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戰走向五四的一段平民歷史 | Friedrich Wang

望穿秋水,幾經波折,終於拿到書了。

這本書寫作的草稿才剛剛結束,就碰上了嚴重的疫情,導致整個出版計劃全部延後。中間又還有各種的問題,但總算能夠逐步解決,今天拿到書了。雖然距離所訂購的還相當遠,剩下的部分未來會逐步寄過來。

這本書的寫作,是筆者從事歷史學研究以來的一次全新的嘗試,也是試圖自我突破。過去所研究的,無論是戰爭、制度、思想、甚至於部分外交的議題,基本上都還是屬於上層結構的歷史。也就是傳統史學當中公侯將相的歷史。無論是抗日戰爭、中國內戰、或者中外軍事合作,基本上都屬於這個大結構之中。

但是這本書,《現代中國的序幕-從一戰走向五四》,裡面所著重的相當大一部分,卻是平民的歷史,是一群平凡的小人物。他們面孔模糊,甚至許多根本沒有姓名留下,就是跟我們所有一般人一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但是他們更是在亂世中掙扎圖存。可是這些人確實是實實在在生活在歷史的舞台上,貢獻了自己的勞力、血汗,群策群力推動了中國歷史向前邁進,也對人類世界後來的發展造成了重大影響。

所以我們不會知道超過40萬人的中國勞工在歐洲大地上擔負運補、挖掘壕溝、甚至於擔任兵工生產等等任務,對協約國的勝利產生重大貢獻,因為我們無法考證他們的名字。我們也很難知道西伯利亞的捷克兵團,他們輾轉流離在各個戰場奮勇作戰,甚至參與了俄國革命。中國的五四運動,並不是光鮮亮麗的人所可以主導的,而是有許許多多中國各行各業的知識分子、勞工、商人、甚至於各省的軍人,他們群起覺醒,將國家帶往下一個階段。這是小歷史,但積沙成塔,滴水穿石,造成的波瀾壯闊卻一點也不小。

這本書能夠完成,還該感謝第二作者余浩然先生。他是香港文物界著名的收藏家,因為他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文物的大量收集、解讀、保存,甚至足跡遠赴歐洲各地,才使得如今的歷史寫作可以脫離過去純文字的表達方式,用第一手的文物與圖像來做更清楚的說明。20世紀已經是攝影非常發達的時代,我們不應該忽略圖像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筆者還會繼續耕耘、奮鬥,永遠只相信知識就是真理,而在知識上努力精進是一個學者該盡的本分。一個人,一個背包,一台筆電,一雙腿,不拉幫結派,只靠自己!

「五四」百年看兩岸 | 郭譽申

「五四運動」至今剛好一百年,大陸高調舉行「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出席大會並發表演講。對比之下,台灣的民進黨政府既然要「去中國化」,自然沒什麼重要的紀念活動,卻由民進黨發出聲明,批評中共刻意簡化五四運動為愛黨愛國的民族主義訴求,避談當年青年反抗傳統權威、塑造獨立思想人格和追求民主、科學的呼聲。

五四運動發生於1919年(民國八年)5月4日,無疑是一學生愛國運動。廣義的五四運動則是指自1915年中日簽訂《對華二十一條要求》到1926年北伐戰爭這段時間,中國知識界和青年學生反思及批判傳統文化,追求西方的民主和科學,及探索強國之路的許多文化活動,也被稱為「新文化運動」。廣義的五四運動對於中國文化,從傳統轉型到現代,非常重要。新文化運動的兩位最重要人物,胡適和陳獨秀,分別提倡自由主義和馬克思社會主義,而陳獨秀正是中共的創黨者。

民進黨自己不紀念五四,根本沒有立場批評對岸紀念五四,就像你自己不紀念抗日戰爭,怎有立場批評對岸紀念抗日戰爭及強調中共對抗日戰爭的貢獻?老蔣當年搞「中國文化復興運動」,還知道主導中國文化傳承的重要,民進黨既「去中國化」,對中國文化已全面放棄,還談什麼五四?

民進黨批評中共刻意窄化五四運動為愛國愛黨的民族主義訴求,相當程度說的沒錯,但是台灣有比較好嗎?在此是說台灣,不僅民進黨而已。前幾天,台灣媒體刊出不少五四的應景紀念文章,很多都是知名學者和作家之作,筆者盡量讀了一些,這些文章普遍大談民主、科學、自由主義、胡適,提到馬克思社會主義、陳獨秀的卻少之又少,台灣對五四哪有比較開放?不僅看這幾天,筆者常讀兩岸有關政治、社會書籍,大陸書籍提到胡適的遠比台灣書籍提到陳獨秀的多啊!台灣人常批評中共限制出版自由,那麼台灣的出版自由則是被媒體自我閹割了,當然媒體可以歸咎於市場競爭。

其實出版自由、言論自由幾乎都是不可能達到的理想,五四當時因為中國極度衰弱,舊思想完全崩潰,因此能無差別地引進各種世界新思想,形成極少有的出版自由、言論自由的時代。當一個國家社會已有主流意識形態,其他思想自然無可避免地被限縮,例如今日美國、台灣自然大談自由民主,少談社會主義,而大陸則多講社會主義、儒家傳統,少講自由民主,都不可能重現五四的百花齊放了。

五四當時的兩大主要思想,自由主義和馬克思社會主義,正是今日美、中的主要意識形態,仍顯示五四的重要性。五四當時和隨後的幾十年,主義之間的衝突非常尖銳火爆,形成美、蘇之間的冷戰和全球對抗。現在主義之間的衝突比較緩和,美國在資本主義基礎上也採行一些社會主義政策,而中國在社會主義基礎上也採行一些資本主義、自由經濟政策,都是可喜的現象,不過美、中的長期競賽則是難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