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足以擊敗中、俄,就像二戰時擊敗德、日? | Friedrich Wang

每次看見三明治(三、民、自)上面那些綠色的學者不斷的說,美國今天還是可以同時在歐洲跟亞洲擊敗中國、俄國,就跟第二次世界大戰可以同時擊敗德國、日本一樣,並且遊刃有餘。這些學者會說這樣的話不外乎兩個原因,要不然是無知,要不然就是故意說謊。

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能夠獲勝的原因是他一家包打天下嗎?實際上是同盟國的勝利,並不完全是美國的功勞。在歐洲與北非、東南亞等地,大英國協的軍隊始終不放棄作戰,更不用說在東歐平原上犧牲了1,500萬軍人以及超過3,000萬百姓的蘇聯。亞洲更不用講,中華民國的軍人前仆後繼,百姓蒙受重大痛苦,國土精華付之一炬。美國的貢獻很大,但絕對不是美軍單獨擊敗了德國、日本,這樣說完全違反了歷史事實,光是參戰的時間就已經一目了然。

今天的中國大陸與俄羅斯是當年的德國、日本的翻版嗎?光是土地與資源的差距就非常大,更不要說這兩個國家所擁有的龐大人口。現在中國大陸的海軍力量已經在數字上超越了美國,俄羅斯雖然傳統軍力走向沒落,但是依然擁有全世界數量最多的核子武力,完全可以與美國保證相互毀滅。美國要靠自己一個國家的力量,同時擊敗這兩個大國,那就是天方夜譚,否則美國現在為什麼要搞印太戰略來聯合那麼多的歐洲、亞洲國家來對付中、俄?美國人都知道要有所懼,可是上述這些人還繼續胡說八道?

一個知識份子應該有誠實的態度,以及面對問題,用精準的學術角度來加以解釋的能力。拿美國天下無敵這樣的假資訊來糊弄臺灣社會,不但麻痺了該有的憂患意識,實際上等於是刻意說謊欺騙人民。像上述那些人如此不學無術,還大放厥詞,我們就不意外為什麼今天學術界會這麼被社會所看不起。

二戰前就有貨幣戰爭對比今日 | Friedrich Wang

美歐把俄羅斯踢出SWIFT,俄羅斯要求買它的天然氣要用盧布,俄羅斯賣煤炭和石油給中國大陸使用人民幣。企圖取代美元的貨幣戰爭已經開打。

其實二戰前就有貨幣戰爭,或可為今日借鑑。1933年納粹上台,從1934年到1937年之間,德國跟世界上幾個資源大國簽訂了各種換貨協定,包括蘇聯、巴西、阿根廷、以及中華民國,另外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羅馬尼亞、匈牙利、南美的智利、巴拉圭、烏拉圭等國也在其中。內容雖然各有出入,但基本上就是用這些國家的農礦原料,包括糧食、石油、煤礦、各種金屬礦產等等來交換德國的工業產品,當然也包括軍火。

交換的方式,不是以物易物,就是用各自的貨幣,或者直接使用黃金白銀。簡單說希特勒就是要建構另外一套經濟體系,不用英鎊或者美元,不玩他認為猶太銀行的那一套遊戲,也就是在貨幣兌換的過程當中,不可能再被剝削一次。以1934年的《中德易貨協定》以及《合步樓合同》為例,兩國的貿易就是用馬克或者中華民國法幣,或者就是直接貨品交換,德國看上的是中國的鎢、錳等礦,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稀土,而國民政府需要德國的武器以及各種機械設備。

所以也就是說,如果希特勒的這一套成功了,那就代表美元以及英鎊在世界的優勢去掉一大半,甚至於基本就結束了。這個世界將建立以德國為中心的另外一套經濟體系,結束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優勢,整個文明的版圖也將會重寫。這,將震撼全世界。

怎麼樣?您覺得華爾街以及倫敦的那些銀行家,包括羅斯柴爾德等家族,可以允許這樣的事情嗎發生嗎?這與今天俄羅斯與中國大陸不用美元交易,而且還企圖在歐亞大陸建構一個新的經濟體系,大家覺得像不像?德國這樣弄,我們姑且不說對錯,而最後的結果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但願,歷史不要重演。

二戰時法國為何迅即潰敗-對比現在台灣 | Friedrich Wang

法國第三共和國在1940年的五到六月,短短不到六個星期就遭納粹德國徹底的擊潰。這件事情是法國人心中永遠的傷痛,甚至很長一段時間法國的歷史學家都不太願意提,甚至被許多其他參戰國所長期地譏諷,美國、蘇聯、甚至前幾年的中國大陸都是如此。

我們該問的是:為什麼法國當時號稱歐洲陸軍第一,結果如此不堪一擊?強調軍事藝術的人大多會著重在法國落後的軍事思維以及佈署上。這本身沒有錯,法國的確還將戰爭的思維停留在20世紀初,整個戰場是固定在一條漫長的戰線上,對於軍隊推進速度的計算仍然是以步兵、馬車的行車速度為根據。法國軍事首腦缺乏機動作戰的想像,所以將大量的資源投入在邊界的固定防線建築。這,就是淪為笑柄的馬奇諾防線。

簡單說,軍事思想的落後,導致其140多萬的陸軍完全跟不上德國裝甲部隊的節奏,開戰第三天就一片慌亂,最後只有30多天就一敗塗地。

但是就如克勞塞維茨所說的,軍事是政治的延伸。軍隊基本上是為政治服務,而軍隊本身也必須要有整個社會在背後做支持,否則軍隊就可能虛有其表。當年李鴻章的北洋艦隊也很強大,可是腐敗的政治,以及一個蒙昧無知的中國社會無法支持這樣的軍隊,最後就是灰飛煙滅。

所以法軍在1940年的慘敗,根本原因是在於法國社會的虛弱以及政治的紛亂。這一點,威廉夏伊勒在《第三共和國的崩潰》中有很精彩的論述。

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所受到的重創,到1940年的時候仍然沒有恢復!第一次世界大戰讓法國損失了將近8分之1的人口,表面上法國是戰勝國,但實際上已經讓這個國家徹底消耗到虛脫的狀態。這8分之一的人口絕大部分都是青壯年男性,另外還有大量的傷殘。這使本來生育率就不高的法國社會沒有辦法在20年之內恢復,不只是生產力,還有民心士氣的損失。這使法國社會完全沒有當年普法戰爭結束之後的光榮與復仇慾望,只有對戰爭的恐懼與煙霧瀰漫了整個法國。

這是法國人的錯嗎?嚴格講起來不能怪在他們的頭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法軍是西線主戰場絕對的主力,最高峰的時候整個西線85%的軍隊是法國人所組成。到了戰爭後期美國參戰,法國軍隊的比例下降,但到了1918年底仍然保持了將近60%。我們要客觀地說,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表現非常英勇,而且付出重大的犧牲。打敗德國,主力就是法軍。每一次重大的戰役,法國的犧牲都是用幾十萬人起跳。本來法國的人口就比德國、英國要少,經過四年多的苦戰,真的讓法國差一點萬劫不復!

其次,第三共和國是一個非常自由的國度。一直到今天,筆者作為一個自由派還很嚮往這樣的國家。法國的經濟基本上還算繁榮,人民生活水準也比德國、英國高。但是這樣一個自由鬆散的國家內部黨爭非常嚴重:左派、極左派、中間派、自由派、保皇派⋯⋯各種政黨不斷進行內耗、鬥爭,最短命的內閣只有7天,最長的1年4個多月。這種不穩定的政局,再加上各種檯面下的陰謀,讓這個共和國始終無法建立一個有效的政府,當然也就沒有持續而且貫徹到底的國家政策。

我們光是從最重要的對外政策就可以看得出來。簡單說,到底要跟東歐的小國,如波蘭、捷克,合作到什麼程度?要給他們多少安全的保證?英國到底可不可靠?到底英國人的底線在哪裡?蘇聯的態度如何?這些問題其實都關係到法國的生死存亡,可是法國歷屆政府卻拿不出堅定地辦法,只能不斷搖擺不定。

這種外強中乾而且政治又不穩定的國家,就算表面上有龐大的軍隊,其實已經沒有底氣再度從事激烈的戰爭。要如何去對抗強悍的納粹德國?這才是法國30多天就崩潰的根本原因。

每次談到第三共和國的崩潰就會讓筆者想到今天我們偉大的台灣。沒有充分的國家認同,沒有深謀遠慮的政府,甚至連完整的國防能力都沒有,只能靠抱著別的國家的大腿。其實,台灣連法國第三共和國都遠遠地不如。只能請媽祖保佑!