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人口縮減的另類觀點 | 盛嘉麟

1979年執行一胎政策以後,中國婦女的生育數從2.75 逐漸降到2022年的1.08,遠低於維持人口靜態平衡所需要的2.1,使中國總人口首次從2021年的14.13億,下降到2022年的14.12億,減少了85萬,引起眾說紛紜的焦慮。但是討論的重點往往落入:人口的老化、老人的照顧、勞動力短缺、人口紅利消失、消費力下降、財政收入減少等等,放諸各國皆準的窠臼;中國是超過14億的人口大國,不能用這種概念來分析人口問題,應該從更高的格局來討論。

【從生態環境來看】

中國領土面積 960多萬平方公里,與俄國、加拿大、美國、巴西、澳大利亞五個國家,並列為世界六個領土大國;這五個國家的領土總和是中國的六倍,但是人口總和只有7.6億人,是中國的一半。可見中國國土承載的人口數量真是異乎尋常,超出比例的龐大,14億人口的食衣住行育樂的需要,對中國土地造成的破壞及壓力,遠超過生態環境所能承受,使得中國各地童山濯濯、沙漠擴張、河流乾涸、湖泊乾縮、嚴重污染。近年來國家必須付出極大的投資與努力,維護生態環境。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國,第四大天然氣生產國,第六大石油生產國,第六大水資源國,應該是資源富饒的國家,可是攤上14億人口,中國頓時變成缺糧、缺水、貧氣、貧油的匱乏國家。

中國人必須胼手胝足,利用人口紅利的廉價勞工,創出世界工廠,辛苦謀生;必須群策群力開建大小水壩、南水北調、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開發綠能、西電東送、北煤南送,只為了維持14億人口的生存所需。

人口過多,造成就業競爭激烈、教育機會爭奪、交通運輸擁擠、住房條件緊迫,帶來了辛苦又負面的生存條件;從生態環境來看中國維持三億五億的人口,才是合理和諧的狀態,舒適的生活品質。

【從工作人力來看】

二戰時代的國家,需要工業農業、煤鐵石油、坦克大炮、軍艦飛機、幾千萬工作人力就足以撐起一個強大國家。而現在廿一世紀,除了維持二戰時代的傳統領域,還需要同時發展許多新的領域,軍工科技、太空計畫、再生能源、核能源、核聚變能源、快速運輸、半導體、網路通訊、超級電腦、人工智能等。如果沒有二億三億工作人力的國家,根本玩不起強國的夢想。

2009年日本人口開始縮減,2022年縮減了62萬人,造成工作人力短缺,國防自衛隊必須召募台灣、東南亞的年輕人,太空計畫的火箭發射連連失敗,振興半導體產業缺乏人才。

人口縮減造成工作人力不足是放諸各國皆準的說法,現在先進國家面臨人口老化、出生率降低、年輕人口比例退縮,因此德、法、意、英、俄、日都因為工作人力不足,無法撐起一個全方位的廿一世紀強大國家,只能停在二線國家;但是中國是人口大國,這種說法並不適用於中國。

中國人口從2022年起縮減了85萬,到達目前的14.12億人,若這樣的趨勢不變,按照估計,中國人口在2050年降到12.68億,2100年降到5.87億,80年後即便是5.87億,仍然能夠維持3~4億的工作人力。無論是傳統的工業農業,或是廿一世紀的領域,軍工科技、太空計畫、再生能源、核能產業、芯片網路、超級電腦、人工智能等等,或是廿二世紀可能新進的領域,開發火星、探索太陽系、利用小行星資源等等。中國的工作人力,都足夠支撐一個全面強大的國家。

【從人口素質來看】

日本50到90年代,最優秀的工作人力世代創造了日本的經濟起飛、製造王國,1978年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90年代開始老齡化,最優秀的世代退出工作市場,後繼較多的無欲族、啃老族世代趨向軟弱,維持不住強國的地位。

二次大戰後至90年代是美國資本主義的黃金時期,創造登陸月球、汽車鋼鐵、信息技術的優秀嬰兒潮世代漸漸退出工作市場,後繼的世代沉緬於軟性的金融投資、追逐利潤、律師服務,財政鉅額虧空,國勢正在跌落。

而中國現在退出勞動市場的工作人力,是成長於中國經濟極為落後,教育不發達的年代;後繼的年輕世代是90年以後出生,教育水平、知識儲量,大幅提升;而更年輕的中國人是成長於教育發達、經濟繁榮、信心滿滿、民族復興的世代。所以人口老化、世代更替為中國帶來了更好的希望。

研究中國人口縮減的現象不要落入西方的老生常談,拘泥於老化照顧、勞力短缺、人口紅利、低消費力、財政減少的窠臼,這些問題當然需要關注。中國的人口縮減,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有個巨大不同,中國在人口縮減之後會形成平衡的生態環境,提升工作人力素質,而工作人力卻不會短缺。

絕對人口數量的重要性 | 盛嘉麟

記得電影「坦克大決戰」的主題曲,雄壯有力的納粹軍歌,加上電影情節,都很感人。但是坦克部隊將領們看到入伍年輕新兵時說到too many boys的對話,說明了絕對人口數量對強大國家的重要及德國的窘境。

再精英強悍的德國、日本,當時只有五、六千萬人口,最後都掩蓋不了絕對人口數量不足,力不從心,最終戰敗瓦解。因為蘇聯、美國當時都是兩億級人口的國家,擁有絕對人口數量的優勢。

我正在研究未來中國對抗美國之役,中國具有超過美國的絕對人口數量的優勢。二戰時代一、兩億人口的國家,支撐軍隊、煤鐵石油、坦克大炮、軍艦飛機、簡單工業,就足以撐起一個強大國家。而現在廿一世紀,除了維持二戰時代的傳統領域,強大國家需要同時撐起新的領域,科技、軍工、太空、製造、核能源、再生能源、核融、運輸、半導體、網路通訊、超級電腦、人工智能…成百的新領域。如果沒有五億、十億人口的國家,根本玩不起。

現在廿一世紀各國面臨人口老化,出生率降低,年輕人口比例退縮的困境,絕對工作人口數量的優勢更見重要。我研究世界各國,歐盟的德、法、意,英國、日本、俄國…..已經免談,都撐不起一個全方位的強大國家。

最近看到報導,美國的絕對工作人口數量也顯露不足,譬如加州矽谷嚴重依賴中國、印度的高端人力,太空計劃縮減緩慢,製造業回不來,海軍造艦速度緩慢,F35戰機弊端不斷,戰機設計考量不周就是高端人力不足的現象…。

唯有中國,在同樣人口老化,出生率降低,年輕人口比例退縮的困境下,未來仍然能夠維持2~3億的青壯工作人口的絕對數量,支撐起成百的嶄新領域,譬如僅僅太空計劃,月球、火星、太空站、太陽系、小行星….諸多計劃同步進行,這至少是百萬高端人力的投入。美國辦不到,只能玩火星一項,而且只能緩步進行。

中國每年1000萬大學畢業生,其中400萬理工科畢業生,都是高端人力。而且人力礦藏還在繼續開挖。而美國的人力礦藏已經開發殆盡,每年出不了20萬理工科畢業生。

我喜歡楊世光講的話,大意是說除了上述這些領域,航空母艦還在建造,驅逐艦還在下水餃,海水鹽鹼地種植稻米還在研發推廣,世界上沒有大國具備這樣的絕對工作人口數量。另一個可能的國家是印度,這要看他怎麼先從糞坑裡爬出來,站起來。

想到這裡,不得不相信中國國運當頭,推都推不掉。

兩岸人口開始同步縮減 | 盛嘉麟

【人口的趨勢】

大陸新生嬰兒
2018年是1500萬人
2019年是1180萬人
2020年是1000萬人
大陸公佈2020年新生嬰兒不足1000萬,是1949年建國以來最低的數字。
大陸2020年出生人口1000萬,死亡人口1069萬,全國總人口開始減少。
即使大陸2011年開始鬆綁生育節制,2018年已經取消了生育節制,也無法扭轉新生嬰兒下降的趨勢。

台灣新生嬰兒
2018年是18.2萬人
2019年是17.8萬人
2020年是16.5萬人
台灣公佈2020年新生嬰兒不足17萬,是有記錄以來最低的數字。
台灣2021年1月份的人口,出生嬰兒人數不足1萬人,使全省總人口減少了1萬人。(出生-死亡+移入-移出)

這種人口老化,人口縮減的現象,引起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的憂慮。台灣政府更積極的推出鼓勵生育的計畫,貼補生兒育女的家庭。中國在2018年已經取消了生育節制。

【社會經濟的問題】

從社會經濟看,政府的考量總是想到工作人口支撐退休老人的比例問題,國家財政稅收支撐社會福利的議題,家庭裡年輕人照顧老年人的問題,兒童學生減少教育系統萎縮教師失業的議題 …….。

這只是片面的看法,未必周全,如果要滿足社會經濟政府的期望,國家的人口必須永遠維持一個上尖下寬的金字塔的狀態,保持人口持續增加,年輕人眾多,採收人口紅利的態勢。對於大陸和台灣已經人口稠密過剩的國情,非但不切實際,最後人滿為患,搞成像印度的悲慘狀況。

【國家的人口政策】

為了抑制人口過度增長,兩岸政府都曾經推出有智慧的人口政策。台灣在1971年推出「兩個孩子恰恰好」的人口政策,大陸在1980年9月25日也推出一胎化的人口政策,並嚴格執行。所以縮減人口增長曾經是國家的政策。

如今中國總人口開始退縮,實際上代表了中國當年一胎化的人口政策的豐碩成果,為什麼要憂慮緊張,反轉方向?值得研討。

【國家的生態環境】

除了社會經濟的人文考量,更重要的是國家生態環境的生物考量。中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已經承載了14億的人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世界第一發電大國,第一鋼鐵大國,第一煤碳大國,第一糧食大國,第一蔬菜、水果、養豬、養殖、養珠……生產大國,第一進出口大國,第一石油進口大國,第一糧食進口大國,南水北調,水壩處處,鐵公基縱橫,種種種種都是為了支撐14億人口的生活,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生態已經被壓榨得喘不過氣來。所有第一第一的頭銜未必是榮耀,多半是被迫,是必須,是無奈。

如果中國只有三億人口,中國本是石油生產大國,何需變成第一石油進口大國?中國本是農業生產大國,何需變成第一糧食進口大國?中國本是水資源大國,何需南水北調,水壩處處?中國本是物產豐富的國家,何需變成第一貿易大國?若非揹負著14億人口,何需變成世界第一發電大國,搞得全國煤碳發電、油氣發電、水壩發電、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核能發電,百萬伏特級的超高壓電網縱橫交錯?讓中國人口逐年縮減,讓中國大地逐年休息,值得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及中國政府憂心忡忡,急於鼓勵生育嗎?

以台灣為例,若非一個36,000平方公里的島嶼揹負著2,300萬不成比例的龐大人口,台灣的年降雨量2515毫米,是世界平均雨量的3倍之多,是水資源豐富的地方,只因為龐大人口搞得人均水資源缺乏,處處水庫,常常停水。台灣是農業發達的地方,因為龐大人口搞成大豆、小麥、玉米的糧食進口大國。若不是龐大人口,一座核電廠就滿足台灣電力的需求,不需要今天火力發電弄得空氣嚴重污染,外加核電、水力、風力、太陽各種發電,仍然滿足不了電力需求。讓台灣人口逐年縮減,讓島嶼逐年休息,值得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及台灣政府憂心忡忡,急於鼓勵生育嗎?

【中國人的覺醒】

中國人帶著農業社會的傳統,喜歡多子多孫人丁興旺,但是並不瞭解歷史上因為多子多孫人丁興旺,形成人多地少糧食缺乏,造成歷次的朝代更替,亂世太平輪流交替,一直到近代才瞭解馬爾薩斯的人口論述,興亂交替是生態環境對人口數量的自然而粗暴的制約。

一直到1980年中國推出一胎化的人口政策,這是國家正視人口節制的議題,估計迄今減少了3~4億的人口出生,功不可沒。藉由避孕醫學的進步,以及多年一胎化的嚴格執行,中國人非但享受到節育後輕鬆生活的好處,更進一步宏觀覺醒,脫離生物繁殖的層面以及合理人口數量的重要,跟上了進步國家的思維。所以即使2018年國家已經取消了生育節制,也無法扭轉中國年輕家庭新生嬰兒下降的趨勢。

新生嬰兒下降代表年輕家庭對於懷孕生育有更慎遠的考量,體會到撫養孩童的重大責任,檢討自己的能力,不再是一種自然的生物行為。將來的嬰兒都受到細心的撫養、精緻的栽培,而不是農村社會小孩的粗放撫養、自然長大。這將優化中國未來的人口素質。

【人口老化縮減的策略】

人口老化縮減有生態環境上的利多,也有人力財政上的利空,國家的政策應該是未雨綢繆,緩和人口縮減帶來的衝擊,接受適量緩減的經濟發展,替代當前追求持續經濟發展,GDP持續上升的心態。更不要粗魯的財政獎勵、鼓勵生育。

正常的國家,金字塔形狀的人口結構必須漸漸演變成平直的柱狀體形狀,保持人口不增不減的平衡狀態,只求維持現狀的經濟發展,不再追求持續成長的經濟發展。但是中國這樣人煙稠密,人口過多過剩的國家,需要更進一步追求上寬下窄的倒錐狀體形狀的人口分佈,接受漸漸縮減的經濟發展,不再追求持續成長的經濟發展,給中國人一個寬鬆舒適的,更有尊嚴的生活環境。

中國人口絕對數量的優勢 | 盛嘉麟

【中國人口老化縮減的趨勢】

大陸新生嬰兒
2018年是1500萬
2019年是1180萬
2020年是1000萬

大陸公佈2020年出生人口1000萬,是1949年建國以來最低的數字。
同一年,死亡人口1069萬,全國總人口開始減少。
即使大陸2011年開始鬆綁生育節制,2018年已經取消了生育節制,也無法扭轉新生嬰兒下降的趨勢。

【產業需要絕對數量的人力】

人口減縮除了在社會、經濟、財政諸多問題的考量,必須考量對國家安全的危害。一個現代化的強大國家,必須維持在農業、工業、軍事、交通、科技的硬性領域,甚至教育、司法、媒體、體育、文化的軟性領域,全方位的自主發展。這些領域都需要有足夠的絕對人力才能支撐,否則無法維持一個全面性的強大國家。

以農業為例,中國目前有3~6億農民,而且有逐年減少的趨勢,這不是中國農業必需的人口,而是待在農村的農民。依照聯合國的概念,國家必需維持5%的農業人力才能滿足國家農業的需要,因此中國實際只需要7,000萬的農業人力。中國擁有龐大多餘的農村人口,可以釋放農民工進入其他的行業,這是中國最有利的人力庫存。也就是說,雖然人口老化減縮,中國不缺農業人力,而且農村還有強大的庫存人力。

中國的軍事至少需要維持200多萬的正規軍隊人數,加上後備兵力、武警部隊、警察部隊、民兵部隊,理想上中國需要1,000萬的軍事武裝人力,才能滿足國家安全的需要。譬如中國目前的太空計劃,直接間接的具有廿多萬的人力,尤其2020年,北斗導航、嫦娥計劃(月球)、天問計劃(火星)同步進行,以及幕後的天宮計劃(太空站)、小行星、太陽系、慧星…..都在進行。太空計劃的人力可能要擴張到50~100萬人力。其他中國的軍事工業,造軍艦、造飛機、造引擎,導彈、飛彈、坦克、火箭,幾乎是百萬人力的支撐體系。

半導體工業目前是70萬人力的產業,計劃將來完全半導體自主,需要100萬的半導體人力投入。電力工業的能源、發電、配電、輸電、維護…….至少100萬人力才能支撐。交通事業包括工程、維護、營運,目前中國投入至少100萬人力才能支撐。中國的世界工廠幾乎能生產全世界需要的生產原料、中間產品及各種貨物,估計是1億人力的投入。另外教育、司法、媒體、體育、文化的軟性領域需要的人力大到無法估算。綜合所有的人力需求,中國需要2.2億的工作人力才能維持一個全面性的強大國家。

【各國人口絕對數量的不足】

德國人口8,000萬,因為支撐不住大規模的軍事、太空、半導體、交通的領域,投入人力較為有限。德國人力集中於製造業,才能成為世界的大經濟體,大出口國。在面臨人口增長率負 -0.21%,人口老化縮減時,製造業的人力開始不足,所以德國除了引進土耳其勞工,最近必須接納100多萬的中東難民,才能維持製造業大國、出口大國、汽車大國。同時德國受到人力的限制,不可能成為軍事大國、太空大國、半導體大國…..。所以德國只能維持某些領域自主發展的片面性強大國家。

日本總人口1.24億,以每年60萬人的速度縮減,很快日本就無法維持100萬軍隊的人力,現在日本自衛隊已經在雇用台灣及東南亞國家的人民。需要100萬人力的半導體產業也難以發展,太空計劃規模極小,農業規模極小,即使日本科技先進,也受限於有限的人力供應,必須有所取捨。所以日本只能維持某些領域自主發展的片面性強大國家。

俄國總人口1.42億,在面臨人口增長率負-0.2%,人口老化縮減時,勉強維持著100萬強大的軍事力量,以及能源、電力、軍工、太空投入2,000萬人力之後,俄國沒有足夠的人力投入製造業、半導體、交通….其他領域的發展。如今俄國的GDP只等同中國的廣東省。所以俄國只能維持某些領域自主發展的片面性強大國家。

【中國人口絕對數量的優勢】

中國人口基數14億,今年出生人口降為1,000萬,將來再怎麼老化縮減,即使未來繼續降低,到達直柱狀的人口結構以後便不再降低,大概800萬是墊底的下限。

今後最壞的情況一年出生800萬,這批人成年以後以投入經濟活動30年計算,30年期間,中國經常保持20歲~50歲的總人口,共有2.4億 (800萬 x 30) 的工作人力,2.4億人足以維持中國各行各業的全面需要,不會危害中國的國家安全,這是中國人口絕對數量的優勢。

中國每年的大學畢業生略低於1,000萬人,其中理工科畢業生是400萬。美國是44萬,其中一半是外國留學生。這樣強大的人力培養成長,足以支撐中國的科技、軍事、太空、軍工、半導體、電力、交通、製造業工廠的所有需要。所以大國之中唯有中國,即使同樣面臨老化縮減,仍能維持一個全方位領域自主發展的現代化全面性強大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