/分裂投票)
公民投票屬於憲政層次的創制權與複決權,人民已經投票選出各級代議士與各級政府首長,這些公職人員有懈怠或不良施政時,也就是這些被選舉出來者不稱職之時,人民才有機會使用創制權、複決權或罷免權。公投絕對不是在野政黨無心監督或無力對抗下的替代方案,這次四大公投競爭規模成為藍綠雙方僅次於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大對決,導致選舉結果不能反映出人民真正的意願,使公民投票降格為政黨角力鬧劇。
選民固然有政黨傾向,對於民生議題可是超越藍綠,分裂投票就是在民生議題上最顯著了,分裂投票並不表示一定會改變選民結構形成之選舉結果,而是在得票率上顯示出分裂投票跡象,但是反萊豬公投在票數上同意票與不同意票之比例與另三項公民投票比例相當,顯示反萊豬公投並無分裂投票。這現象絕對值得專家學者進行研究,如果專家學者研究不出令人信服之報告,小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投開票過程中有何問題?
2016年選舉綠營大勝之後,如何長期執政必然是綠營念茲在茲的重點考量。科技進步之下,兩顆子彈那種事太落伍了,在美國向中國大陸展開全面圍攻,只差沒有開火之情形下,民進黨一面倒地配合美國,也獲得美國歡心,現任台灣地區領導人,是歷任領導人中最配合美國的,言聽計從之下美國已不需要在台灣搞平衡遊戲了,綠營也可以放手大幹了。四大公投中只有反萊豬最損害美國利益,對綠營而言,反萊豬並不只是反美豬,而是反其美國主子,綠營當然要用盡各種手段阻止萊豬公投過關。日本看在眼中,核食很快也會進入台灣。
2016年選舉綠營大勝,2018年選舉藍營扳回一城,有種說法這是鐘擺效應,於是2020年綠營又該大贏?的確2020年綠營大勝,那為何2021年綠營仍然是大勝?在中間選民群日益縮小下,鐘擺效應只是偶然,真實的答案是2018年選舉綠營尚未全面完成「專政」準備。
綠營2018年選舉失敗反而刺激綠營加速完成全面專政之一切工作,「轉型正義」、網軍布建只是「專政」之一部分而已,專政基礎是選民綠化,二戰前之德國就是完成全面納粹化之後,再發動對外戰爭!在臺灣倭化工作在蔣經國薨之後即大力展開,為綠化奠定基礎,馬英九執政八年未能撥亂反正,就已經造成不可逆之形勢,目前除了一些年齡大者之外,綠衛兵已充斥各個層面與角落,不同觀點者在公開場合已經不能表達其觀點了,只有在特定場合才能表達,但也無法普遍在大眾媒體上傳播,當在特定場合也不能表達不同觀點時,就是台灣從綠化再進展到納粹化之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