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英國出賣捷克,後來的美國如出一轍 | Friedrich Wang

看看二次大戰的歷史。1938-39年初捷克危機,後世都譴責英國首相張伯倫在慕尼黑出賣了捷克。

這是事實,但我們也要理解當時張伯倫與法國總理達拉蒂的想法。簡單說,法國想管,不但與捷克軍事同盟,也有軍事顧問團進駐多年。但是英國不想管,因為有不干預東歐事務的傳統,不認為捷克有那麼高的價值。英國內閣多次開會,多數閣員都反對為了捷克這個東歐小國而去與德國攤牌;而且也對法國政府缺乏信心,認為它外強中乾,很難堅持下去,甚至還覺得捷克的日耳曼人要求併入德國也沒甚麼不對。更重要的,英國認為德國的軍力雖強大,但也不到明顯的優勢,應該不至於會全面開戰。

當時英國海、陸軍的情報部門都估計,德軍在武器以及人數上與英、法、波三國的總和相比,實際上還略居於劣勢。英、法、波三國的陸軍在裝備上,尤其是火砲、坦克等方面與德國處於勢均力敵,而海軍有壓倒性優勢。德國的唯一優勢在於空軍,但是英、法與其差距也不大。而且英國軍方甚至認為,德國在一戰後有10多年的軍事空白,沒有具備經驗的將領,實際上的戰力並不強大。英、法方面則大多是經歷過一戰以及戰後國際衝突的老將,比德國方面在經驗與能力上都強。所以,德軍數量雖可觀,但是有多能打實屬疑問。基於這些軍事評估,最後英國內閣決定,把捷克餵給德國,賭希特勒會在這之後被餵飽,不再發動戰爭。

英國的背棄捷克,的確很自私、很可惡,出賣了一個弱小的朋友,將其推給豺狼。但是請注意,這是西方現實主義政治的常態,這樣的案例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現實主義政治的一個重大缺陷,就是缺乏遠見,只顧眼前的利益,不管後遺症有多大。當年英國如此,今天美國其實更加如此。所以,美國可以隨意就放棄當年的老蔣、伊朗巴勒維、南越阮文紹和今天的阿富汗,甚至還主動顛覆了自己的多年盟友埃及穆巴拉克。

在這種現實主義政治下,台灣若看不清楚,倒楣的日子還遠嗎?

作戰(包括選戰)必須量力而為 | 張復

選票的戰場其實和軍事的戰場一樣,必須懂得量力而為。

像隆美爾這樣在北非戰場上曾經叱咤風雲的將領也懂得在實力不如對手的時候及時撤出戰局。然而希特勒不聽從他的建議,還拔除了他統帥的職位,讓德軍繼續在北非受到對手的摧殘。這並不是希特勒所犯下唯一的錯誤。他堅持不肯在冬季來臨時撤回入侵蘇聯的德軍,又無法提供後者足夠的後勤資源,導致其統帥最後棄甲投降。

隆美爾在北非戰場

小羅斯福(FDR)是一個把政治戰場當作軍事戰場處理的人。所以,在經濟一片大好的時候,他估算自己所從屬的民主黨沒有機會執政。然而,經濟大蕭條發生時,他毅然決然投入總統選舉,擊敗了尋求連任的胡佛總統。當選了以後,他卻一直克制美國政府,不介入歐洲與亞洲的戰場。直到日本偷襲珍珠港,而德國趁機對美國宣戰,他才在民氣可用的情況下加入兩個戰場。即使如此,他懂得與英國、蘇聯、中國結盟,提供他們實質的援助,讓更多的力量來合力對抗共同的敵人,而不會傻到使用一個國家的力氣去搏鬥兩個超級的軍事大國。

只有沒有自知之明的領導人才會讓自己陷入「明知不可而為之」的局面。有趣的是,我們的教科書一直向我們鼓吹這個歪理。更有趣的是,很多拿博士學位的國民黨領袖還真的相信這一套說法。

二次大戰希特勒犯的大錯 | Friedrich Wang

昨天晚上睡不著,就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相關歷史的幾本書拿出來看一下。

我們今日回顧起來1940年6月法國投降到1941年6月「巴巴羅莎行動」德軍進攻蘇聯間的整整一年時間,實際上是決定了整個二戰最後結局的關鍵一年。希特勒自己都不敢相信竟然如此輕鬆就結束了西線的戰爭,幾乎是大獲全勝。所以,對接下來德國該怎麼做,納粹高層可說完全沒有準備,只能幻想英國會求和,而史達林會繼續笑臉相待。

曼斯坦(德國名將)在回憶錄裡面就說過,德國海軍沒有擊敗英國的能力,僅轟炸不可能讓英國屈服。雖然這位卓越的元帥認為,德國當時應該毫不猶豫就冒險渡過海峽攻擊英國,但筆者認為成功的機會幾乎是零。因為英國海軍還很完整,德國也沒有真正的空優,這種情況下就算突襲成功建立了一個橋頭堡,很快就會被撲滅。

唯一能夠讓德國繼續保持優勢的方法只有通過一個適切的地中海政策,這一點曼帥有提到,據說倫德斯特也是這樣主張。可惜希特勒的知識面太窄,沒有世界性的戰略眼光,忽略了打通北非直達中東,切斷大英帝國與其殖民地連接的可能性,並且可以前進到高加索對蘇聯完成戰略上的大包圍。

以當時德軍那種銳不可擋的氣勢,部隊的作戰能力達到最高峰,上述的戰略應該可以在一年左右的時間達成。但是這一年希特勒竟然還下令將部分的人員復員,也沒有持續擴大軍事工業的生產力。跟英國人打打談談,在巴爾幹糾纏了半年也沒有決定性的戰果,在義大利的要求下才出兵北非,也只派了微量的部隊,認為只是幫墨索里尼的忙,對這個戰場的戰略價值根本上沒有認識,所以也沒有真正認真打。

只能說希特勒作為一個領導人有豐富的幻想力,也有很高的執行力、意志力,對於組織宣傳也很有一套。但這個人畢竟受的教育不夠,眼光與思考皆非常有限,再加上短短10年就成了一個標準的政治暴發戶,讓他只能在自己想像出來的世界觀中悠遊。最後冒然與史達林攤牌反而讓自己陷入了被動,被廣大的東戰場給活活拖死。

不過也謝天謝地,希特勒只有這樣的能力!否則,這場戰爭後面的面貌是很難讓人想像的。

二戰誰的貢獻大? | 盛嘉麟

俄國紅場大閱兵原定在五月九日(德國向蘇聯投降,五月八日簽字,次日生效)舉行,今年遇到疫情,改為六月廿二日舉行,這是1941年德國背信發起「Barbarossa 作戰行動」啟動東線戰場,進攻蘇聯的日子,也是德國第三帝國注定敗亡的關鍵的錯誤選擇。

最近美國政界忽然改口說,德國和蘇聯1939年8月23日在莫斯科簽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接著 1939年9月1日德國和蘇聯從西東兩方入侵波蘭,瓜分波蘭,這是二次大戰的開始,所以德國和蘇聯是二次大戰的侵略元兇,意圖排除蘇聯對二次大戰反法西斯的貢獻。

這樣的說法立刻引起俄國政府及史學界的憤慨,其實簽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時,史達林早知道希特勒亡俄之心不死,蘇德簽定條約只是為了爭取時間準備對德戰爭,瓜分波蘭是為了取得緩衝區,爭取對德作戰的縱深,當時蘇聯已知大難臨頭,瓜分波蘭並非領土野心,只是弱肉強食的作戰準備。

我研究二次大戰歷史,蘇聯對二次大戰摧毀德國的貢獻應該超過英、美、法,排名第一。但是所有二次大戰的論述權落在英、美史學界的手裡,嚴重的低估、低述蘇聯的貢獻,很不公平。

英國邱吉爾寫的「二次大戰回憶錄」竟然囂張的說「北非戰役」徹底打擊德國,扭轉了二戰乾坤,真是無恥。我們看看「北非戰役」英國蒙哥馬利打敗了德國隆美爾,德方傷亡62萬人,但其中約一半是意大利軍隊。

「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聯打垮了德軍,殲滅納粹84萬人;
「列寧格勒戰役」蘇聯打垮了德軍,殲滅納粹58萬人 ;
「莫斯科戰役」蘇聯打垮了德軍,殲滅納粹32萬人。

蘇聯紅軍方面更是傷亡慘重,因此殲滅德軍主力的當然在蘇聯戰場。蘇聯在二次大戰期間軍民死亡人數超過2000萬人,佔蘇聯總人口10%,是世界上犧牲最大的國家,幾乎每個蘇聯家庭都有人為國犧牲,死於戰場。歷史可以任由政客如邱吉爾、川普之流來污衊評斷,列入教科書,實在可恥。

反觀亞洲戰場,我們中國人也抱怨英、美史學界低估低述了中國的貢獻。但是深入研究,低估中國的程度比低估蘇聯差得多了。在中國戰場上,國軍的武器裝備和作戰指揮能力比蘇聯差得太多,我們看看中華民國吹噓的著名戰役:

台兒莊大捷,殲滅日軍1萬人;
長沙三戰三捷,殲滅日軍6萬人;
崑崙關大捷,殲滅日軍1萬人。

日本的記錄,抗日戰爭總共死於中國戰場的日軍46萬人。這樣的作戰記錄只是蘇聯戰場的零頭,中國的貢獻怎能跟蘇聯比?

關於亞洲戰場,有趣的是日本也是被嚴重低估、低述的國家。我們概念中的美日太平洋戰爭,從日本偷襲珍珠港得勝之後,接著就是中途島海戰、珊瑚海海戰、菲律賓海海戰、躍島戰術……日本就一路敗給美軍,最終本土被轟炸,兩顆原子彈,美國輕鬆結束了日本。其實二次大戰,日本重創美國、傷害美國,比德國更嚴重,美國在亞洲戰場的損失及教訓,遠超過歐洲戰場。

暴得大名的敗軍之將美國麥克阿瑟將軍 | 盛嘉麟

他的父親 Arthur MacArthur, Jr.是美國派駐菲律賓的總督,麥克阿瑟在西點軍校成績優異,畢業後依仗父蔭快速爬升,他最會利用媒體製造聲勢打知名度,所以在美國社會暴得大名。

美國麥克阿瑟將軍既不會打艱苦的戰爭,又最歧視亞洲人,是一生兩次潰敗於亞洲將領的常敗將軍,其他的軍事勝利全靠著絕對的優勢兵力,他從來不曾打過硬仗,打過艱苦的戰爭。

麥克阿瑟將軍2

二次大戰時麥克阿瑟繼承父職,是菲律賓的駐軍統帥,形同總督,率領美國強大的陸海空軍駐防菲律賓,驕傲得不可一世。日本襲擊珍珠港之後美國情報當局提供麥克阿瑟緊急情報,日本即將襲擊菲律賓,他毫不在意的說日本小黃人怎麼敢來惹我,結果襲擊珍珠港後的第二天,1941年12月8日,從台灣起飛的日本空軍出其不意的摧毀了幾乎所有麥克阿瑟的海空軍,接著日本中將司令官本間雅晴率領陸軍 35,000人登陸菲律賓,打得麥克阿瑟棄部屬將士 90,000人於不顧,自己脫逃澳洲。這 90,000人的麥克阿瑟麾下的陸軍集體不戰而降,造成歷史上有名的巴丹半島死亡行軍,45,000人死於沿途及俘虜營中,當年生還的俘虜美澳退伍軍人哭泣至今。

麥克阿瑟逃離菲律賓的時候曾經拋下豪語:「我會回来」(I shall return.),他在澳洲等到1942年美國發動太平洋戰爭,以優勢兵力執行躍島戰術,跨越日本佔領的較大島嶼,登陸攻擊日本佔領的較小島嶼,切斷日本島鍊的交通補給線,快速逼近日本本土。按照躍島戰術作戰計劃,美軍刻意避開登陸巨大的菲律賓群島、台灣島,直接攻擊琉球群島,這時麥克阿瑟為了自己說過的豪語:「我會回来」 (I shall return.),逼迫美軍參謀本部的作戰軍官,不顧美軍的重大傷亡,一定要修改計劃攻擊菲律賓呂宋島。

當時日本已經是強弩之末,1944年麥克阿瑟以壓倒性的兵力登上菲律賓,在沙灘上早已滿佈媒體記者,他刻意從登陸艇涉水,戴著墨鏡叼着烟斗登上莱特島,走向沙灘時向記者輕描淡寫地说了句:「我回来了」(I have returned.),瞬間風靡全球。這張照片後來被記者形容成在槍林彈雨中走向菲律賓灘頭陣地,看過他的幕僚寫的回憶文章才知道虛假做作得讓人噁心。

麥克阿瑟將軍1

二次大戰後設在馬尼拉的盟軍軍事法庭上,麥克阿瑟有仇必報,一定要把1941年當年在菲律賓打敗他的兩位日軍將領,本間雅晴中將和山下奉文少將,一個槍斃,一個絞刑。想起同時在上海的軍事法庭,蔣介石授意,日軍駐華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大將無罪釋放,後來還聘來台灣主持白團工作,怎不令人髮指又吐血。

韓戰期間1950年九月麥克阿瑟指揮聯軍從仁川登陸,攔腰擊潰了北朝鮮的軍隊,一路直逼到東北鴨綠江邊,囂張不可一世的要轟炸中國東北,並且在美國國會作證宣告,韓戰馬上勝利結束,十二月美軍子弟一定都回家過聖誕節,完全沒有把亞洲人看在眼裡。

他完全不知道十月間中國的人民志願軍十萬人已經進入北朝鮮。在中國彭德懷大將軍的指揮下,瞬間發動攻擊,以小米加步槍擊潰消滅了美英聯軍兩個師的兵力,如果當時中國軍隊有標準的二戰武器,飛機、坦克、卡車,彭大將軍恐怕已經全殲數萬人的美英聯軍。

麥克阿瑟潰敗以後,杜魯門總統任命李奇威將軍接任韓戰聯軍統帥,麥克阿瑟從來瞧不起杜魯門總統,兩人不和,杜魯門總統召他回國述職,麥克阿瑟竟然以事忙為由,約定兩人在太平洋小島中途島見面,雙方飛機到達中途島機場停妥後,麥克阿瑟吩咐副官要等杜魯門總統先下飛機以後才喚他下飛機,表示自己高高在上。最後1951年4月11日杜鲁門準備妥當鼓足勇氣把麥克阿瑟解職。麥帥回國仍然受到英雄式的歡迎,而且出書「老兵不死」塗脂抹粉。更奇怪的是台灣國民黨特別尊敬麥克阿瑟,把台北基隆第一條現代化公路取名麥克阿瑟公路,令人不齒。

按照指揮作戰的能力以及實際戰功的記錄,麥克阿瑟不是雄才大略、運籌千里的大將,我們綜合麥克阿瑟一生:

依仗父蔭步步高升
善於利用媒體宣傳
善用帥哥形象造勢
勝利來自優勢兵力
白人至上藐視他族
首被本間雅晴打敗
拋棄部屬脫逃澳洲
再度被彭德懷打敗
終被免職解甲還鄉
塗脂抹粉老兵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